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有"精英文化"之称,而墨学有"平民文化"之称,墨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层面的,其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逻辑学、哲学、宗教领域的影响,不可低估,从当前社会现实的发展看,把"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有机对接,是优化中国文化的内在结构,消融西方文化,为今天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文化借鉴的必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对于政治文化的研究,从其主体结构来考察,可以将其分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由于以上两种政治文化对于政治系统的作用力的差异,其对政治稳定的影响也就存在明显区分:精英文化对政治稳定起主导作用.而大众文化对于政治稳定起支撑作用.而在这两种文化内部,不同类型的文化对于政治稳定产生不同的影响:精英文化中专制型的文化主导的是一种静态有序的稳定,但这种稳定是固化的、脆弱的政治稳定;而民主型的文化主导的是一种动态有序的稳定,这种稳定才是长期的、稳固的政治稳定.大众文化中村民文化和臣民文化是政治稳定必不可少的有利因素,而公民文化对于政治稳定具有双重效应--适度的公民文化能够促进政治的稳定.但过度的公民文化必将威胁到政治稳定.在民主土壤上,最终达到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自上而下的双向结合,形成同质性文化,这才是政治稳定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3.
评论界对余秋雨散文的研究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在文化意蕴上,余氏散文从一而终都灌注着文化这一鲜明的主题:主要表现为历史文化反思,文人隐忧,精英意识,文化人格的重建等;在创作风格上,余氏散文突破了传统小品散文的文体约束,在表现手法上有自己的独到的运用,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美学风格.这可以从对传统散文的突破、语言特色、结构模式以及表现手法上来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4.
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的深层心理因素,研究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参与的传统和现状,可以看出我国正从传统"顺从型"政治文化向当代的参与型政治文化转变.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与成熟,要培育与发展参与型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语     
<正>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模式,以经济建设和地方发展为目的,在十年"文化大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摧残的中国传统文化、古代文化逐渐得到相关地方政府的重视,尤其是地方学者、文人加入了其所在地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发掘,成为学术界的一个方面军,也是当代一重要文化现象。从学术角度看,此现象有利有弊:一方面各地区地  相似文献   

6.
文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表现对于揭示其文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以1930年前后的文人为例,左翼文人、自由主义文人、海派文人等各类文人群体对于"汽车"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他们的"汽车"意识实际上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诉求,表明中国文人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形成了丰富多元的价值取向,在政治斗争、文明改造和艺术诉求这三个方面各有倚重。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结合陈刚的《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的内容上,关注中国不同时代背景下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彼此之间的互动,深入分析中国的文化发展经历了70年代的精英文化"一枝独秀"、80年代到90年代的大众文化崛起以及新世纪以来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融合并带来新的消费主义的几个主要进程,认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较量伴随着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背景进行的,不同的文化发展轨迹与新的社会结构产生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8.
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具有丰富的民本、德治思想和独特的人文精神,同时又有重人治轻法治、等级意识明显等特点.其中既存在着与民主相容的成分,也有不利于民主政治发展的因素.所以,应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通过改革创新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东汉时期以文仕儒生为代表的思想家当中,涿郡安平崔氏一门,出现了一批具有很深文学造诣的名士.在他们的文学作品和为官之道中,体现了当时燕赵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文化特征,特别是崔骃、崔琦等人的"士节"思想、崔寔的爱民忧国意识等,彰显了燕赵文人在封建政治背景下,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反思与发展以及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0.
试论转型期中国政治文化结构的整合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入剖析一国政治文化的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对于了解该国政治体系的运作具有重要意义。转型期中国政治文化在精英和大众层面都存在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统政治文化、民主政治文化三种类型的交织与分化。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应以发展和权利、民主、法治为核心理念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为指向,探寻其整合与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比较文学媒介学研究范式伴随着对媒介本质意义的再思索而变化,网络时代对媒介重塑了人的时空感知方式的认同与受众主体性地位的确立,使媒介学研究范式发生了由"作者-文本"向"文本-话语"的转变.网络发挥着建构比较文学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但在精神文化生态失衡的大众传媒时代,网络在打破精英塑造神话的同时,也无法抵制文化消费主义浪潮的侵袭.网络对比较文学生态话语整合与解构的矛盾,给比较文学媒介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传媒研究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研究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思潮,其源于时代变迁引起的社会生活的转型与文化自身的变化。无论从什么意义上看,现代文化总是与传媒密不可分,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传媒文化的概念充分体现了这一关系。因此,传媒研究的文化转向势在必行,这种转向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为传播和媒介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研究方法,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究传媒文本背后的权力关系,使传媒研究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13.
现代传播媒介对文学的消解已是不可争议的事实。这主要来自现代传媒所拥有的文化权力、文化垄断与文化主导地位。现代传播媒介不仅消解了文学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也消解了文学的诗性空间,并用"新说法体系"和"霸权话语"建构了独享风流的"传媒文本"。  相似文献   

