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勘辨析德里达的海德格尔批评文本与海德格尔本人的相关文本,指出:德里达对海德格尔思想的解构,表面上看起来是对同一性原则的批评以及对原初差异性思想的贯彻;但实际上,这种貌似彻底的解构恰恰运作在“非此即彼”的传统逻辑学思路上,并因而错失了海德格尔“之间”思想的充满权变智慧的临界性,从而为一种源于犹太传统的弥赛亚虚无主义开启了后现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解构在其存在之思中具有重要地位,而这种解构工作与基督教神学之间至少存在着三重密切关系.就形而上学之解构的神学来源而言,弗莱堡早期海德格尔的“宗教课程”对基督教神学的批判已经预示了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不断解构;就形而上学之解构的神学向度而言,尽管解构工作的神学指向并不完全清晰、始终一致,但是透显出要求由某种“宗教诗学”代替传统宗教神学和宗教哲学的趋向;就形而上学之解构的神学意义而言,虽然它对20世纪西方基督教神学产生了无可匹敌的广泛影响,但是对这种解构工作的神学运用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的思想发展不是传统西方哲学中的某种学问之发展和演化,他只是曾经在这些传统形而上学论域中有过必要的逗留和挣脱,并与之有过精彩的争执.因此,海德格尔的思想发展并不存在常入学者那种在时间线索中由低级向高级的学术进步.在海德格尔的思想发展中根本不存在什么断裂式的思想“转向”,只有一个海德格尔!只是这个海德格尔在对希腊原初本原之境的双重返回中,同时置身于“第一开端”的形而上学解构之战和在“另一开端”的本有之思中的道说本现之中,应该说,海德格尔在这两个思想构境层中的辛苦努力都是一贯到底的.  相似文献   

4.
在这个德里达式的解构充斥着整个学术空间的时代里,试图用海德格尔式的存在主义,即海德格尔对"存在"的阐释方法来重构"解构",在吸收德里达解构主义合理成份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新的解构体系。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语言本质论的意义建构方式是从解构性阐释开始的。运用解构性话语阐释形而上学。这种解构性阐释正是存在哲学的意义生长点,同时也构成了存在哲学的话语系统和言说方式的基本特征。海德格尔在进行存在哲学的意义建构时还运用了语言本质论的意义建构方式,语言本质论构成了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基础。海德格尔这种话语特征,对现代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然而海德格尔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7.
知觉问题在海德格尔学说研究领域中当属于十分冷僻的话题。究其缘由,一方面在于多数情况下海德格尔本人对于一般意义上的知觉理解持否定的态度并且很少对其做专门的阐述;另一方面则在于在研究者当中普遍接受了由此前这种表面现象所导致的一种刻板印象,即以为知觉问题在海德格尔这里不过是个已经被解构掉的“区域性”问题。事实上问题并非如此。无论对于承认或是不承认知觉问题对于海德格尔存在学说具有贯穿始终的特殊意义的研究者而言,他们无一例外都错过了对于vernehmen这个海德格尔称之为“知觉”的概念本身的把握和理解。而这正是本文找到的开启海德格尔学说中知觉问题大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8.
此在是海德格尔前期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对青年海德格尔来说,它的思想缘起为路德和克尔凯郭尔,但却是通过对雅斯贝尔斯的入学解构获得的.在对雅斯贝尔斯《世界观的心理学》一书的评论中,海德格尔将入学的个人主体归基为有限性的历史此在,历史性生成之思取代了对象化的历史学研究,由此,“人是什么”的问题转换为更深地追问此在在时间中的历史性实际生活.  相似文献   

9.
文章讨论了胡塞尔在我本学基础上建构他人的尝试,并考察了海德格尔和萨特对此建构所进行的解构,认为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在自我与他人问题上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而萨特对自我的解构既无助于解决他人给出的难题,而且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要人们重新关注人存在的意义问题,而澄清存在意义的哲学之思则必须通过语言、诗的研究路径。海德格尔强调人的存在与语言具有密切关系,其语言观是对传统语言观、更是对传统哲学观的解构。海德格尔向往的语言是诗意语言。从诗意语言出发,海德格尔生发出了他的文学艺术观。  相似文献   

