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省际碳排放效率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涛  傅强 《统计研究》2011,28(7):62-70
 本文基于非意愿变量Ruggiero三阶段模型对1998-2008年我国29个省级地区进行评价,旨在求解生产过程中给定各种投入要素和产出水平下实现碳排放污染最小化的效率指标。继而进行区域效率差异的比较,并运用核密度估计分析地区差异动态演进,最后,采用面板回归考察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碳排放效率逐步提高,但区域分化明显,由“单峰”向“双峰”演变;效率改善更大程度上是来源自逼近效率前沿的结构性改善,而技术进步效应尚且不足。中国经济的迅速扩张并未对碳排放效率构成较大负面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对改善碳排放效率卓有成效,但改善作用对不同区域影响力度不同。  相似文献   

2.
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而一个国家的碳排放量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这些因素对碳排放量的贡献也不同.文章通过区分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的特征,构建省域GMM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人均GDP、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外贸依存度、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中影响碳减排的因素效果是有差异的.从而,提出了减少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产业区域集聚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经济地理与产业政策因素对中国文化产业区域集聚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中国文化产业存在较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和空间相关性,邻接地区间的文化产业集聚具有正的溢出效应;(2)沿海区位与文化资源禀赋能部分解释中国文化产业区域集聚,在控制新经济地理与产业政策因素影响下,经济地理因素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不再显著;(3)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企业数量、人力资本水平与城市化对文化产业集聚有正向影响;(4)政府的财政支持促进了文化产业集聚,金融服务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主流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引领作用,区域技术创新、资源禀赋、以及产业支持政策和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等对主流产业增长乃至区域经济增长有制约影响.文章通过研究主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引领的特点,构造了其理论模型,同时,对驱动主流产业的因素特征研究,构造了资源约束下主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引领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理论讨论,形成了资源约束下主流产业引领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结论.  相似文献   

