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难以构筑的"姐妹情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男权社会对女性个体的分隔与孤立,对女性之间亲密关系的挑拨、禁止与诬蔑,"姐妹情谊"事实上难以发生、存在和持久.借助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本文力图探究<另一种妇女生活>中"姐妹情谊"难以存续的根由所在.  相似文献   

2.
女性诗学关键词"姐妹情谊",包含着多样化内涵。在西方语境中,政治性是其核心特征;在本土语境中,女性意识诉求是其凸显内容。由于女性间差异性的存在,以及应对外部求同存异机制的缺乏等因素,姐妹情谊呈现出脆弱性的态势。"支持"和自我定义作为有效的应对策略,同样适用产生于文学批评实践的本土姐妹情谊,在女性主体性确立中发挥重要作用。姐妹情谊虽然在中西方历史和现实的建构过程中都面临着困难与障碍,但在社会运动和文学批评实践中,都发挥着肯定女性价值、加强女性团结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女性文学作品的诸多命题已受到文学界的高度重视,而姐妹情谊则是一个重要但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主题性命题。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法,从中国传统文学的积淀、现当代作家的不断探索、西方女性主义思想与理论的渗透三个方面,追溯和剖析了20世纪90年代许多女性作家对姐妹情谊主题小说青睐的历史渊源与现实缘由,为女性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主题方向。  相似文献   

4.
倡导姐妹情谊是女性主义批评的理想之一,作为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贝尔·胡克斯主张女性之间结盟。但不论黑人女性和黑人男性之间的复杂矛盾,还是黑人女性和白人女性之间的关系,尤其黑人女性相互之间的愤怒和敌意,都使得姐妹情谊的建构困难重重。鉴于此,胡克斯主张受压迫的女性应该把种族、性别和阶级的压迫结合起来考虑,强调"支持"在姐妹情谊建构中的意义,同时发展一种"批评性意识",最终将女性联合在一起,向着姐妹情谊的理想而迈进。  相似文献   

5.
女性文学有关“姐妹情谊”或“姐妹之邦”的书写,在同男权文化左冲右突,在承受着转型社会女性特有的焦虑和内。心分裂之中,播撒在一些女性文本的深层,代表了写作的女性对男性中心价值的窥破,在对同性求索中观照和建构女性自身,从而体现一种女性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6.
庐隐的小说《丽石的日记》以丽石与沅青的姐妹情谊书写,在现代文学史上首创同性恋文学写作,为我们呈现了知识女性的角色焦虑。作家以小说的形式,探讨两性关系、婚姻模式,表达了建构自我的性爱模式和理念的企图。小说强调女性之间纯粹的姐妹情谊,所以,庐隐笔下的同性恋书写,呈现出模糊和暧昧的状态,这种情感模式类似于女性联盟,是对男权中心社会的反叛,同时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歌劳利亚·内勒的代表作《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分析黑人女性的姐妹情谊。姐妹情谊帮助黑人女性承受并对抗来自于男权社会的压迫。然而,这种联盟并无法为她们的生活带来彻底的改变。此外。具有排他性的女性联盟残忍地把女同性恋者和黑人男性排斥在外。本文既认可黑人女性的姐妹情谊和它的优势,又揭示出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作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以其彰显种族、性别和阶级三位一体的特征,在黑人女性传统、黑人女性形象、"姐妹情谊"等方面的理论建构,不但呈现出黑人传统文化的溯源,同时促进了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虽然有相互矛盾的因素,但在向世界发出边缘群体的声音,提升黑人女性的地位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美国作家邝丽莎的小说《雪花与秘密的扇子》讲述了19世纪清朝年间名叫百合的女孩的成长故事。姐妹情谊是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有亲缘关系中的姐妹亲情,也有非亲缘关系中的女性友谊。百合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姐妹情谊的相互抚慰、支持的亲和状态,以及相互误解、诋毁的背离状态。给百合带来的不管是温情还是创伤,姐妹情谊帮助她度过成长困境中的艰难境遇,塑造父权制社会要求的性别特质,引领和启蒙她进入性别角色。姐妹情谊是女性身心成长不可或缺的情感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中的姐妹情谊理论和心理学家埃里克松的自我身份认同理论来研究莫里森的小说《秀拉》,旨在分析姐妹情谊及其作用在这个文本中的体现,并揭示莫里森表现姐妹情谊这个主题的意图之所在,即,姐妹情谊可以帮助黑人女性在受男权与白人双重统治的社会环境下寻找到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5.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6.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9.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