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丘浚的经济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王朝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背景中,丘浚继承与发展了“善因论”,针对现实,提出了自己的经济管理思想及主张:1.以“听民自为”作为管理国民经济的指导思想;2.主张以“配丁田法”管理土地;3.工商管理要适应“民自为市”的要求;4.货币管理要银、钞、钱三币并用,以银为“权”。  相似文献   

2.
丘浚是明代大政治家、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大学衍义补》中,有许多关于货币的杰出的思想:1.货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的交换而产生的,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与贮藏手段的职能;2.主张货币的铸造权和发行权应统归国家;3.提出了以白银为基础,银、钱、钞平行流通的货币改革方案,并明确规定其兑换比率。  相似文献   

3.
“洪武型财政”是近现代学者对于明初所创财政体制的一种概称,学界以往研究多聚焦于该财政模式的实物形态考察。事实上,在明初以仓为中心的实物体制背后,还存在着一种以内库为核心的京师货币系统。研究显示,钞、银、钱等货币形态在明初财政运作中仍扮演重要角色,特别是洪武中后期以财政为目的的大规模宝钞放支,致使货币形态在京师财政运作层面一度占据主导。因此,通过对制度创置环节的考察,可以认为:太祖创置的洪武型财政并非是一种完全否定货币的实物型财政体制,虽然存在银禁、钱禁等倒行举动,但其意旨仍是为另一种货币,即法定宝钞的流通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4.
明朝中叶,白银在流通领域已取得支配地位,以银为主、以铜为辅的货币体系开始形成。对于这一符合历史客观规律的事实,明中叶的一批官僚、士大夫却视而不见,提出了一系列重钱轻银的看法和主张。究其由,这些思想首先是当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必然反映,其次是为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而产生的。尽管这些思想中有考虑民生疾苦、揭露用银中的弊害等合理因素,但只是对表面现象的本能关注。特别是他们主张用行政命令来改变客观规律以达到其倡行铜钱的目的,不仅无法实现,反而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思想发展的停滞与落后。  相似文献   

5.
银钱比价是清代货币史研究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清代实行银钱平行本位制,“钱与银相权而行”,虽然顺治四年政府定制钱“每十文准银一分,永著为令”,从此在法令上维持银钱一两比一千文的比价,但实际上并没有能力维持这一规定。有清一代,银钱比价变动不居,不但因时而异,而且在不同地区也有各自的特点。本文所要讨论的是清代广东地区银钱比价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6.
对于中国铜铸币史上三大钱——“半两钱”、“五铢钱”、“通宝钱”,应当搞清它们的铸行史。它们在中国二千多年的铜铸币史上都各有自己重要的历史地位,并和中华民族繁衍史融为一体,特别是对半两钱的研究更有特殊意义,在世界文化史上,中国的文化是独树一帜的,而中国的文化,又以中国的货币文化影响较大,构成以中国货币文化为主体的东方  相似文献   

7.
秦系铸币实为先秦至明清时历代所沿袭的流通货币,流行观念中秦系铸币的造物思想一直被视为仿物造币、型象天地、奉天承命及行寓外圆;然而经由现象学等的分析发现,崇阳、重礼、通情、致用等才是秦系铸币在由陶石龟贝等实物货币到随机查验的称量货币,再到圆形方孔钱等铢两货币乃至宝文货币的发展中,曾被早已忽略和掩没的思想;当前秦系铸币的这种本原思想经由形神意趣转化,对时下民族金融企业标志设计,走出因囿于流俗观而陷入设计雷同和创新乏力或因背叛而面临不被认可和接受的困境,不无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8.
清代清水江流域土地买卖的主要原因是村民需要银、钱使用,次则缺米食用以及合卖、转卖等;其特点表现为:一是田产、山地、土、园地和房屋地基五类土地交易价格差异较大;二是道光二十年前多以银为货币,之后基本上以钱作为货币;三是部分保留了宋代以来"先尽亲房、再尽地邻"的传统,但有较大突破,土地交易的自由度加大,反映了清代宗法关系日益走向松驰;四是土地买卖趋向集中。木杉村的土地买卖凸显了清代土地买卖日益商品化的特征,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纸币的历史中国纸币的历史,始于唐朝的“飞钱”。据考证,“飞钱”的起源是随着唐朝工商业的兴起与发展而产生的,由于交通的发达,进一步促进了贸易的兴旺,从而扩大了铜钱的需要。唐朝建国之初,即把货币纳入国家计划,并以开元通宝铜钱为法定货币。虽然历代重复不断地鼓铸,但对繁荣的商业需要,仍不能适应,经常导致铜钱的不足。加之民间对铜的喜爱,铜的价格不断上涨,因此,出现了销毁铜钱,偷铸佛像、铜器等情况,而从事黑市交易的所得利益,比铜钱作为货币使用的所得利益还多。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的大潮已迎面扑来,它正震荡并重塑着当代国人,特别是属于未来的青年人,显示出双重效应,使得当代青年: 1、强化了货币观念,也产生了拜金主义 市场经济使经济关系高度货币化,金融市场、金融意识、金融工具、金融手段全面介入了经济运行之中,使货币在市场买卖的大舞台上大显身手,异常活跃,使人们不得不慨叹:“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因而强化了青年的货币观念。他们不再谈钱色变,言钱生畏,对钱不再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而是“爱你没商量,大胆挣钱,多多益善,已成为一种时尚,甚至形成了乐此不疲的“经商风”,扣人心弦的“交易热”,不可遏止的  相似文献   