5.
省际经济体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对于国家一级碳排放目标的分散控制和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能源、经济、社会和环境一体化分析框架基础上,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湖北省1980—2008年的时序数据建立了碳排放量与影响因素关系的实证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探索影响系数大小和时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对湖北省碳排放量具有正向影响,能源效率则具有抑制作用,人口发展、能源价格和城市化水平的影响作用不显著;湖北省碳排放量的变化受自身冲击影响逐渐递减,经济增长、城市化水平和能源效率对湖北碳排放量波动的贡献由弱增强。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等都将成为湖北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强可处置性方向距离函数测度了2013年我国农业水环境效率,并进一步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农业水环境效率的空间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31个省域的农业水环境效率在空间上是相关的,其分布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具有非均衡的空间分布特征,大致呈现从东到西逐步降低的分布格局,二是具有一定的空间聚集特征,东部沿海地区是农业水环境效率的高值集聚区域,而中西部地区是农业水环境效率的低值集聚区域;(2)影响因素对农业水环境效率的影响表现为,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的农业结构变动、良好的农业环境基础设施条件和针对性的环境规制有利于农业水环境效率的提升,而粗放型的农村工业增长方式降低了农业水环境效率.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绿色创新为视角构建非径向DEA-RAM模型,将综合污染指数和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引入绿色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增强评价结果的可靠性.通过Moran's Ⅰ指数计算与散点图分析验证了空间集聚效应与异质性的存在,为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引入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对2005-2014年30省份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高聚集与低-低聚集的差异化空间集聚效应显著,人才聚集水平、区域开放程度、环境管制强度与政府角色的不同是造成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庞丽  李显君 《统计与决策》2012,(19):130-132
文章研究了广东汽车产业集聚程度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市场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区域创新环境建设有效促进了广东汽车产业的聚集,而较高水平的劳动力成本对汽车产业集聚有负面作用,整车零部件配套环境,人力资本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对产业集聚的作用并不明显。未来广东汽车产业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提高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以提升广东汽车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和经济理论的发展,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更能科学的反映当前环境资源刚性约束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文章首先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估算出2003-2012年间我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后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侧重研究了表征技术进步的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反映技术效率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对我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和自主创新对省际GT-FP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而技术引进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其影响作用却不显著,甚至于相邻地区的技术引进对省际GTFP有显著的消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对我国29个省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和发展水平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区域差异特征.结果显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程度区域分异明显,东部地区的集聚程度最高,中西部地区的集聚水平较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呈现集聚与扩散并存的现象;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对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均有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规模经济、城市化率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较大,资本存量的提升则有助于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各因素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的直接与间接影响,文章构建了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通径分析模型.模型引入了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占比、能源结构、交通发展水平等影响因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求得通径系数,并对影响因子间的相互影响作用进行分析.实例应用结果显示: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交通发展水平的提高.交通发展水平对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达到0.9883.结果表明模型能描述影响碳排放量的各因素间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2.
彭文峰 《统计与决策》2012,(14):119-122
差异性低碳排放影响因素系数研究为区域差异性政策提供依据,文章引入空间计量方法,研究表明:区域低碳排放重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两者每变化1%,带动碳排放减少0.66%、0.52%,脉冲响应验证碳排放与两者之间存在长久稳定关系;其次要提高碳排放产品价格和税收,带动碳排放减少0.43%,市场对价格和税收的敏感性,要求政府价格和税收政策要谨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政府增加创新投入对碳排放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2006—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面板数据,运用两步系统GMM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流域内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呈现“U”型变化特征,同时,制造业集聚还会扩大城市间绿色经济效率差距。无论是城市绿色经济效率还是城市间绿色经济效率差距均存在路径依赖。(2)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在上、中游地区呈现“U”型变化特征,而在下游地区则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同时,制造业集聚对城市间绿色经济效率差距的扩大效应呈现上、下、中游地区依次递减的变化趋势。(3)流域内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基于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和外商投资水平的单一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4.
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IPCC提供的方法与参数,测算出我国30个省市地区的碳排放水平。并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我国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都对碳排放规模有正向影响,其中这些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城市化水平是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中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制造业呈现空间集聚特征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并非所有的集聚都会带来正效应,长三角地区一些产业集聚已出现生产要素拥挤现象,产业效率下降明显。本文采用区位商及其产值所占比例等指标选取长三角地区典型的六大高集聚度的制造产业,通过产业规模指数与利润的相关分析,得出并非所有制造行业生产效率与产业聚集度成正相关关系,依据制造业集聚效率特征把集聚类型定量划分为聚集过度、聚集适度与聚集推进三类,并建立区域制造业空间聚集适度分析与预警模型,为合理指导区域产业聚集、产业转移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全国各省2000~2009年的年均碳排放量将全国划分为重度、中度以及轻度排放区域,在此基础上对三大区域的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是影响三大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共同因素,最后从全国整体角度对碳排放强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演变关系作一探讨,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倒U型关系,与能源消费结构呈现正相关关系,与产业结构呈现N型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面板数据方法,以安徽省碳排放量为因变量,以经济发展水平为自变量,设定安徽省产业结构、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费结构、人口数量和技术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为控制变量,结果发现:第一,经济增长(GDP)是影响安徽碳排放最重要的因素,LNPGDP的影响系数为0.47;第二,影响安徽省碳排放量的次要因素为LNPSTRU和LNPEO.第三,人均收入和研发投入也会影响安徽省碳排放量大小.  相似文献   

18.
黄杰 《统计与决策》2017,(21):108-111
文章以1997-2015年中国30个地区的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普通面板基准模型,实证检验了FDI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FDI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在东部和中部地区FDI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表现出“污染光环效应”,且东部大于中部;在西部地区则表现出显著的“污染天堂效应”;在此基础上,构建门槛模型就FDI对我国碳排放强度影响的区域差异进行非线性的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环境规制、金融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下,FDI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门槛效应,当门槛变量越过相应的门槛值时,有利于FDI降低碳排放强度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支燕 《统计研究》2013,30(2):64-72
 在碳约束时代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发展的要求下,探索兼顾发展与控制的平衡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构造了一个引入随机边界分析的STIRPAT模型,从国际比较的视角,研究政府能力和碳管制效率对控制碳排放的影响作用。研究结论显示,过去10多年来,各国的碳管制效率并没有太大的改进,且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还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表明各国在探索提升碳管制效率以及有效控制碳排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的碳管制效率总体上位居世界前列,超过了美国和欧盟,但低于日本,碳管制领域的法制力度和政府效率是影响中国碳管制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而加强政府能力将有助于提升碳管制效率,进而促进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聚是企业区位选择的结果,区位条件是企业区位选择的约束.产业集聚形成的集聚因子是集聚企业的区位决策面临约束,文章通过分析集聚区内的企业根据与其它企业经济关系来选择获得最大集聚因子的行为,得出企业的区位描述了集聚现象空间特征,揭示了集聚形成的机理的结论.为我国的地方政府利用产业集聚制定区域经济增长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