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船山在湘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突出表现是使在元、明两代沉寂了数百年的湖湘学得以继承、发扬和复盛 ,并一直影响到近代湘学 ,因此说 ,船山是古代湘学过渡到近代湘学的关键人物。这具体还可从以下几方面得到论证 :一是船山继承和传递了湘学性理哲学与经世之学相结合、内圣外王并重的精神特质和学风 ;二是船山在湘学发展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是船山将湘学中深厚的民族主义思想传统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   

2.
前辈学者一般认为,顾炎武的学术成就主要在其历史考据。其实,顾氏以六经皆史、以经证史的历史观而奠定了乾嘉考据之学的思想基础和治学方法,并在考史辨妄、以信作史中寓引古筹今之历史哲学,从而对清代经世史学产生了极大影响。所以,研究顾炎武的历史哲学是重新理解整个清代思想史的一个关节点。  相似文献   

3.
朱熹之学与戴震之学最大的分歧在于对"理"的哲学阐释上。朱熹将"理"绝对化从而产生"理"的本体哲学,戴震将"理"纳入生活则形成了"理"的伦理哲学。戴震在对善、义、理、道等作阐释时态度谨慎,并无意指责程朱。  相似文献   

4.
“实学”本义为切实有用之学。中国实学可溯诸汉代儒学以经学兴起之时,然作为概括一种学术本质特色的特指范畴,则始于北宋。宋儒视先秦孔孟儒学为崇实黜虚,修己以治人的实学。程、朱宣称“惟理为实”,学者泛观博览,格、致、正、诚,穷理、尽性,进而修、齐、治、平的功夫,就是圣门实学;陆王则宣称“心即理”,心学即实学。明清之际,实学表现为一股具有忧患意识、经世意识、批判意识、启蒙和改良意识、实证科学意识和哲学唯物论意识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潮。近代实学表现出了重振儒学经世传统、救亡图存、中体西用和趋时更新等新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5.
17世纪中叶,中国思想史上出现了一批富有个性的思想家。而在哲学上别开生面的首推王船山。船山之学高明博大的哲理境界,庄严弘毅的伦理精神,堪称那个时代的空谷绝响。船山哲学,渊博幽深,非苦心孤诣,难窥其冥府,得其道真。拙论解云:辨本体之真妄,极变化之神诣,究天人之奥隐,探理势之微几,合理欲以证性,弘人生之实学,乃船山哲学之要旨宏义。  相似文献   

6.
要理解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为何以逻辑学为基础,首先要尝试放下现代思想对于有限性和切己性的偏爱,真正站在黑格尔的立场上同情地理解他,还需要理解黑格尔对于历史必然性的性质的看法,那是一种需要由行动来成全的实践的必然性。在此前提下,我们分别考察历史的逻辑性和逻辑的历史性,说明历史与逻辑的内在关联。他关心的历史不是作为具体事件之链的历史,而是作为存在之理展现的历史;他所讲的逻辑也不是作为主观思维规则的任何逻辑,而是作为存在之理的逻辑。黑格尔那里历史的透明性实际是对历史之内的逻辑的彻底的理解,并能据此去衡量各个历史阶段达到了历史真理的那个层次。在历史主题的无限多样性与历史中意义的不可穷尽性上,黑格尔与现代哲学释义学未必不能达到一致。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的哲学观念是指在近现代哲学中形成的成为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现代性的思想基础的哲学精神和哲学意识。现代性最根本的哲学精神是理性意识 ,理性意识的目标和根本功能是达到合理性。近现代哲学在理性意识的指引下形成了三大现代性的哲学观念 :主体性观念、主体间性观念和历史性观念。在三者中 ,主体中心理性和主体间理性只有在历史理性的参与下才能达到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第二代现代新儒家主要代表的唐君毅先生非常重视对船山思想的研究, 船山重气的精神对其文化哲学的建构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唐君毅先生的《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为例,透过他对船山思想的全面梳理,来解读他的船山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因王船山明确提出了"礼为天理之经"的命题,而没有明确提出.礼即气之理"的命题;又由于在本体论角度,船山提出了"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以及"天人之蕴,一气而已"等命题,似乎船山之礼的形上属性具有"二元"属性,这使船山之礼在形上层面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色彩.船山强调气的先在性,尽管理气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理气交相为体、理气交充.以礼即理之礼与礼即气之礼之辨为视角,得知船山之礼的形上属性表现为礼即气之礼.  相似文献   

