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农电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慢到快、由落后到先进、由城乡分割到初步走向城乡统筹的过程。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特别是1998年国务院做出“两改一同价”的决定以后,农电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统筹城乡政策的落实,农电发展、政策、规划和管理将发生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2.
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保障机制是促进城乡关系的演变朝着一体化方向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义乌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探索表明,城乡发展一体化保障机制体系的基本构成包括城乡一体规划与建设机制、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与流动机制、公共财政“三农”投入持续增长带动机制、基于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的政策创新机制,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的高效行政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的现实呼唤着城乡统筹发展,要充分认识我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艰巨性:城乡差距大,总体经济实力不强;城乡产业分割,关联性不强;农民总体素质不高,城乡居民市场化观念差异大;人口基数庞大,就业压力大。在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中,政府要有所为:制定城乡产业统筹发展规划,加快城乡产业融合;扶持劳动密集性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把提供就业岗位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创新制度,推动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4.
信息化对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影响量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量化分析结果和信息化发展指数(Ⅱ),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我国城乡统筹与信息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4年间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持续提高,且从“十五”、“十一五”到“十二五”增速有逐渐加快趋势,但相比同期GDP,年均增长率要低3.5个百分点;信息化对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若信息化发展水平年增长10%,两年后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有望年增长10.2%以上.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城乡差距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乡差距的拉大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瓶颈”。本文从城乡劳动生产率、居民收入、居民消费、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和公共基础设施等若干方面分析了内蒙古城乡之间存在的差距,并对其原因进行深层次分析,进而提出了以下缩小城乡差距的对策建议: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社会经济制度与环境;政府采取干预与调控措施,对农村、农业和农民“多予”“少取”,促进农村牧区系统功能的增强;增强农村牧区自身发展的功能,提高农牧业劳动生产率;加强城乡互动发展,逐步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统筹城乡职业教育是国家、地方政府、职业院校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综合性教育改革.因为当前统筹城乡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公共理性缺失和多重制度阻隔的信息不对称,国家、地方政府、职业院校等不同治理主体在各自不同治理逻辑的驱动下走向了行动中的自由博弈.又由于传统科层制的痼疾,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治理出现了以成果为导向的“行为偏向”,整个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治理陷入了一种迭绎循环的低效率困境之中,严重阻碍了城乡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基于组织分析的“多重制度逻辑”建构“多重治理逻辑”分析框架,厘清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综合变革中多重治理逻辑的关系,在公共理性的主导下安排新的制度设计,构建统筹城乡职业教育360°治理模式,改变科层制治理的空间组织形式,驱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改革,推进城乡职业教育均衡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与重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与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因果关系综合起来进行研究,统筹加以解决。“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向农村居民提供与城市居民大致相同的公共产品,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政府应该把公平地配置资源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立体视阈中,通过统筹改革试验的本体之思科学厘定新一轮统筹改革试验的总体特征、发展内涵、预期走向、改革目标,将有助于有效指导综合试验下的诸要素统筹改革.文章立足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的微观视野,从构建城乡良性互动的教育链、构建区域教育均衡配套发展格局、构建教育城乡统筹的保障体系三大角度,提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若干建议,以期实现二元教育治理,推进教育统筹试验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城乡差距更加明显。湖南城乡居民差距主要表现在收入、消费、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这些差距的存在,导致湖南城乡发展的不协调。为了统筹湖南城乡发展,构建和谐湖南,必须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财政税收,统筹城乡资金信贷,统筹城乡文化教育,统筹城乡医疗卫生,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城乡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10.
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立体视域中,通过统筹改革试验的本体之思科学厘定新一轮统筹改革试验的总体特征、发展内涵、预期走向、改革目标,从而有效指导综合试验下的诸要素统筹改革,立足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的微观视野,从构建城乡良性互动的教育链、构建区域教育均衡配套发展格局、构建教育城乡统筹的保障体系三大角度,提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若干建议,以期实现二元教育治理,推进教育统筹试验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群内部城乡二元对立、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愈发凸显。作为对传统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突破与超越,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培育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根据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政策目标,特色小镇将有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中的要素流动障碍,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市群内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创建中的浙江省特色小镇,根据其空间布局的不同,可划分为中心镇、卫星镇和专业镇三种类型。可以通过产业修缮、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三类功能的有机结合,增强城市群内部的经济社会联系,营造城乡高效互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城市群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类安全议程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人类安全研究大多局限于20世纪50年代的传统主题,如援助机构、联合国发展和经济增长模式等。近年来,城市地区安全问题、发达国家人口、原住民族、商业利益集团、新全球治理和三方合作等日趋成为影响人类安全的新变量,应该纳入人类安全议程研究范围。其中,跨国公司在冲突管理、冲突化解与和平重建中的角色增进了政府、社会和企业的互动合作关系。“多行为体治理”与“多层次治理”相结合的组织机制突破了国家间合作的传统谈判机制。总之,只有以社会安全为“增量”,以人类安全为“根本”,以环境安全为“超根本”,同时兼顾边缘群体安全,不断拓展安全建设新途径,才能实现动态的、可持续的人类安全。  相似文献   

