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9 毫秒
1.
案例教学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抽象性、逻辑性和高度概括性以及学生理论基础薄弱、课堂时间有限性和案例教学法泛用等系列因素,大大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法的理论深度。结合课程特殊性和教学实际,教学主体亟需科学拓展案例内涵,坚持案例教学法的原理理论核心地位,多视域多类型拓展性构建案例教学法,全力保障案例教学法的理论深度,切实增强广大师生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2.
浅谈中职德育课中的案例教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旭华 《南方论刊》2009,(6):99-101
本文就现在中职学生出现的新特点,阐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法…案例教学法。文中从什么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中的作用及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三大方面进行分析,详细地介绍了德育课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行为引导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注重多元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本文在分析我国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行为引导式教学法进行介绍,并以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法以及角色扮演法为例,具体阐述了行为引导式教学法在《商品学》课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逆推式案例教学法"属于案例教学法的一种,与之可比较的还有"逆向案例教学法",可统称为逆式案例教学法。其逆向思维路径有二:一是先果后因的逆向分析推理;二是先核心案情后非核心案情的反向案例展示。这两条不同的路径彼此之间具有相互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管理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有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因此要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理论,并将管理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文章结合实际教学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桥梁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文章系统分析了课程特点,提出运用对比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桥梁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应用上述新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普遍提升.  相似文献   

7.
在电视广告教学中,整合传统的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创新"问题+案例"的教学新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思、练为任务,将课堂知识内容设计为不同的问题,并结合精选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以生动形象的案例,清晰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知识的学习,同时结合课后作业,强化学生学习的成果,形成学习的链条,以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8.
新法科作为新文科的子学科,均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重任,呈现跨学科与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特点,学科之间的壁垒逐步被打破,这就需要加快创新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之下,作为一种新型且备受高等学校广泛关注的案例教学法如何更好地促进新法科的发展值得深入探究。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经验性的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它与法学这门学科的实践性特征紧密相关。作为法学教育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之一,案例教学法应遵循理论、规则联系实际,法律知识与问题思考能力结合的知能并举,启发诱导等原则,并积极探索将列举案例、讲评案例、旁听案例等多种方法综合起来的教学模式。在实施案例教学时,应该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系统性思维的培养,注重案例选择的代表性和适当性,同时和司法实务部门密切合作。  相似文献   

9.
案例教学法是改变我国传统讲授教学法背景下法科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低下现状的有效方式之一。在《侵权责任法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由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案例研讨,采取“案例讲授一案例讨论—一案例练习”为一体的多元化教学方法体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将“书本上的法律”与“行为上的法律”有机融合在一起,既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思维,又丰富了社会经验。  相似文献   

10.
案例教学法在法学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利用案例去形象地说明理论知识,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与研究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能力。法学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法学专业课教学中非常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恰当运用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法学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解休谟问题     
韩东屏 《河北学刊》2001,21(4):55-58
从“是”能否推出“应当”的休谟问题,经一些西方哲学家的论证,变成价值判断决不能从事实判断中推导出来的休谟法则。对此也有西方和我国的研究者不予赞同。可他们的立论大都经不起仔细推敲。依我之见,休谟问题乃是一个虚假的问题,因为“应当”不是由于有“是”,而是由于有“可以”才被提出的。  相似文献   

12.
刘国 《浙江社会科学》2012,(1):52-58,73,157
目的解释常被作为协调分歧的一种权威性方法,但如未领悟目的解释的真谛就会因其本身的复杂性而陷入泥潭。目的解释方法中的"目的"涉及数对疑似抵牾的范畴:一是个别法律条文之目的和整体法律或整个法秩序之目的,二是具体目的和抽象的终极目的,三是立法者之主观目的和法律之客观目的。由于目的解释也易导致恣意,故应受到一定限制。解释者只有在妥善处理好这几对目的之间的关系后,并根据法伦理性原则去理解法律规定的客观意涵,实现各目的之间的融合,以使之"适合事理",才能真正把握目的解释之真谛。  相似文献   

