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与理论初创时期。中国现代散文批评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0年代的"三足鼎立"———言志说散文批评、社会学散文批评、文本说散文批评。第二阶段,30年代至70年代的政治化散文批评。第三阶段可分两个时期,前期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散文批评开始蜕变,从"自我"解冻深化为启蒙;后期从80年代后期开始,散文批评呈现出多元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一8 0年代以来 ,中国的文艺理论家们一直在为建立当代中国文艺评论的新框架而殚精竭虑。无论是 80年代的“方法论热” ,还是 90年代的“文化评论” ,当代文论家们上下求索 ,不遗余力。王先霈先生从 80年代以来 ,一直从事着文艺批评学的建设。从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到古典文论的研究到当代文学批评 ,他的研究领域是开阔的。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思考 ,他提出了“圆形批评”的概念。最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论文集《圆形批评与圆形思维》 ,其中收录了他关于“圆形批评”的一系列重要论文 ,是他多年来研究心得的结晶。2 0世纪被称为“批评…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及本世纪初,中国文论学界的一个渐渐明朗的思潮,即"去西方中心主义".以近年来的若干现象为观察对象,分析了这一思潮不仅体现在明确的宗旨、口号和主张上,而且体现为深入的学术史反思,以及实实在在的考证材料和重建批评历史的工作中.认为,求用和求实相互歧异的两种学术取向,在这一思潮中的联手合力,有利于从单一的知识逻辑中解咒,有利于本土文学思想传统的强调,有利于参与当代文化实践,有利于中国文论在21世纪的正名.  相似文献   

4.
近百年来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理论的研究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20世纪不同批评立场之间的交锋。英美研究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的开放性争鸣、30至50年代的新批评质疑、60和70年代的整体研究、80年代的回顾总结、90年代以后的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解读等阶段,整个研究历程体现了职业批评家对伍尔夫的艺术家批评从批判到逐步接纳的嬗变。中国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者们从社会、历史、创作、形式、批评、境界等多个层面观照并阐明伍尔夫小说理论的内涵、本质与价值,与英美批评形成了互补。  相似文献   

5.
作为批评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的话语之一,辜鸿铭的文学-文化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原因在于当时中国文学批评对辜鸿铭的话语资源背景不熟悉,对其话语理论缺乏了解,以及辜鸿铭的文学-文化批评文章大多用英文写成而且刊发于口岸外文报刊.迟至今日,仍然没有"注意"到或者没有必要地"强调"辜鸿铭对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的批评,则显示出文学史研究的一个不应有的"盲点"或文学-文化视野上的缺陷.辜鸿铭的文学-文化批评理论,与欧文·白璧德、<学衡>知识分子群体的新人文主义批评在批评的话语资源背景以及实践语境诸方面具有相当程度的契合.这种思想的关联性的被"发现",不仅将有效地平衡"学衡"派知识分子对于五四新文学-文化批评的历史叙述,而且还将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反自由主义"思潮上推到19世纪80年代前后的辜鸿铭那里,并使得那个时代的中国文学-文化批评已经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异的"世界性"和"现代性"特性.  相似文献   

6.
一、大众文化 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的出现是近几年的事.尽管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也有过所谓"文化热"之类的现象,但这并不能称之为文化研究或文化批评.申明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众文化在中国社会迅速勃兴,成为世纪之交中国文化最为清晰的"变更线".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正与这一大众文化的兴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因西藏以及中印关系历史问题,作为西方学术领域重要区域研究的喜马拉雅人类学尚较少被中国学者关注,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出台,喜马拉雅将成为中国一个新的学术高地。文章对西方人类学领域中的喜马拉雅研究进行梳理,指出西方人类学的喜马拉雅研究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经历了东方学的研究传统;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经历了欧洲观察者的结构-功能时代;20世纪80年代至今演绎着多元化、多主题的学术史历程。西方人类学领域的喜马拉雅研究为人们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学术遗产。  相似文献   