10.
格非的小说中一个最有价值但却没有得到明确阐释的意蕴,在于其富于启示意义的历史哲学意识.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是影响他的历史观念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格非的历史哲学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由个体处境与个体无意识所支配的历史偶然论与不可知论;二是由文化结构与集体无意识所决定的历史宿命论;三是由个体意识结构与记忆方式、语言以及叙事文本的"诗学"特性所决定的历史(叙事)虚拟论.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写作的根本问题在于是否具有一种深刻的文学史意识.已有的文学史写作中存在着效果历史意识的缺席.哲学诠释学的效果历史意识与文学史的诠释学意识的关系表现为:文学史的对象是一种历史性的现象;文学史作者的意识是一种历史性的意识;文学史写作的视域是一种历史性的视域.文学史不只是以史研究史,更重要的是以一种历史性的、开放的文学史意识理解、诠释和建构文学发展的历史,阐发文学史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2.
欲把握尼采的历史哲学,须以准确理解其对于历史(Geschichte)与历史学(Historie)这对概念的辨析为前提。在尼采那里,历史哲学以历史(Geschichte)为基准,展开与历史学(Historie)之间的较量。这一辨析能纠正学界的一个通识——在后现代思想语境中,福柯的历史观点通常被认为是继承了尼采的历史观念。与此同时,随着历史主义在现代化进程中愈演愈烈,尼采的历史哲学以神话(Mythus)与历史(Geschichte)为两翼,有效地思考了在时空框架中回溯原历史(Urgeschichte)的可能性。事实上,这一回溯并非意在表达尼采关于古希腊的民族认同,而是以神话-历史的模式反思现代国家。所谓模式,在此意味着从历史追问中所能获得的建构姿态,并以之展开对于具有奠基性、构造性以及敞开性力量的预示。神话-历史的模式,作为现代性"畜群"自治的对立面,揭示出历史哲学面向某种共同体的孕育能力。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在此在生存的基础上探寻历史,把历史现象提升为"历史性",其因奠基于存在论意义上的时间性而具有生存论———存在论的意义。本真的历史性是"命运—遗业—天命"的统一体,非本真的历史性则是对其生存论源头的"遗忘"。历史学因奠基于历史性而成为此在在世的存在方式。由于此在的生存本身是时间性、历史性的,海德格尔的历史性思想就是一种历史主义,但它因奠基于生存论—存在论基础之上而提升为一种新型的历史主义,即"第二等级的历史主义"。由此形成了一种以"历史性"和"第二等级的历史主义"为标志的生存论—存在论的思辨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作为一个哲学家看似没有直接论述历史的专著,但其思想却是以“此在”的历史性为核心, 突出表现的是人的历史性意识,由此建构了关于历史性思想的系统理论。他通过对西方传统哲学即形而上学的批判和扬弃,开显了“此在”的历史性意识,获得了对历史之本性即时间性与生命性的真切认知,由此宣布哲学即形而上学的终结而提出澄明历史性之思的任务。海德格尔对“此在”历史性的理论解读正是对历史之为历史的根本性诠释,其历史观念亦就此而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5.
明末大儒刘宗周言性命之理终归于史,由对道德哲学心性论的思考推演出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社会历史哲学.其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关于历史的本体,认为人的自然之心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关于历史的主体,认为上层统治者和下层民众共同维持着历史的运转;关于历史的动力,认为改革是历史进步的必要手段.刘宗周的社会历史哲学是理想主义的现实主义者复杂心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元末理学家陈樵的学术思想,以"心之精神曰性"和"良知得之自然"的心性之学为核心,以"理一分殊"和"人道配天"为衍生形态,在元末这一特殊历史阶段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理学体系。其哲学思辨立足于天人关系,指向伦理价值观和人生终极意义,以"主客界限消融"的伦理意识、"万物出于一"的本源意识和"人道合于天道"的认识论为重要特征,显露了独到的生态取向。对其后的阳明心学产生重要影响;对当下的生态批评、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教育具有哲学上的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7.
黄宗羲之学并不是我们理解的经世实学。他追求的是一种整体天理之学,其特征是理气合一、道事合一、知行合一、万物一体。而任何分离理与气、道德与事功、知和行之学皆是伪学、虚学。单纯的经世之学也是这种分离的产物,黄宗羲对之持明显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学术的视域入手,来梳理与辨析历史和历史哲学的内涵与外延;本文首先考察历史一词的多重含义;指出西方历史哲学乃根据对历史的两分法,即历史事实和历史著述,而有"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两大流派;进而指出中国古代对历史有一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认为史义即为中国的历史哲学,同时史义又包含有"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9.
哲学与历史学之间的差异表现为:哲学凭借概念展开推理,在它的叙述过程中,实例和说明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学侧重于重现过去的历史事件,具体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它的叙述中占有本质重要的地位。由于哲学和历史学之间的差异,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总是相互攻讦,哲学家认为历史学过于重视具体的历史事件而忽视理性,历史学家认为哲学把自己的发明和先天的虚构放在了历史当中。但是他们都不否认哲学与历史学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二者融合的观点。克罗齐主张哲学与历史学的融合,但认为历史哲学不能成立,这种观点具有片面性,历史哲学不仅可能而且具有内在的结构。  相似文献   

20.
明末大儒刘宗周言性命之理终归于史,由对道德哲学心性论的思考推演出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社会历史哲学。其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关于历史的本体,认为人的自然之心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关于历史的主体,认为上层统治者和下层民众共同维持着历史的运转;关于历史的动力,认为改革是历史进步的必要手段。刘宗周的社会历史哲学是理想主义的现实主义者复杂心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