13.
管理育人是"三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行为科学,育人的主体是高校学生,他们是"理性"和"情感"的载体。运用心理学原理,注重以人为本,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探索出融"情、理、行"于一体的管理方法和管理艺术,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4.
冯骊 《河南社会科学》2006,14(2):105-107
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支撑点是依法治国,即通过制度正义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依法治国是我国法律现代化发展所取得的基本成果,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法律现代化事业的必然要求。回顾我国法律现代化的进程及依法治国理论的由来,重点讨论构筑现代法律体系、促进制度正义、推动制度创新、建设法制社会,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商标权救济与符号圈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商标的形式是符号,但只有作为市场信誉指代的符号才是商标。商标法的宗旨是保护市场信誉,而非保护虚空的符号。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符号圈地现象。所谓“符号圈地”,即以商标权之名,行符号垄断之实。主要表现有两类:1.注册中的符号圈地;2.权利行使中的符号圈地。我国商标权救济制度的四大缺陷,是纵容符号圈地的制度根源:1.对商标注册效力的过度迷信;2.对商标使用效力的过度漠视;3.对符号价值的错估;4.对“商标使用”和“符号使用”的混淆。只有通过商标权救济制度之重塑,使符号圈地者无利可图,才能真正遏制符号圈地。  相似文献   

16.
袁涤非 《云梦学刊》2006,27(2):138-140
现代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理论视野的狭窄,"语感中心论"的教育思想为普通话教育"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普通话教育,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语感.而普通话语感的培养,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隐性教育体现出更大的优越性.实施普通话的隐性教育应以培养整体语感为出发点、以暗示教育为基本手段、以情景话语为主要内容、以环境优化为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傅晓华 《云梦学刊》2004,25(2):32-34
先秦时期,儒家主张“人治”,法家主张“法治”。他们的分岐是: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是道德还是法律?人治论者认为国家主要应由具有高尚道德的圣君贤人通过道德感化来进行治理。法治论者则认为主要应由掌握国家权力的人通过强制性的法律(实际上指刑法)来治理。他们在政治制度设计上虽有分歧,但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这一根本问题上是完全一致的。他们的思想分歧并非现代“人治”与“法治”思想在治国方式上的根本对立。尤其是古代法家的“法治”并非现代中国人正在建设过程中的法治,现代“法治’,是根本否定“人治”即专制的,是以“人民主权”“法律至上”“依法行政”“权利平等”为基本原则的治国方略。而古代法家的“法治”是维护专制的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18.
唐律“不应得为”罪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燕斌 《兰州学刊》2008,(12):111-114
“不应得为”罪历来颇受唐律研究者的关注,文章从唐代的法律文本层面和司法实践两个方面对该罪进行综合考察,并对目前学界的两个基本观点:1.“不应得为”罪主要是用来惩治违反封建价值观念的行为;2.“不应得为”罪打开擅断滥刑的闸门——提出了质疑,认为该罪名的设立是为了弥补律文的不足,使得唐律的逻辑体系更加完备,其在唐代的司法实践中也并未导致法官擅断局面的出现,因此笔者认为以往研究中对该罪名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9.
赵旭 《学术探索》2012,(1):39-42
20世纪80年代以来,软法在国际法的部门法领域中发展日胜,人权国际保护就是其软法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中世纪末叶的西班牙学派基于人文主义、宗教、道德、自然法等"软法因素"对西班牙征服美洲殖民地的法律问题进行阐述,并推动了国际法的近代化转型。通过论证西班牙学派理论中的软法因素,分析西班牙学派有关人权国际保护的理论观点,评注当前人权国际保护内容和对未来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孔子从"仁"、"性相近,习相远"、和培养"君子"的教育目的出发,为"因材施教"确立了理论基础.但具体的实施离不开一定的方法,如何认识人的差异及具体实施方法是"因材施教"成为可能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理论和方法的结合才能使"因材施教"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