8.
原型批评理论从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后 ,以其方法论的性质和与中国传统学问路数的相似性、民族心态的适应性等 ,在文学研究乃至整个文化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 ,取得了诸多批评实践业绩 ,进而形成思潮。但由于外来理论和研究者素质等因素 ,原型批评理论在实际操作中也有很多不适和失误。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面临着范式的转型,审美批评从20世纪80年代一种理想的批评范式沦为多元批评标准之一元.这当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文学观念和文学批评的样式发生改变有关.20世纪90年代文化批评的兴起与审美批评逐渐式微是相伴而生的.审美批评往往被作为抵抗批评退化的武器.在审美泛化的背景下,审美话语和审美批评常常被溶解到其他批评话语之中.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批诚挚的作家,他们一手搞创作,一手作批评,努力坚守着文学批评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0.
诺思洛普·弗莱是20世纪加拿大也是西方著名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他一生著作颇丰,而他以其<批评的解剖>(1957)誉满欧美.国外的弗莱研究较为细致,从其生前就已开始;中国对弗莱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笔者就国内外对诺思洛普·弗莱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苏联解体10多年来,作为高校外国文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苏联文学教学,一直处于失范和无序状态;苏联文学研究也缺乏有深度、有分量、有说服力的宏观研究,史料发掘和史实考证较多,理论梳理与宏大论述不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确定苏联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文化价值取向,正确取舍教学内容,突出当下研究重点,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必须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在过去100年中,俄罗斯-苏联文学理论与批评曾经对中国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但是我们对它的接受却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在认识上也有偏差。回顾自“五四”前后至90年代中国文学接受俄苏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历史,考察它在中国的译介、传播、接受、影响与转换,了解其中被我们所忽略与排拒的有价值的内容,认清苏联极左文学理论与批评曾经给中国文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探讨制约上述接受史的文化原因,对于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及其理论基本格局形成的外部条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探索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体系的道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在资本主义土壤上诞生的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的新纪元。1991年,苏共以国家解体方 式结束了自己的历史进程。苏联共产党垮台与苏联解体的根本内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严重束缚,外因是美苏争霸以及西方的和平演变,而苏联特权阶层的形成及其腐败 导致民心尽失是直接原因。这段历史在苏联已怆然定格,但是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历程不能忘记,十月革命的成果不能否定。追溯历史的目的就是要以史为鉴,特 别是对于源于十月革命胚胎的、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传承发展中纪念它,在重新审视中借鉴它,意义尤为重大。  相似文献   

14.
文化诗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批评方法,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形式主义和新批评,其根本区别在于它具有一系列新的特征。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时,它将文本内部和外部结合起来研究。本文以《诗经》学为例,主要讨论文化诗学"跨学科"的整体性研究这一特征,"跨学科"究竟有没有可能,如果可能应该怎样去"跨",怎样去实现学科间界线的打通,使其它学科也参与到这一批评方法中来,为文化诗学这一理论工程的建构所用。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19世纪英国文人的文化观蕴含着转型焦虑,贯穿着对机械文明所代表的“进步”话语的质疑和批判,那么进入20世纪以后,英国社会的转型焦虑呈现出新的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结束的同时,也终结了人类社会“线性进步”的神话,但“科技进步”“福利至上”的话语仍然不绝于耳。这给当年由托马斯·卡莱尔等人开创的、针对“进步”话语的批评语境增添了新的语料和新的视角,促使文化批评向新的深度拓展。斯诺和利维斯之间的“两种文化”之辩并非简单的科学与人文之争,而是体现二者文化观念的不同,折射出二战后英国文化观念的嬗变,尤其是科学主义、技术功利主义话语对文化观念的侵蚀。该事件及其余波极大地影响了二战后英国文坛的文学创作和文化观念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6.
前苏联政治体制延存 70余年 ,对社会主义各国及整个国际政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总结其形成发展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历史传统体制、现实阶级基础、社会文化状态、民主革命的短暂、白色恐怖造就的集中制及内忧外患的处境是其形成的社会历史基础。前苏联国家领导人有关国家、政党、阶级等理论阐述的倾向性又将其推上了新的顶峰  相似文献   

17.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它基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成形于加拿大文学理论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原型批评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跨越时空的全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苏区文艺是20世纪中国红色文艺发展的一次高峰。它是异域“红色”体验在苏区具体语境中的“延展”。异域“红色体验”不仅弥补了苏区文艺建设理论与经验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文艺实践与现实脱节的危险。深入剖析异域“红色体验”对苏区文艺建设的影响对于审视马列主义与苏区文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胡秋原是一个被研究者忽视的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自由论辩和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他所提出的有关文艺思想及历史哲学、文化批判观点值得关注,而他所坚守的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立场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局中也面临着"理论的时空局限性"困境。考察胡秋原在两次论战中的论述,探讨其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者的知识分子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赵志浩 《东方论坛》2009,(4):103-107,120
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进行了一场社会史论战,它实际上是由亚细亚生产方式引起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苏联和日本分别对之进行了解读,认定中国历史属于亚细亚形态的社会,这意味着中国将被排除在世界史进程之外。受特定时代背景的影响,中国史学家大多接受的是斯大林有关社会发展模式的论述,认为秦以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属于封建社会,它改变了以后中国人书写历史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