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归人性——高等教育的自身呼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高等教育的实然世界中存在的种种高等教育与人性相剥离的异化现象,文章提出高等教育自身在呼唤着人性的回归.高等教育对人性的回归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应关注人性、引领人性、成全人性.关注人性是高等教育的本真诉求;引领人性是指高等教育应引领人性向着自由、自然、多样、独特、适应生活世界以及和谐的方向发展;成全人性是指高等教育不仅要提供一种对人性的正确的认知,而且要提供充满人性的环境以及人性化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对人性的弊端作了充分揭露,分析了形成原因,提出了相应对策。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性堕落的历史;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巨大;贪欲使人性堕落;不良心理倾向伤害人性;诈巧之心伤害人性;人性堕落的原因极其复杂;人性弊端的表现多种多样;回归人性的本质的关键在"自得"。  相似文献   

3.
人性不是预设的,而是生成的;人性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人性不是单维的,而是身心两个维度综合的产物。教学思维中的人性特征主要为学生人性的全面性和发展性、学生人性的具体性和明确性、学生人性的生成性和复杂性。教学思维与人性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教学思维离不开人性基础,塑造学生的人性是教学思维的成立之基;尊重学生的人性是教学思维的运行逻辑;提升学生的人性是教学思维的自觉使命。  相似文献   

4.
人性所呈现的就是人类自身,人性教育要让人性回到它最本真的状态,就要回归生活世界,即现象学中的生活世界,它是与当今的技术世界相对立的世界。在技术遮闭了人性本真存在形式的当下,人性教育要回到纯粹的人性本身,敞开人性,回归自然。要更好地实现人性的回归,就应更重视人性的圆满回归教育。  相似文献   

5.
人性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变化着的动态结构,它是人的属性结构和人性的样态结构的统一。人性结构中的冲突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相互之间的冲突,人的三种属性各自内部存在的冲突,个体人性之间、群体人性之间以及个体人性、群体人性、类人性相互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人性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人性的更高层次;人性蕴含有党性的内容,党性提取了人性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人性中的最亮点。人性与党性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本质区别。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人性、自觉提升人性,始终坚持党性、不断纯洁党性。本文主要就党性与人性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党性与人性关系应当注意的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郭店楚简蕴含了丰富的人性思想。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它对人性层次结构、人性的特征、人性的运动形态和人性的价值导向都有比较深刻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孟子陈述了人性构成的要素 ,论述了人性的内在性与平等性 ;在此基础上 ,作出了对人性的价值判断 ,提出了对人性的价值导向 ,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性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荀子所认识的人性事实包括三个方面 :人性的构成 ;人性的特点 ;人性与智、情之间的关系。根据自己对人性事实的认识 ,荀子作出了“性恶善伪”的人性价值判断 ,提出了“性伪合”、“做君子 ,不做小人”的人性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0.
人性是一切人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具有动物性和文化性的两重性。从人起源于动物来看,人性起初充满着动物性,没有文化性,所以,人性是本恶的。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应当采取措施加以防治的行为。犯罪人既有人的一般属性,又有反社会性的特殊属性。犯罪作为人本身的一种行为,必然与人性是相互影响的。人性之需要、人性之趋乐避苦、人性之个性等,都是影响犯罪发生的重要因素。当然,犯罪亦影响人性,具体表现在犯罪摧残人性,刑罚要求关照人性。  相似文献   

11.
蘩漪是<雷雨>所塑造出的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从欲望的角度对蘩漪加以解读是文学研究新视角的体现.蘩漪与周萍之间难以扯断的关系更多的是由于蘩漪难以满足的生理欲望造成的.从欲望的角度揭示蘩漪行动的动因,并围绕欲望所隐含的深层意义对蘩漪和<雷雨>加以重新解读是文章论述的重点和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2.
阿兰达蒂·罗伊的小说《微物之神》中呈现的最为明显的特质就是女性属下不再沉默,她有自己的欲望,这让她挣脱社会强加在她身上的种姓和性别束缚,使她从欲望的客体转换为欲望的主体。以欲望主体阿慕为切入点,借用拉康心理分析理论,探讨印度社会对女性心理和欲望的压抑,揭示罗伊作为致力于社会公平的激进分子,以性别和种姓的双重视角,让阿慕呈现其主体性,完成其欲望之旅。  相似文献   

13.
贵族遗孀林太太长期寻求外遇、"四海纳贤"。她的偷情行为既受到内心正当性欲的驱使,又受到明代后期市民阶层反封建礼教思想观念的影响。这体现出林太太对禁锢人身心的封建礼教的反叛。为了保全一位贵族夫人的切身利益,又不失去儿子,林氏并未改嫁,因而只能以偷情的方式来满足其正常性欲,这是林太太精明的表现。林太太和西门庆的交往各取所需,并非前者拜倒在后者的脚下。  相似文献   

14.
陈染的小说在自述身世的狂热中始终闪现着对成长的关注与渴望,既是作为女性的,又是作 为女作家的。本章试图以"童年记忆"、"性的体认"、"对父亲和母亲的重新审视"为切 入点,解读陈染小说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5.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以新西兰为背景的儿童题材短篇小说,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儿童形象。曼斯菲尔德通过这些作品寄托了对故国、家人的眷恋以及对爱弟的无尽哀思。作家笔下的儿童形象反映作家的童年情结,也反映了她渴望关爱、追求自我身心和谐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心结。  相似文献   

16.
玛格丽特·杜拉斯在<情人>中塑造了一个15岁半的小姑娘的形象.一方面,杜拉斯从生理学角度演绎这个角色,在她身上体现出女性和孩子的本能力量;另一方面,杜拉斯从文化构建方面来体现女主角的身份.复杂的家庭关系,周围男性对她的看法,使得她为了寻求解放而勇于挑战世俗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美狄亚“仇杀”的心理因素有 :爱情受挫心理 ,受骗受辱心理 ,痛苦绝望心理 ,寻求补偿心理 ,嫉妒心理 ,爱子怜子心理。美狄的行为也是当时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疯癫是田纳西·威廉斯毕生所痴迷的戏剧主题之一。文章以拉康对主体性和欲望的互文性阐释为理论基础,对《欲望号街车》中典型的疯癫女主人公及其疯癫性进行深入的文本研究。布兰奇由于欲望客体的缺失而丧失其主体性,在寻求主体性的过程中,她成为文明社会中欲望的牺牲品。其疯癫性是理性和感性世界矛盾冲突、文明压抑主体欲望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塑造追求美好爱情的少女形象———雯雯、桑桑 ,带着道德审美的眼光 ;王安忆探求性生命的本体价值———“三恋” ,带着性审美的意识 ;王安忆描写渗入生存欲念的“乖”形态———《长恨歌》 ,带着文化审美的理念。从道德审美到性审美到文化审美 ,作者审美意向的转移 ,表达了性话语时尚中隐隐不安的内心渴望。  相似文献   

20.
在《荆棘鸟》中,爱情叙事是最重要的结构因素,作品对爱情的书写隐含着对女性欲望的展露和对女性成长的追踪。具体地说,在对梅吉的情感体验、爱情纠葛和婚姻经历的展现中,包含着一个从柔弱的少女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主体的女性的成长故事,而其中女性的欲望与追求也得到了有效的表达。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作品的女性化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