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不仅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而且还是唯物史观研究的重要方法。唯物史观的最初创立就是借助"世界历史"的研究而形成的,离开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其唯物史观。今天我们要深化和发展唯物史观,同样必须关注"世界历史"的研究。"世界历史"的研究范式对于推进唯物史观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是通过问题的提出、思维方式的调整和转换、原有理论研究的深化、新研究课题的发现和确立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要对社会发展中的现象和问题作出深入的理解、深化社会历史认识,就应当充分挖掘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在深刻揭示人的本质与批判虚假的共同体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未来社会组织形式的理论学说。现实的人是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逻辑出发点,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其本质,以公有制为前提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其物质保障,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其价值旨趣。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继承与发扬。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对当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主要表现为共同富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奋斗目标,公平正义是其价值追求,和谐世界是其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3.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体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要求。"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指南,共享发展理念是"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实践。从"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价值旨归看,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人民主体的立场,实践共享发展的理念。从实践的维度看,我们必须推进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必须转换政府职能并作出更好的制度、机制安排;必须以"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契机,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近代西方人本主义的"以人为本"是从抽象的人出发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人的抽象理解,从现实的人出发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以(现实的)人为本"的真实意义在于:人的现实即人自身的实践活动决定了人的本质,构成了人类历史的真实内涵.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正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5.
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科学预见,也是马克思对人类美好生活的畅想,但要建立这样的理想社会在现阶段并不现实,必须通过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时代方案来打造通往自由人联合体的时代阶梯。首先从形成背景、科学内涵和致思理路三个方面,阐述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逻辑生成,继而指出由于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在当今时代遭遇到诸多现实困境,需要一种适应当下时代又能朝向自由联合体方向的过渡性方案,而人类命运共同体适应了这一时代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继承和发展了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也是自由人联合体的当代实践,为探索世界治理的伟大实践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将马克思自由联合体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以“公平正义”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以“人类共同价值”引领建设美好世界、以“共商共建共享”共创世界繁荣发展,从而向自由人联合体迈进。  相似文献   

6.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时,不难发现,"需要"这一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无法替代的意义与内涵。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和体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是人本性在社会发展中的根本体现,需要是社会中的互助合作和对立冲突的根源。在我国全面小康的建设时期,应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角度出发,辩证地分析当前社会阶层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脉络,深刻而全面的了解人民群众当前真正的利益需要,从根本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当前发展情况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的需要是动态发展的,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化,表现出超越性的特点。人的需要具有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同步性的特征。小康社会既是当前人民群众未来需要的理想境界,也是实现现实目标,也是马克思需要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类本质哲学分析了个体与类之间的内在矛盾并将其展开为"双重逻辑"。在当代社会,个体与类之间矛盾关系的展开,不仅造成国际关系的紧张,更凸显出加强国际合作、创造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是对马克思类本质哲学历史向度和逻辑向度的深刻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在历史向度中对马克思类本质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更在逻辑向度中使类本质理论的当代价值得以升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类本质"理论基础思考,不仅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同时更丰富了马克思类本质哲学的时代内涵,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价值诉求和逻辑归宿。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形成"路线图"遵循以人的本质为根基,以异化劳动的剖析为切入点,以私有财产的扬弃为中枢环节,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归宿。同时在对"人的解放"思想的逻辑阐释中,马克思发现真正的共产主义不同于以往形形色色的共产主义,它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是对人的本质的复归,其意味着人本身的解放。马克思对"人的解放"思想的精辟阐释与现实社会发展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不仅在理想信念教育上为新时代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了思想引领,而且为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全面生产"、"全面生活"、"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三个极其重要的概念.马克思从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重大差别出发,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提出了"全面生产"、"全面生活"、"全面发展"的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深入挖掘唯物史观这些重要思想,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马克思"实践"理论框架的形成."实践"的存在论意蕴的开显为马克思的"社会"概念提供了崭新的思想地平和坚实的理论基础,立足于现实生活之上的实践哲学本身为我们认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只有领悟到"社会"意味着"实践","实践"是"社会"之根,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所说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一重要论断.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终其一生的研究与革命实践中,"虚幻共同体"是马克思重点关注的核心思想内容。马克思指认资本主义国家是虚幻共同体,是资产阶级实现统治的方式,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普遍利益,也实现不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其虚幻性的体现。研究"虚幻共同体"批判视域下的马克思资本主义国家观,对全面把握当代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减轻或者摆脱国家这种共同体对人类的掌控,有益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与共同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共同体有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精神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全球共同体等多种类型和层次。共同体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任何个人都不可能离开共同体而独立存在。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条件下,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努力创造条件,构建共同体,切实促进个人自由的发展,既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更是当代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指认。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起源于对人的再认识。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系统地提出了唯物史观学说。其中,"现实的个人"的思想乃是其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它直接涉及到历史的真正主体以及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等问题,并且要求与马克思有关"社会化的人"及"人类社会"等思想本质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的理解,方能说明马克思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的抽象历史观,并真正创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幸福思想立足于唯物史观,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把哲学价值论对“至善”的思考转换为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不懈追求,转化为对现实生活意义的不断追问。马克思的幸福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民生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为价值导向,构建幸福中国;坚持“统筹兼顾”为实践原则,实现科学发展;坚持“自由全面”为意义旨归,创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原始文本,提出"交往"用是马克思一生关注的中心课题,它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中具有独立的意义和基础性地位.主张将"交往"定位为"主体间对象化实践活动",认为正是交往将分散的个人力量整合成改造世界的最大化合力,将彼此隔绝、孤立发展的史初格局改变成全球一体,共生共荣的当代历史格局.交往范畴的当代定位不仅有助于沟通马克思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赋予唯物史观以当代内容和当代形式,而且将为把握世界历史和中国未来发展提供全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生成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科学的理论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是马克思晚年思想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到思想资源的吸收再到东方国家的践行,东方社会理论的科学性正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逐步验证。今天,重新探索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尤其将东方社会理论置于当代中国语境下,能够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基本遵循,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可行性思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时,主张从社会实践出发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坚持和继承了从社会实践出发,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方法.无论是从经典作家的思想看,还是将经典作家的思想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联系起来看,或者就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思想看,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准"都是变动的,或者说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没有一个定型而不变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入研究全球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态势,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基础上,提出的应对全球发展困境的中国方案。追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之理论渊源可以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理论前提、实践目标、价值旨向等几个向度,在学理上与马克思世界历史观一脉相承;其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世界历史观,在具体可操作层面上超越了马克思世界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相似文献   

19.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作为走向真正共同体的必经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延承其世界历史理论,融贯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情怀和平等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情怀和义利观,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是“两个结合”的产物。与此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从相处之道、精神滋养、道义力量和发展动能等方面,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进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走向真正的共同体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提出的重要理念,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时代课题。从理论来源、时代发展、价值诉求、实现路径等方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解读,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着眼于理论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根源于马克思的部落共同体、虚幻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等共同体思想;着眼于时代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承接,也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发展的时代选择,还是解决现代全球性问题的中国方案;着眼于价值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诉求在于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普遍安全、清洁美丽的世界;着眼于实践层面,从摒弃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冷战思维、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创新性发展、树立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的全球发展观出发,探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