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方琳 《南都学坛》2007,27(3):119-120
荀子的人性论蕴涵了丰富的内容:一方面,荀子坚持“性伪之分”,认为人性指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孟子把后天的道德品性加入人性之中的“性善论”,具有积极意义,但他又陷入和孟子同样的道德先验论中,指出“人性恶”,虽然有其历史原因和进步作用,但表明其唯物主义人性论是不彻底的;另一方面,荀子又强调“性伪合”,肯定社会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对人性的改造和影响,认为人的本质实现于社会之中,对于我们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人性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对荀子性论的研究,历来重视从价值判断的层面切入,把他作为古代性恶论的代表,其实这是重表而疏里的表现,因为它忽视了事实判断层面上何谓本性的问题。正是在这一点上,荀子把性规定为“生之所以然”,明确地把人从其他类属中区别出来,而且把先秦人性的思考从经验形下的层面,拉到了理性形上的高度。在价值判断的平台上,荀孟性论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相异的只是逻辑起点:孟子的逻辑起点在人性的真性部分,重视的是先天性,理想性;荀子的逻辑起点在人性的伪性层面,重视的是后天性,现实性。  相似文献   

3.
传统认为荀子的人性观就是人性本恶的观点是不完整甚至是片面的,事实上,荀子人性观是以天道自然为起点,以性伪之分为核心,以化性起伪为目标;它既指出了人性的与生俱来属性,也提出了“顺是”所引发后果的解决方案;荀子的人性观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开展与建设同样具有积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众多哲学流派的思想家都试图通过对人性的分析和探究来获得对宇宙、自然和人类自身本源的认识。与其他哲学流派不同的是 ,道家从“真”与“伪”的维度对人性进行界定和分析 ,展开了对“真”的追问和探索 ,把保持和尊重人的天性作为人类的立身之本 ,凸显出道家人性论的思维特质。道家对“真”的认识 ,直接指向回归人性、顺应人性 ,这一点对于在现实世界改变人生态度、实现人生理想、提高人生价值以及升华人性 ,显然是有其理论价值和优越性的。  相似文献   

5.
论人性假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实的人性是人的各种本质属性交互规定的表现 ;人性假设就是以一定价值取向对这种规定体的表现有选择地抽象、摄映。一般说来 ,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往往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公设”,并以此推导和构建它的理论系统。人性善或人性恶是推断未来的理想社会的人性预设前提。孟子、卢梭可以说是性善说的代表。他们以人性善为依据来论证人类历史的向善主义。荀子、霍布斯是性恶说的代表 ,他们以人性恶为由论证人性改造和人性控制的必要。亚当·斯密的人性自利的市场经济人的假设 ,可以说是现今市场经济理论的公设。它比较系统地解释了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缺陷。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蕴含有人性假设 ;这一人性假设是否可以说即是历史的具体的“共富”新人和“先富”经济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孟子直接从"文化人"论性,言善即在性中,不假外求。荀子有"性""伪"之分,"性",乃是动物性,并非是"人"性;"伪",才真是"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性质,而"伪"占有更重要的地位,由此论证明白了"善"生自社会的礼义,非人之生性所本有,即"人性"的本质是社会性,而非生物性。这样带给我们一些重要启示:首先,必须充分认识人之情欲本能的性质,它不会自发地走向"善",必须对其进行控制,不能任由其自由发展。其次,"人性"不是一种永恒不变的范畴,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范畴。最后,"群"是"人"之所以为"人"不可或缺的因素,是荀子"人性"的重要内涵,我们需要认识"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对荀子性论的研究,历来重视从价值判断的层面切入,把他作为古代性恶论的代表,其实这是重表而疏里的表现,因为它忽视了事实判断层面上何谓本性的问题。正是在这一点上,荀子把性规定为"生之所以然",明确地把人从其他类属中区别出来,而且把先秦人性的思考从经验形下的层面,拉到了理性形上的高度。在价值判断的平台上,荀孟性论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相异的只是逻辑起点:孟子的逻辑起点在人性的真性部分,重视的是先天性,理想性;荀子的逻辑起点在人性的伪性层面,重视的是后天性,现实性。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作为作为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和价值追求,人性的发展与完善是其核心内容.以人性理论的学理分析为切入点,在梳理中西传统人性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基础上,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维度深入探析了和谐社会的人性坐标构建;以和谐社会的人性价值实现为归宿,分别从以人为本、人性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三个层面,逐级论述了和谐社会建构的人性价值实现的实践依据、基本途径和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9.
人性主要保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二是指人的社会属性。先秦时期的孟子、荀子就人性观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两人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性善”与“性恶”中“性”的所指有所不同;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孟子强调先天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在通德观培养途径上存在分歧。本文即是对上述几个方面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
荀子因一篇《性恶》历来被认为是“性恶观”的代表人物,但在训诂学渐盛和对古典文化重新审视的历史大背景下,其“性恶”理论正被重新解释.从内容分析看,误解的可能性在于将“情”、“性”、“欲”三者混为一谈;从时代背景和论证局限看,处于战国末年的荀子为了崇尚儒家的“礼乐”之道,不得已而以“性恶”为其理论基础,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化性起伪”、“改恶为善”.若摆脱时代背景、内容误解、论证等局限,可见他对“人性”最根本的理解其实是“人性本无善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