13.
“现代民防”: 安全治理新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安全重心从军事、政治等“高政治安全”逐步向经济、社会、环境等“低政治安全”下沉,安全维护的内容更加丰富与复杂,手段更加多元与综合,安全治理已成为非传统安全能力建设的“新范式”。我国安全维护的实践特别是民防建设更多地停留在传统安全的理念与框架下,在安全维护上存在的诸多困境使之无法全面有效应对常态化、复合化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挑战。“现代民防”涵盖“战备民防”、“灾害民防”与“生活民防”三个维度,为新时期的安全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导向。我国应在“现代民防”的框架设计下,逐步深化现代民防的法律法规、反应机制、专业队伍与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建设,建立现代民防体系,着实提升我国安全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新现象学奠基人施密茨看来,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生存论分析是刻画严格主体 性的杰作,然而这种主体性却是被异化的。海德格尔尽管突破了内心世界假说,超越了胡塞尔的主体性,但由于忽略了身体在严格主体性中的基础地位,使在他那里已萌芽的情景存在论终至“扭曲”,错失了凭 切身的“在世存在”(in-der-Welt-sein)奠立一种恰如其分的主体性学说的机遇。新现象学深入探究身体在 “在世存在”中的意义,正式提出一种较为完备的情景存在论学说,并在(身体)情绪震颤的主观事实基础 上提炼出新现象学视域下的“在世存在”即严格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
组织惯例与环境变化的匹配问题是研究组织能否适应环境变化的关键,虽然惯例生成观理论与组织免疫理论都描述了一种组织内生性的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但两种理论各有不足。组织惯例-免疫应答理论则是一种根植于惯例生成观理论、组织免疫理论以及免疫网络理论的惯例演化新理论。该理论将组织惯例与环境变化相匹配的演化过程类比为免疫系统选择一个在抗体独特位上具有合适抗原镜像对应物的抗体与相应抗原发生反应的免疫应答过程。该过程是一个由惯例运行中的具体情景及惯例的明示与实行三方面构成的循环交互模式,其中具体情景是指组织在持续修改惯例以应对环境压力的变革过程中某一时间点上与惯例执行相关联的具体情境,惯例的明示是一个由一系列启示构成的组合,而实行则是由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所采取的特定行为,三者之间的路径关系可用组织监视、组织防御、组织记忆来概括。  相似文献   

16.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启蒙大师,为解决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期的政治出路问题,康有为"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在学术上首创借用西学因素以"通古今之变"的论证模式;康有为首次提出宪法概念,从"仁"出发,进行了民本-民权-人权的阐释。康氏用西学对儒家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首创儒家宪政思想,即建构对国家权力有所制约的君主立宪制度,体现为传承、西化、实践儒学,给新儒家提供了智识资源,开启了后人建构中国独特的儒家宪政制度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17.
勒克莱齐奥的叙事充斥着对梦与梦思的书写,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学意象,反映了人物观看世界的不同方式以及与世界的不同关系。梦与梦思构建了与真实世界相对的虚幻世界,但在勒克莱齐奥看来,这种非真实的世界反而是真实本质之所在。梦意味着人物与世界的异化关系,是人物逃避现实的途径,而梦思是人物承受生命之痛、克服社会异化、获得灵魂休憩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勒克莱齐奥继承了浪漫主义时期以来文学中梦的叙事传统。而梦思作为一种观看方式和存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东方式冥想以及墨西哥印第安人文化对作者的影响与启发。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我党在不断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既符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又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其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理念,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从根本上讲,“以人为本”体现了我党执政主体意识的复归诉求:从单一低位到合目的的统合和复归;从对位到合位的统合和复归;从管统到民主自治的统合和复归。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尼采式“反启蒙的启蒙”的个人主义具有启蒙与反启蒙的两歧性以及“排众数”与“觉民众”的内在紧张,其以“超人”为典范的“立人”理想难免带有浪漫主义审美乌托邦的虚渺。五四以后,从《娜拉走后怎样》起,鲁迅开始疏离尼采及其早年任个人、重精神的启蒙主义,并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与尼采的个人主义位于现代思想光谱的左右两极,作为资本主义19世纪文明的批判者,他们都提供了各自矫正与补救现代性的方案。鲁迅是一个启蒙者和现代性批判者,他批判“至偏而伪”的资本主义19世纪文明,而冀望于20世纪新文明。当鲁迅的尼采式个人主义幻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提供了可替代的人类解放的新理想。  相似文献   

20.
城市控制性单元规划作为衔接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城市规划业内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对上海、广州、南京、合肥和武汉五个城市的相关规划的比较研究,探讨类似规划在地位和作用、单元划分以及控制内容等方面的异同,提出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衔接的新机制———城市控制性单元规划;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控制性单元规划的编制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