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针对《女勇士》中女性形象刻画上所表现出的自相矛盾现象,解读汤亭亭作为女性作家的女性主义策略和作为华裔女性作家的创作困境。重点分析学界对《女勇士》中女性形象自相矛盾的误读,指出汤亭亭的创作由于受到自身特殊身份和处于特定历史时期的限制,其创作思想未能摆脱西方二元对立的束缚。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比较文学研究的角度出发,以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汤亭亭的作品为例,将"中国文化"为主轴,论述华裔作家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因素在被美国文化所接受的同时,也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改写,重构,甚至误读,使得中国文化在美国这块土地上衍生发展,创造出了全新的美国华裔文化。  相似文献   

3.
作为近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批评理论,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文学的创作、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借助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剖析汤亭亭作品《女勇士》中的"无名女人",阐述了替罪羊、夜莺及美狄亚这三个原型与"无名女人"之间的联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是移位的神话"。  相似文献   

4.
鱼尾狮神话:新加坡后殖民诗歌典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华文与英文诗人、作家在其作品中建构了鱼尾狮(merlion)神话--新加坡的原创神话.作者在作品中以不同的民族文化的身份与欲望认同建构其神话时,赋予不相似的文化符号.书写神话,无论是历史的还是想象的,都是民族身份的认同的投影、国民性或社会形态的意象.而不同族群、不同语言的作家书写的新加坡的鱼尾狮,都说明某些东西如何形成和存在,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创造国族的认同身份.  相似文献   

5.
“他者”的误读:《女勇士》中“鬼”的意象的重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华裔作家之一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中关于"鬼"的(ghost)描述是一大特色。关于"鬼"的文学意象的解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不乏一些误读,认为"鬼"的描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丑化。本文试图重新解读,说明"鬼"是美国华裔对于母语文化的疏离,汤亭亭在作品中反复运用"鬼"这一意象也是华裔美国人抗争不公平待遇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主张运用混杂策略消解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文化霸权,提倡构建一个居间的"第三空间"。此理论对少数族裔在美国主流社会进行身份定位有着重要意义。著名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其成名作《女勇士》中对中国传统典故的移植和改写可以认为是一种积极的写作策略,意在消解文化二元对立状态,从而建构一种"居间"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7.
汤亭亭的《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三部小说分别从华裔神话、英雄史诗与族群寓言三个方面表达了作者对于文化身份的诉求: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华裔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创造出华裔自己的文化,要求真正成为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一分子。汤亭亭的文化身份观在整个华裔文学史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中英文字典的解释和理论渊源两个方面考察了irony一词,认为irony在中英文翻译转换中出现了严重的不对等现象。国内将其译为反讽是对西方文化的一种误读。此种情况的出现除了对西方文化难以避免的误读误用这一客观因素外,还有借助西方优势文化建立自己强势话语以赢得竞争优势的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9.
汤亭亭离散作家的独特文化视角,决定了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有其独特性。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研究《女勇士》,在东方主义、混杂理论与第三空间理论下,通过分析作品中"模拟"的、重构的、改编的中国形象,可以看到汤亭亭在解构东方主义话语、利用传统文化来创新文化意向和处理中国文化与"世界小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所做的努力,为以文学为中介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化翻译中的偏见与误读入手,介绍了闵福德译本对孙子兵法"诡道"理论的误读,阐述了孙子兵法诡道的科学内涵,从西方意识形态、译者的知识背景和能力以及翻译目的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导致闵福德译本产生误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生命的渴望与超越——中国仙话研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仙话是以描写仙人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文学作品,是中国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土壤中的一种特殊产物。仙话晚出于神话,最初由神话发展演变而来。但仙话之所以能在中国神话的母体中诞生,中国神话之所以走向仙话化,归根到底是由上古时代中国生命意识觉醒的独特道路和导向所决定的。早在被西方学者称之为“轴心时代”即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相当于中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作品弥漫着强烈的互文意识。在其多部小说中,汤亭亭通过后现代互文意义上的拼接,解构中国经典著作,再造华裔美国文学新传统,把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创作出独具特色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3.
论福克纳小说创作的神话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饱受西方神话文学熏陶的福克纳在对传统的回溯中,把神话因素奉为文本的坐标,为处于失衡的价值世界中的人们找到了精神传承,其难以割舍的神话意识是其作品从内心深处打动读者,进而唤起人们深层意识的要决之一。  相似文献   

14.
翻译与时间     
本文从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视角 ,在对翻译与时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共时翻译和延时翻译理念 ,并根据这对理念探讨了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演进过程、翻译指导思想、文化冲突和文化误读方面的问题。文章指出由于文化误读 ,中国和西方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经由延时翻译输入对方文化的。延时翻译不仅在原著和译作之间产生较大的时间差 ,还给译入语文化带来时代错觉 ,使译作在目标语文化里的接受、影响和审美等方面都受到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与时间     
本文从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视角,在对翻译与时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共时翻译和延时翻译理念,并根据这对理念探讨了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演进过程、翻译指导思想、文化冲突和文化误读方面的问题。文章指出由于文化误读,中国和西方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经由延时翻译输入对方文化的。延时翻译不仅在原著和译作之间产生较大的时间差,还给译入语文化带来时代错觉,使译作在目标语文化里的接受、影响和审美等方面都受到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每种语言都有其明显的文化特征。古希腊罗马神话无疑是英语语言文化中一朵光彩绚烂的奇葩,作为英语文化中的一支伏流,其影响面之广、程度之深难以尽数。本文从古希腊罗马神话在日常英语词汇中的“影子”谈起,抛砖引玉,进而谈及到在英语中品味神话人物所带给西方人的意识习惯,以及在不同角度的诠释下,古希腊罗马神话具有常解常新的价值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各种神话记载,但中国人对神话的研究却是始于西方社会科学的传入。在此之前,中国人以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神话,其态度要么“子不语”或“搜神”、“括异”,要么投入到现实的功利主义的利用之中。按西方人的理解,神话是宗教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但它是一种与历史文献、宗教典籍、神学作品不同的叙事。宗教是人们建构社会的一项活动,是人们用神圣的(理所当然)方式确立社会或世界秩序的稳定性。神话在宗教的框架下呈现其自身并发挥其功能,神话的内容是与建构社会相关的。一般说来,神话包括神的谱系、半人半神和文化英雄的事迹…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的华裔小说家汤亭亭对整个美国的华裔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在其代表作《女勇士》中她大规模移植和重塑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该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无限的想象空间和艺术张力。在中美两种文化的冲击和锤炼下,汤亭亭以其独特的飞散姿态将二者完美结合,编织出完全属于自己的文化之梦,充分体现了其飞散的特性和优势,以此完成在美国主流文化中华裔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如何在美国语境中确立华裔男性的身份建构,这是当代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的思考重点.在重建美国华裔男性形象的过程中,赵健秀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着重描写美国华裔中的父子关系,以父子关系来表现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纠葛;二是充分利用中国文化史上的英雄主义传统,通过对英雄主义传统的书写,寻找文化归属,确立华裔男性的身份问题.赵健秀和汤亭亭之间,不但是构成了冲突和对话,还具有互补的作用,他们的文学创作,共同书写了华裔在美国语境中的人生轨迹和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0.
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中国佬》是一部典型的历史书写元小说,集中体现了历史书写元小说的叙事策略。这种小说是将元小说与新历史主义结合起来,既采用元小说的多声音叙述、戏仿、拼贴等叙事策略,也采用新历史主义的发挥历史想象、罗列历史事件、传播意识形态等叙事策略。《中国佬》是历史书写元小说的标本,其文学技巧及文学思想值得我们批判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