14.
关于媒介与道德的研究,国外主要关注媒介与道德在某一方面的联系,国内多把精力放在传媒自身的道德问题上。跳出只关注传媒自身道德水平的窠臼,从传媒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讨媒介在道德滑坡与重构中的作用,可以从更为宏观的视角理解媒介的社会功能。道德滑坡的实质是理想信念的断层。道德滑坡的媒介原因可以从媒介消费主义、媒介文化迷失、舆论监督不足与媒介自身道德失范诸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5.
在后现代语境下,西方主要是英美,其文化研究和批判的对象不再是“精英文化”,而主要是大众消费文化。大众消费文化随当今传媒起舞,颠覆了艺术领域隔离于大众文化其他领域这一固有观念。文章试以当代音乐剧《歌剧魅影》为例,探讨后现代语境下的大众消费文化镜像,并对当代中国大众消费文化镜像进行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传媒大众文化对艺术消费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文化的勃兴是后新时期当代文化的重要表征,这与社会转型、市场运作、传媒的迅猛发展以及大众的消费需求息息相关.大众文化在消费社会中借助电视、电影、报刊、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为大众消费者大批量地制造了世俗化、时尚化的文化产品.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形成"共谋"关系后,对大众艺术消费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们的"民间文化"所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媒体现场,它对于民间文化生存与审美空间的影响是巨大的。文章立足于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介语境,详尽细致地阐述了以民间故事传说、民歌等为代表的传统意义的"民间文化"在遭遇新媒介后,其存在方式与传播途径的改变,旨在廓清媒体变革对于"民间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通过对新媒介语境中"民间文化"多维度的深入分析后,认为在当代媒体现场,人们应转变、调整对"民间文化"的固有观念和理解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民间文化"的生存途径和发展动力以促进"民间文化"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面对复杂的媒体现象,凯尔纳倡导多元的文化观念,考察有关阶级、性别、性、族群等现象,审视荧幕形象如何建立、主流群体如何操控媒体、亚文化群体如何抵制主导意识形态等。凯尔纳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阐释学等批评角度结合起来,对具体的媒体文化文本采取多重视角的研究。媒体文化处于政治、经济、社会的广阔构架中,凯尔纳采取政治经济学、文本分析、受众分析三种角度的分析模式对媒体文化加以解析。凯尔纳的文化研究摆脱了单一的专制做法,适应了后现代的差异性,为我们审视当代媒体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走向批判的媒体文化研究——凯尔纳媒体文化理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美国批判理论家凯尔纳的媒体文化理论,该理论借鉴了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研究和英国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积极成果,具有内在的批判性和政治维度,它以批判的多元文化主义为基础,整合了政治经济学、文本分析、受众接受理论、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哲学立场,目的是培养和提高人们批判的媒体认知力,建立批判的媒体教育学。  相似文献   

20.
论媒介文化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传播媒介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内容,一直是文化传播、交流的工具与手段。媒介不仅传播着文化,而且还在不断地“创造”文化。新文化与旧的文化产生冲突,在冲突的过程中逐渐达到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使新旧文化得以创新式发展。本研究讨论了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媒介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态,分析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带来的文化影响,探讨现代教育必须面向现代社会、接轨现代科技,亟须把大众传媒知识及其文化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范畴,提出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实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