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被人称之为“批评家的批评家”的韦勒克,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是其毕生的事业。他的理论探索涉及文学本体,文学史,文学批评等诸多领域。《文学理论》是韦勒克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它从总体上对文学的定义,本质,功用,结构以及文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等问题上做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他所阐释的文学史观主张将回归“文学性”作为文学史研究的核心要...  相似文献   

2.
麦克尔·怀尔丁是澳大利亚著名的“新派”作家,也是澳大利亚“新左翼”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他主张重拾作品的社会政治意义;反对“新批评”将文学作品与社会政治语境隔绝的做法,主张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对话;摒弃“新批评”僵化而冷酷的形式主义,强调对“人”的关注;认为“新批评”学者撰写的文学史过于狭隘,主张重写激进文学史。  相似文献   

3.
王世贞早年对格调的产生原因、“情、格、调”内涵都有清晰阐释。诗应抒写物理人情与君子性情、创建明朝盛世文学的高格正调,这一格调论主张,王世贞终生都未改变。但晚年又确有转变,追求“格降而博求其变”的平和老成风调。“变”与“不变”性质,是本质坚守格调不变,方法上变为深化与完善。王世贞重要问题的早晚年比较,为解决钱谦益“弇州晚年定论”,提供了研究方法与实证内容。  相似文献   

4.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弁州山人。他与李攀龙同为明代后七子的领袖,李攀龙死后,他独主文坛二十年。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评论说:“元美著作日益繁富,而其地望之高,游道之广,声力气义,足以翕张贤豪,吹嘘才俊。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若玉帛职贡之会,莫敢后至。操文章之柄,登坛设(土单),近古未有。迄今五十年,弇州四部之集,盛行海内。”这段话简要而又合乎实际地评述王世贞在当时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考其《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及《读书后》等著作中,论诗评文之处比比皆是,其文学思想丰富多采,在文学批评方面也多有建树。此文拟论述王世贞关于文学批评的一些具体观点。我们先来看王世贞关于文学批评标准的总的论述。其《徐而庵先生湖上集序》说:  相似文献   

5.
在后理论时代,文学中蕴含的情感性、对抗性、超越性等崇高价值被频繁提及,文学批评直面文学遁入困境的时代焦虑,不断呼吁审美传统之于文学研究的重要性,这种美学主张被布鲁姆概括为“莎氏崇高”(The Shakespearean Sublime),“莎式崇高”通过“自我-他者”的双重意识辩证视角揭示文学史中“当代自我”与“历史他者”的双向建构与超越,重申对审美诸要素的再分配,在经典的不断起源中安顿个体生命,进而弥合个体经验和宏大叙事的裂隙。  相似文献   

6.
"奇境"是明清文学批评中的重要范畴。关于文学奇境问题,唐宋诗学虽有所注意,但未直接使用"奇境"一词,对之的理论认识也未成系统。明清以来,文学批评对于诗、文、小说及戏曲的奇境建构,有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形成了文学构境理论。在构境之途上,明清文学批评主张诗歌以"险"构奇境,文章以"变"构奇境,小说戏曲以"幻"构奇境。这种理论主张,注意到了不同文体在奇境建构上的差异性,兼顾了不同文体的特点,其中又折射出特定的审美意识。明清文学批评主张诗歌之险要不悖于自然,文章之变要合于理法,小说戏曲之幻要不失于艺术真实,这些观点符合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具有理论的普适性,对于今天的文学构境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倘若我们能够正视文学批评的现状,我们就会发现文学批评对文学价值判断上的两个突出矛盾:一些人注重对作品形式的审美感受,强调批评应该立足于艺术感受;另一些人则注重作品的社会性内容,强调批评应该立足于社会功利性;一些人注重作品的本体研究,主张文学的“内部研究”,另一些人注重作品的外部联系,主张“外部研究”。这种批评立足点的截然对立直接导致了对新时期文学乃至对以往一切文学再评价的明显矛盾:对作品只强调它的艺术感受,纯艺术价值的人,睥睨甚至贬低那些具有较强社会性内容的作品;推崇、张扬那些社会功利性作品的人,往往又轻视艺术形式的审美感受;强调“内部研究”的人,看重那些讲究形式技巧的作品;主张“外部研究”的人则看重那些具有沉实社会内容的作品。这一切都说明,文学批评还没有找到一个稳固牢靠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8.
重读叶公超30年代的文学批评,令人耳目一新,又发人深省。他提出的文学是“心灵的感应”、诗是“内感与外物的契合”、阅读是“无定的反应”、批评是“追求自己的感觉”等主张,与英美理论家艾略特、瑞恰兹的学说息息相通,也在中国的现实土壤上构建起了一部现代主义的文学理论经典。  相似文献   

9.
(一)引论欲知道文心雕龙的价值,先要看一看刘勰以前关于文学批评的主张。在六艺和先秦诸子中,未尝没有关于文学批评的说话,然而东鳞西爪,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到了汉代,扬雄作法言,对辞赋方面,稍有所论列。如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或问君子尚辞乎?曰:君子事之为尚。事勝辞则伉,辞勝事则赋,事辞称则经……,”等等。大都尚道德,贱虚辞。一本于儒家的见地。但并没有批评文学的专篇,不过零碎的表露他的意见而已。王充在所著论衡中,反对辞赋,浮靡的作风,主张文学要能够明辨是非,剖析真伪。如定贤篇说:  相似文献   