11.
宋代"信巫不信医"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巫医的欺诈,以及医药事业尚不发达和不普及等原因,宋代民间"信巫不信医"的现象还相当普遍,给当时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与此同时,两宋政府以及官僚士大夫对巫、医态度的变化及其禁巫兴医等措施的施行,凸显了信巫不信医问题的严重性,故而在文献中记载较多.事实上,宋代的信巫不信医问题在总体上较前代已有所缓和.  相似文献   

12.
国民政府初期的货币危机与"废两改元"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3年,随着西方国家相继放弃金本位和美国在国际上的大量购银,长期处于"两""元"并存局面的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货币危机.为了应对危机、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国民政府实施"废两改元"政策,虽然步履维艰,但"废两改元"最终完成了中国币制的统一,确立了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促进了工商业的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选取先秦、明清和现代三个时段的语料来探究汉语"可能"、"必然"意义表达的发展。在《论》《孟》《老》《庄》里,"可得"(可能)的用例都能换成"可以",并仅出现于否定句和反问句。"必"修饰动词,用于某些具体条件下,尚不表达"无条件",它有时被夸张使用。"可得"和"必"都有明显的强调色彩。明清语料里,"可得"的表达依旧,"必然"已经发展成能作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的词。先秦和明清语料中表必然的都比表或然的多一倍以上。时代越早,语言越情绪化。真的"可能"见于中古,但是长期不发展。现代爆炸式发展,与"必然"构成了一个对立统一的逻辑范畴,表达清楚的模态概念。现代语料的"可能"词频是"必然"的六倍多,反映人们对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认识增强了。  相似文献   

14.
公元1644年,清八旗劲旅大批入关,此后陆续驻防于全国各地的军事要塞,从而形成驻防八旗.其驻防地视情况分别修筑了满城或满营.庄浪满城是清代西北地区一个相当重要的驻防八旗地.本文试图从庄浪满城修建始终、满城规模及清政府对其管理直到清末满城的衰败这一历史过程的叙述中探讨庄浪满城修建的主要目的、所发挥的作用及后期的衰落原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达瓦孜”新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杂技始于战国时期,东汉时西域的绳伎已在皇宫中演出,隋唐以后高空走绳日趋成熟,宋代、辽金时代仍有发展。绳伎在清代由前代太常寺管理改为武备院管理,并由丝绳改为铜绳或麻绳。维吾尔族的“达瓦孜”吸融了中原绳伎的精华,形成其独特的风格,成为中华民族艺园中的奇葩。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石昌渝先生<〈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考>一文提出的几个内证--宋、明土兵制度、银元作为货币流通使用的时间以及子母炮出现的年代等问题进行文献核查和考证,可以发现石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考证均存在史实错误,因而,根据这些"内证"推导得出的"<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7.
“帝”起初是指对氏族群体蕃衍作出贡献的父祖辈领袖人物。“黄帝”名号及黄帝族的名称最初可能来源于:远古时代居住于黄土高原部族的崇谷崇地情结;东方部族对该部族人的蔑称;白色人种与黑色人种对黄色人种的称谓;而不可能来自于铜的使用。  相似文献   

18.
试策是唐代科举的重要试项 ,也是唐代文学的重要文体。唐人取士科目众多且复杂 ,类明经是明经系列中与明经科相联系和类似的专业性极强的科目 ,主要包括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 ,各科考试皆仿明经 ,但多有“专业”考试 ;其中有试策 ,而试“帖读”尤为一般论者所罕及。类明经在唐代科举中也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