11.
“书写”是德里达解构主义的一个关键术语。他将书写视为语言之根,以此反叛语音中心论,主张一切都是书写;并以无意识中的心灵书写开启语言的自由的生命力;他进而透过有形的语言,进入无形的语言世界,以“总书写”来命名那种无形的宇宙的根本推动力。以其书写理论入手,德里达展示了解构主义冲破一元中心传统的力量。同时,德里达围绕着书写与书既相斥又相依、既悖离又返回的关系,完成其自我解构。这种自我解构策略,正是我们真正理解德里达解构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美国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宗教情感经历了从信仰到背叛再到回归的过程,其宗教观与德里达“没有宗教的宗教”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解构主义角度出发,分析鲍德温以(《向苍天呼吁》和“阿门角》为代表的宗教主题作品对上帝中心主义的消解,解读其没有宗教的宗教观。鲍德温在解构和批判伪善、狭隘的现实上帝的同时,极力塑造公正、博爱的民间上帝,从而实现对宗教的回归。他对上帝爱恨交加的矛盾情感,是由其社会历史背景、个人心理发展,以及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走出自然主义抗议文学窠臼、走向以黑人文化为基础的新型现代黑人文学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德里达对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有他自己的特殊理解,他研究了观念的历史,以及根据所形成的心理习惯构成的观念,当然,这也是观念对象构成的历史过程。发生是一个陌生的过程:在即将来临的历史中包含着一种中断。德里达描述了从某种确定的目的论返回到胡塞尔所新近确立的起源问题的运动结构。德里达研究稳定的结构与发生现象学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德里达提出了关于解构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伦理概念,形而上学的“忠实”观念试图将翻译束缚在“忠”与“不忠”的两个极端,从而引起了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问题。德里达提出的“延异”概念指出,能指所指涉的事物只是一个虚幻的在场,而不是事物本身。这就消解了意义的绝对性,也终结了“忠实”的神话。这样的解构促成了翻译批评转向关注译者本身,关注影响译文面貌的其他因素,从而更加适用于当代全球语境下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斯皮瓦克通过对德里达《论文字学》的翻译阐释,把解构主义理论创建性地引入美国学界。在批评实践中,她不但精到地汲取《论文字学》中的解构主义精髓,并且进一步发扬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念。其贡献在于,借力后殖民批评的多元话语态势,立身于现实文化视阈,存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中,关注属下女性等弱势群体的生存样态,在事实上突破了德里达“文本外别无他物”的文字窠臼,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批评策略,将德里达的文字文本自身也进行了解构,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文本政治批评。  相似文献   

16.
德里达后期的政治著作沿袭了其早期提出的解构哲学思想,在批判逻辑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驳斥政治在场本体论。以《马克思的幽灵》为例,德里达在此文本中展现了独特的政治哲学思想:用文本差异来反抗政治中的语音中心主义,用幽灵学来对抗政治的在场本体论,用无限的他者来拯救未来政治。  相似文献   

17.
德里达的后马克思主义发生于马克思主义内部,它介于并斡旋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中并与之保持着生机勃勃的内在关联,这对激励马克思主义开创自我生成之域,的确具有积极的一面。然而,解构马克思主义毕竟是一种崩溃性逻辑和思想自杀行为,它所蕴涵的解构策略并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语义得以朗显,相反会使之在自残自虐中全面失效。这表明,解构马克思主义埋藏了极其凶险的理论陷阱,对此必须保持高度的理性警觉,否则很难迎接挑战、摆脱危机,更遑论借助后学资源而别开生面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黄汉平<德里达的解构翻译理论初探>一文的批评意见,主要从"语言翻译中的不可译性问题","直译与意译","翻译与语言差异的问题"几个方面展开,以确立自己对法国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德里达的解构翻译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以德里达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在场的形而上学”和“语言中心主义”进行的颠覆性解构为逻辑视线,对其解构主义进行了解读,指出了它的贡献所在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0.
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形而上学的历史。海德格尔以其基础存在论,对西方形而上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但是,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同样被德里达指责为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当然,在德里达那里。仍然存在着对海德格尔思。想的误读。虽然。在反形而上学的问题上,德里达比海德格尔更为彻底,但德里达也难以摆脱被解构的命运。在这里,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表明了一条永无止境的解构之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