10.
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几位前辈学者就建立了“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门学科,陆续出版了几部颇有见地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专著。但它们大都只是从先秦诸子的文学见解,论述到清代各种流派的文学主张与理论批评活动。对于现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情况,往往只字不提。“中国文学批评史”实际上也只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是为了总结、整理与继承这方面的遗产,为建设具有中国  相似文献   

11.
万历前期 ,文坛由门派相轻转向融通整合 ,文学活动带有游宴娱乐的性质。作为文坛领袖 ,王世贞追求自适之乐 ,人生态度已接近性灵派。但他又被内顾之念牵掣 ,缺乏追求个体独立的迈往精神。他晚年重新接受吴中文化陶养 ,喜好白、苏诗风 ,折衷调剂 ,引导文坛转向 ,并提出了“真我”、“真诗”、“辞达”、“天则”等一系列近于性灵说的说法 ,但其宗旨又皆与性灵说不同。他的理论主张属于有理性、有节制的自然表现论 ,还处于蜕变未尽的过渡状态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初,王蒙的基本文学主张是强调创作题材的现实性、重大性和思想情绪的积极、乐观,但他这一时期发表的“意识流”系列短篇小说所隐含的主题却是对现实的深刻质疑与困惑。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面对走向“失重”的文学,王蒙率先提出要“重建理想”,而他自己的小说却充满了残谑嘲弄和语言的狂欢。王蒙的这种批评与创作之间的错位与矛盾,对于思考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关系有某种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曹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也是重要的文艺思想家。其文艺思想主要表现在重视和爱好文学艺术、重视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关系、主张批评者应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及正确的批评态度、重视文学作品的美学要求、提倡继承与革新等方面。这些理论与主张不但拓宽了当时文学批评的视角,而且揭示出一些问题的本质。曹植为“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理论主张在文艺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曹丕关于“文以气为主”、“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审己以度人”的文学主张化解为“文学观念论”、“文学价值论”、“文学批评论”三个命题来研究。认为曹丕文学理论的诞生,标志着“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它使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迈进了一个新的时期,其历史意义自当不可低估,其现实意义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文学革命倡导与新文学独立发展之间有不同的历史要求,新文学需要向文学审美形态转化与深化,文学批评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形态建设具有首要的意义。“诗”与“散文”的分裂,是19世纪法国文学引人注目的现象,对“诗”与“散文”及其关系的认识,是法国文学取向的文学批评审美建设的重要内涵。从中可见,陈独秀仅仅建立起了中法文化暨中法文学通道,更体现新文学独立发展意义的穆木天与沈雁冰法国文学取向的文学批评,却起到明显不同的作用:穆木天为‘嗷文化”的新文学注入了‘恃”的内涵,这有助于新文学向文学审美形态的转化,沈雁冰则更表现出对文学革命倡导观的延续和套用,在他的法国文学取向的文学批评中,“散文”与“诗”是截然对立而难以相容的。  相似文献   

16.
源远流长的文学批评史上,虽然总的倾向是仅把读者视为文学的教育对象和文学这种特殊精神产品的享受者;但是,也有某些名家和某些学派有关于读者的论述,并注意到读者在文学欣赏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特别是接受美学,则主张评论的中心应转向读者,研究读者的接受活动。本文就结合这些方面的有关论述,对读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作一试探。  相似文献   

17.
钱穆以史学名家,他的文学批评多在史学语境中展开,突出表现于两方面,即一是用历史的眼光分析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理论问题,二是以文学印证历史,阐发文学的“心史”意义。与20世纪前期中国文学批评趋新思潮相左,钱穆操持的是两千多年大文化传统的典雅文学观。在他看来,文道合一即人生之文学,因为文学与学术相通,都是人生精神的展示,这既是他提供给我们的广义文学视域,又具“纯文学意态”的人生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8.
李贽(公元1527——1602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高举尊法反儒旗帜的进步思想家。他以“头可断”“身不可辱”的大无畏精神,同官僚大地主阶级尊孔反法思潮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他提倡社会变革,赞扬法家思想,怒斥孔孟之道。在文学领域中,他更是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否定千古相传的儒家的文学主张,对儒家复古主义的逆流予以迎头痛击,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增添了光辉的篇章。李贽所处的明朝末年,正是我国封建社会趋于没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时期。当时,  相似文献   

19.
关于文学批评功能的讨论是由批评的"非功利性"问题引起的.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伊格尔顿,他对文学批评功能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系统研究,旨在解决批评如何实现实质性的社会功能的问题,从而将"生产性批评"的概念提上文学批评功能的议事日程.关于文学批评功能的意见分歧经过几番潮起潮落,引发了关于"文学正典"的世纪之争,布鲁姆成为维护西方正典的孤独的斗士.伊格尔顿在文学批评是"回到文学经典"还是"服务当下现实"这两极中作出自己的选择:反对文学批评的"非功利性",也不主张文学批评简单回到文学经典,而是力倡文学批评在文本性与政治性、修辞形式与历史力量相互交融的情况下服务于当下现实.  相似文献   

20.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它注意到了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指出了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肯定了文学的价值,从而推动了魏晋以后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