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妙笔生花"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长期以来的一个愿望:如何能写出好文章。许多学生,一提到作文,就感到头疼,写作文成为他们最惧怕的事。生活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作文的源头活水,从而写出各具个性的作文。  相似文献   

2.
中西印审美主体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Aesthetics是视、听两种感觉思维的产物 ,中国美学是味、嗅、触、视、听五种感觉思维的产物 ,印度美学在审美主体构成上与中国大同小异。在西方 ,美学经典与大众的实际审美经验并不一致 ,而在中国和印度 ,这二者是吻合的。因此 ,中西美学出现差异是正常的 ,不必用西方Aesthetics的概念和范式来硬套中国美学 ,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3.
达卿 《社区》2014,(25):57-57
我这个人平时就爱扯闲话,一天不扯心里就闷得慌。在职时,办公室的同事们工余小憩时都喜欢听我闲扯,说听了提神、解闷、活跃气氛。不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我这个人受过高等教育,又饱经风霜,尝遍人间苦辣酸甜,成熟得像一只又红又亮的大柿子,说出的话儿有滋有味的,让听的人开窍儿,添乐儿。  相似文献   

4.
关于精神产品的创造主体作家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文学研究领域长期被人疏忽的一块处女地,甚至不少写一辈子作品的人都未能了解作家作为群体的自身和作为个体的自身的特点是什么。笔者认为展开作家素质的研究,对于推动文学事业有着重大的意义,应该从作为“作家”的人和作为“人”的作家这两方面去深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住文学创作群体作家的共性化素质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的五觉观念与原初的美意识中国人的美意识,在其初期阶段,一般是起源于味、嗅、视、听、触所谓五党。就“美”字的《说文》本义来考察,它最初是表达“甘”这样的味觉美──味觉的悦乐感。与此同时,作为和这种悦乐感关系最密切的感觉的、感情的体验,嗅觉美和视觉...  相似文献   

6.
对触觉感官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触觉作为人类认知活动中的最基本感官,为触觉感官的特征映射到其它感官的隐喻性通感表达提供了基础。以文学作品中触觉通感的使用为例,论述了"一对多"的触觉通感的表现形式,即触味相通、触嗅相通、触听相通和触视相通。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触觉通感隐喻进行分析,探究其背后的两个认知建构条件:一是人类五大感官域之间的认知相似性;二是认知突显性。  相似文献   

7.
论马华女作家朵拉的爱情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朵拉爱情小说最触人眼目的是她始终如一、顽强执着地表现一种现代女性的自我独立意识,描绘现代女性追求独立人格之后所付出的沉重的人生代价,并艺术地揭示隐藏在这种追求和代价背后的两性永恒对抗的生活规律。这是朵拉的爱情小说最有价值的地方,也是朵拉区别于其她女性作家的个性所在。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闻其声如见其人”,说的是听一个人说话,能知晓这个人的思想情感、性格特点。正因为如此,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都极为重视人物的语言描写。  相似文献   

