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第三部门作为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治理的发展中,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逐渐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过程中成为政府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发展潜力巨大。但是中国第三部门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更多的体现出城乡供给差异性,缺乏自治性及发展滞后性。要拓展第三部门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必须改变城乡二元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理顺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关系并加强第三部门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2.
公共产品第三部门供给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公共产品第三部门供给行为出现的原因、作用、条件、缺陷及与政府、市场的关系等几方面,专家、学者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这一前沿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对于公共产品第三部门供给的研究刚刚起步,已有的研究大多数是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存在缺乏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其供给机制的理论框架等局限性,在公共产品第三部门供给的原因、效果及供给主体治理等方面还有大量有待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与地方政府职能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农村政治民主的重要前提;然而当前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是低效的,表现为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效率低下,供给非均衡。造成其低效的原因有多种,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不合理,地方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职能的缺位与错位是主要原因。因此,要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明确地方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机制和需求表达机制、筹资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绩效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第三部门在我国快速发展起来。第三部门兴起的条件可归结为下述四个方面:公共权力控制方式的松动性变革是第三部门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传统的“政府一市场”二元体制的博弈困境为第三部门的嵌入创造了机遇条件;第三部门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的禀赋优势为其介入公共事务治理创设了资质条件;改革的市场化导向和公共服务理念与方式的变迁为第三部门的滥觞与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5.
公共产品供求矛盾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与公共需求不断增长是公共产品供求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产生源于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的垄断、政府能力不济、官员腐败而导致的供给效率低下,以及社会环境变迁公共事务的快速增长,公民对公共产品消费的需求刚性、需求偏好等因素.要化解矛盾,除了合理引导公民理性的需求外,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打破政府垄断,推进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创新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质量和数量;调整公共产品的结构,保证重点、公众紧急需要的公共产品的优先供给.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政府鼓励政策的缺失是导致"三位一体"农协会员选择不与政府合作参与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原因,但是在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来满足"三位一体"农协会员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时,仍会有"三位一体"农协会员选择不与政府合作。据此,政府应该大力发展"三位一体"农协会员,提高"三位一体"农协会员自身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鼓励其独立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措施如下:鼓励独立参与供给公共产品,提高供给效率;规范政府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振兴农村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本村经济;大力发展合作组织,逐步放宽政府权力。  相似文献   

7.
政府是农村公共产品理所当然的主体,其着眼点应在于农村基本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公共财政体制和机制的完善、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村民自治和农民话语权的表达.强调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着眼点是为了使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更加明确,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8.
论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协调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开创了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新纪元."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志愿失灵"的普遍存在,表明任何单一主体都无法充分满足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摆脱公共服务供给困境的途径,并非是在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需要三者紧密合作,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与协调机制,才能共同完成公共服务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和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日益多元化。而目前我国公共产品的供给增长远滞后于公共需求的增长,为了解决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产品需求与政府有限的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吸收政府以外的力量参与公共产品供给,使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都可以成为不同层次上、不同领域中的公共产品供给主体,这一变化的趋势对政府的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有必要建立一个稳定的法律和政策环境,缔造一个多元合作的良好氛围。因此政府要主动推进职能转变,给自己进行明确定位,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寻求一种合作和共赢的机制,以期走出传统公共产品供给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在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公共产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特征,使得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着市场失灵,由此得出结论便是政府应当是公共产品单一供给主体,这即是古典经济学关于公共产品理论的逻辑起点。但是,公共产品供给同样存在着政府失灵,表现为供给的低效率与运作的低效率。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在对目前我国公共产品供给困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公共产品多元供给思路,形成政府与市场在经济上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实现公共产品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最终实现公众效用的最大化以及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世界遗产资源作为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必须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本文以世界遗产资源这一公共物品供给理论为视角,揭示了市场和政府在保护世界遗产资源中所存在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以及第三部门在弥补这些失灵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从国际经验出发,阐述了第三部门对于保护我国世界遗产资源所具有的意义及其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培育和发展我国第三部门的政策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突发公共危机条件下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行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等突发公共危机具有较强烈的破坏性,会导致公共物品的严重短缺,给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公共危机条件下,作为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政府、企业和第三部门等的供给行为受到了很大冲击,严重影响了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和可持续性。文章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危机条件下的基于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上的以政府供给为主导,企业供给和第三部门供给相互支撑的多维框架下的多中心的供给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突发的公共危机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会导致公共物品的严重短缺,给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造成极大的影响。在危机条件下,政府供给是公共物品提供的主要模式,但单一的政府供给模式会引发公共物品供给的不足和供给效率的低下,而单一的市场供给模式又具有盲目性和短期性的特点。因此,建立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相结合,以政府供给为主导,市场供给相支撑,政府、企业和社会第三部分参与的多维的供给模式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蓬勃发展的社团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关于第三部门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来自政府和市场之外的力量,第三部门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社会治理方式的全面革新,它在制约政府权力、提供公共物品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但第三部门并非“德行完美的神话”,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也会失灵,治理的对策是在第三部门自身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完备的培育机制以及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5.
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迅猛崛起的第三部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政府是现代社会大量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核心主体,但除政府之外还必须有许多第三部门参与其中。第三部门不仅能有效补充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内在缺陷,而且具有许多独特的社会作用与政治作用。第三部门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显示它的不足与局限性,这要求我们完善第三部门发展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公共产品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但近年来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这对现有农村公共产品治理模式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探索如何发挥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等多元供给主体的力量、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治理模式,直接关系到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果。对此,网络治理理论为农村公共产品治理模式的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文章借鉴网络治理理论的理念,探索性地构建了农村公共产品多元合作供给的治理模式,并提出了创造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的条件,构建合作供给平台,实施监控合作供给行为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政府直接生产公共物品的理论前提的基础上,分析政府生产所面临的困难及低效率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引入绩效评估体制、加强对公共资金支出的管理等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已成为一股改革政府的新潮流。而新公共管理所倡导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民营化、公共物品的多元供给等新理念的背后,隐含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前提假设。对这些前提假设在公共部门的适用性问题的回答是新公共管理改革顺利开展的前提,为此本文分析了新公共管理的隐含假设并论证其在公共领域的适用性,并总结指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并不是绝对对立或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需要和合作共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