9.
“长子”人格共性论隋清娥在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里,在几多反映封建大家庭生活的作品中,有一类人,他们衣食无虞却并不感到人生的快乐,因为他们常常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创痛,这类人便是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长子形象。在文学本文中,他们是被作家给予较多的刻划笔墨并赋之以...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设置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并能行之有效,实际上也是高校中文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一个有共性的难点,而以"走进作家故乡"作为理论预设,引导学生在对作家故乡的实地考察中激活对于文学史描述的想象,产生新的感知与体验,无疑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运用中国古诗文,是以美好的形式和情怀阐释民族理想、时代潮流和人民需求,可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借鉴。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适当运用中国古诗文,坚守文化自信,整体探寻中国文明、革命与现代化之道,可将大学生的思考引入更深广的领域中;加强中国古诗文运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利于向高校学子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其传播中国好声音;合理运用中国优秀古诗文,可促进大学生明确其理想、信念,提升其智商和情商,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2.
当下散文诗的悲哀,是真情的缺席。散文的自救,散文诗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以血性真情来灌注,别无再好的选择!散文诗是生命写作,是真情投入,是生命最深处的秘密和轨迹的神圣展示。散文诗主情的审美命题和血性本色昭示我们,散文诗急需要为真情招魂。而对症当下散文诗的病弱,笔者以为“真情”有三方面的涵盖:真情是一种“生活化”、“平民化”、“诗性化”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的人物既喜诗文创作,也爱谈论读诗作文的体会;其诗文经常仿拟或改编前人的佳作,或师其意,或师其词,有的明显,有的隐晦;这种吸收古典诗文为已用的创作方法,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便是对古典诗文的接受。本文对曹雪芹借小说人物的创作与议论所表现出来的文学创作观和接受观作了认真的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汉魏六朝时期,畅神在行为层面表现为“纵心调畅”,人性充分解放,个性充分自由。辞赋作家,以市民好奇之心和世俗情趣,面对着异彩纷呈的大自然和芸芸众生的社会,率意而赋。因此,在辞赋作品中,畅神表现为反中和之美,蕴涵于题材层面的穷情写物而不避丑俗、抒情层面的危苦悲哀而侈陈艳逸、文体层面的辞赋诗化而言情无忌、辞采层面的淫辞丽藻而心折骨惊的混融和滚动,于是,形成辞赋的畅神时期。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开展的各类经典诵读活动,证明了中华经典的诵读,对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内在修养 的提高、人格、行为的培养、知识结构的完善,具有积极意义。在城市推行本土经典诵读是中华经典诵读的必然要求,本土经典 诗文诵读在培养市民热爱家乡、热爱城市、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成就个人精神成长的同时,能实现城市形象的极大提升,并将 最终实现城市文化精神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从《曾国藩读书录》中可以看出,集部中他最重视《昌黎集》,于韩文批评尤多。这些韩文批评反映了曾国藩读书治学的诸多特色,如将读书与读人结合,各种学问兼通的“士大夫之学”的特色,以及承袭桐城而又突破桐城的特色等,并可看出他于韩文研究的成绩和心得。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古代艺术散文与诗歌的审美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践本体论为理论基础,可以把中国古代艺术散文与诗歌在审美形式上的区别归纳为三点:在思维和创作方法上,艺术散文重在体物而赋形,诗歌偏于缘情而立象;在文本上,诗歌强调情调,散文强调智慧和趣味;两者之所以不同,是由诗歌与散文作为中国文人不同的存在方式而决定的,也是由诗歌纵情和艺术散文任性的内在本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诗歌与散文的文体之争,是我们这个时代写作中一个最具戏谑色彩的隐喻之一.当一位诗人转向(也许只是间或)散文写作,其不仅是在探索着散文的文体可能性,而且力图保持其作为诗人的身份;也就是,在写作中他既维护诗歌与散文的界限,又试图将诗歌的结构方式(而不仅仅是气息)渗进散文或转化成散文的要素.在一定意义上,其散文和诗歌构成了一种"对位"关系.  相似文献   

19.
唐辉 《东方论坛》2006,(2):56-60
中国诗学源于以天文学为中心的博物学,这决定了诗主达性情之类说法历史追问深度的不足,也决定了从语源追索诗义和诗体内涵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另一方面,中国诗学与中国文化中的文观念关系密切,因而诗、文观念的结合是形成相关文体、文体群并决定其精神走向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综观近20年来的中国散文诗创作,我们可以观察到其形式的变化相对和缓,构成了与散文诗的内容(或说内形式)互为牵制与互补的关系.在大陆及台港地区的散文诗界,年长的写作者多偏向于传统格调的抒情写意(商禽等是例外),稍年轻的写作者则更注重与现实和现时的对接,并在其中注入了当代文学(诗歌)中的先锋因素.中国散文诗需要保持形式上的相对稳定,更需要的是稳中求变,创新是关乎散文诗文体生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