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荣波 《东岳论丛》2006,27(3):150-153
《易传》是公认的最早也是最权威的解读《易经》之作,除了对《易经》的思想继承和阐发外,还大量吸收了战国时期以儒道为主的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易传》中的“君子”观念继承了孔子思想,又结合易学中的“时”对其进行了改造和创新;其“圣人”观念既受到老子的影响又与老子相异。由此,《易传》中反映出较独特的关于“人”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易传》中的人文智慧大多来自儒家经典或道家经典,而以儒家经典居多。《易传》通过对《易经》的解读,把儒家或道家的人文智慧与《易经》中的卦辞、爻辞进互释互融,从而使《易传》中的人文智慧有了自然根源。《易传》中因而有了易、儒、道三种思想资源,但《易传》的价值观念更倾向于儒家,从而使《易传》思想具有了儒家的性质。《易传》因此在先秦至两汉的思想传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3.
作者曾著文指出,《易传》大致由两部分组成:一为形成于《易经》之后、孔子之前的早期《易传》;一为孔子易说。本文即站在这种观点的立场上评述和探讨了以下三种较有影响的观点:其一,唐代以前形成的认为《易传》作于孔子的传统观点;其二,宋人欧阳修以来认为《易传》是一部成书于战国以后、与孔子无直接关系的儒家经典的观点;其三;近年来陈鼓应先生提出的认为《易传》不但成书于战国以后,而且是一部道家系统作品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易传》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系辞下》)这里所谓的“道”,包括“规律”和“价值”两个方面,就是说,易道中既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规律,又表达了人们的价值追求。《系辞上》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又说:“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思想史上《老子》《易经》并称。这不仅因为《老})《易》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许多共同的概念范畴,而且因为《易经》是老子学说的源头,而老子学说又极大影响了《易传》作者,使之成功地把卜篮神学之书改造为哲学人文著作。一、《易传》的学派归属与成书《易经》是老子学说的来源之一。《易传》是对《易经》的哲学阐释。它的作者是谁?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孔子晚而在《易》,序《象》、《系》、《象》、《说卦}}、《文言y”。此后,直到北宋,学者们普遍承认孔子作《易传》。北来欧阳修在《易童子问》中对孔子…  相似文献   

6.
王帆 《兰州学刊》2007,(7):32-34
《周易》古经是对中古时代社会生活风貌的自然描绘,反映了当时人类社会的现实.而《易传》反映了当时儒家学者对于人类社会的理想.《周易》古经与《易传》在价值取向上有鲜明区别,是一种"实然"与"应然"的关系.文章侧重于文本的价值观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以对进一步厘清《周易》古经与《易传》关系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7.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力,鼓之舞之以尽神。”(《易传·系辞上》)在言意理论中,《易传·系辞上》所载的这段话历来受到重视,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它明确提出了两个命题:“言不尽意”和“立象以尽意”;第二,从汉代以来,《易传》一直被视为儒家经典,以上两个命题自然关系到如何解释儒家的语言思想问题。儒家坚持“正名”、“立言”、“宗经”等,那么,“言不尽意”与上述思想是否构成矛盾?魏晋玄学家对这个问题作过思考,…  相似文献   

8.
《易·乾·九三》爻辞之于《易》,确有其重要地位。《易传·系辞下》言:“惧于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①”是极言此爻之要。一、《乾·九三》爻辞之标点《易·乾·九三》爻辞,即《易经》首卦《乾》(?)卦中第三爻的爻辞。因属阳爻,故称“九”,又为第三爻,故称“九三”。其全文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要想理解这条爻辞,首先涉及到的是标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细成 《中州学刊》2012,(3):123-128
《尚书》“卜不习吉”观:纵向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天佑于一德”、“动罔不吉”——“敬修其可愿”、“卜不习吉”;横向上,“天命/天德”、“王命/王德”、“民命/民德”三位一体.这与《易传》纵向上本天道而立人道、尽人事而听天命,横向上广德广业、得正得位的卜筮观义理相通.以《尚书》与《易传》互参互证,对于阐明二书相关篇章的成书年代、观念结构及其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都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试析《周易大传·系辞》中合理性思想及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易大传·系辞》中有关人行为的合理性思想包括 :其研究合理性问题的出发点是由忧患到和谐 ;顺天者、懂得变易者、劳谦善补过者 ,其行为具有合理性。《系辞》中讲到的人所面对的自然界具有真实无妄的价值 ,落实到社会生活 ,它是价值合理性与目的工具合理性的统一 ,是信念道德与责任道德的统一 ;忧患意识在校正人行为的合理性上具有重要作用 ,是一种警惕的理性 ,是中国人“我忧故我在”的确认 ;对《系辞》阐述的合理性思想进行创造性转换 ,注重差异中的和谐。在形形色色的文化在相互容纳与补充中结成生命共同体 ,形成不同文化的健康互动 ,创造出一种新的和谐 ,达到新的更高的人情和人道  相似文献   

11.
“两课”教育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教育重任 ,“知”“行”统一是“两课”教学区别于其他文化知识教学的突出特点。“行”重于“知” ,“身教”胜于“言传”在“两课”教育中尤为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2.
贾兵强 《殷都学刊》2011,32(1):154-156
楚国农业生产方式是楚国农业科技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术界对其的认识还没有达成广泛共识。文章利用历史文献和考古成果,对"井衍沃"中"井"的涵义进行考释,研究表明"井衍沃"中"井"与凿井灌溉没有必然关系,不是楚国农业生产方式——井灌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3.
作为对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承接和延续,"新时期"文学"英雄悲剧"的叙事必然遭遇重构"个人"与"整体"关系的多重挑战;同时,与"受害者"和正剧英雄的形象相比,悲剧性"英雄"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人格建构要求."新时期"英雄悲剧的叙事不同程度地陷入叙事矛盾导致的文本困境,尖锐地暴露了个人自我的成长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两难处境,也预示了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落幕.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中审美化"与文艺学的"越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学理论这门学科曾经是文学研究领域的“显学” ,上个世纪 80年代那种众声喧哗、热闹非凡的局面至今令人神往。但是自上个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这个学科似乎渐渐沉寂下来 ,不仅不再出现以往那种层出不穷的热点话题 ,而且许多文学理论的研究者都纷纷转向 ,去研究其他问题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大众文化日益成为当前社会文化主流 ,“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日益明显 ,于是一种新的研究路向———文化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许多文学理论出身的学者都热衷于此。对于作为传统学科的文学理论 ,人们提出了种种质疑 ,甚而主张用文化研究取代文学理论者有之 ,宣称文学理论死亡者亦有之 ,于是文学理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针对这种情形 ,今年 5月 1 6日 ,在我国文艺学研究重镇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召开了题为“文学理论的界限”的研讨会 ,钱中文、童庆炳、杜书瀛、程正民、王一川、金元浦、陶东风、陈晓明、孟繁华、高建平、李春青、王志耕、陆扬、曹卫东、周均平等数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这次会议围绕“文学理论有没有边界”、“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冲击下文学和文学理论是否行将消亡”、“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的关系”以及“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等话题展开 ,讨论十分  相似文献   

15.
尚烨 《阴山学刊》2005,18(5):73-77
《圣经》中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有关“罪”与“爱”的阐述既体现了宗教的神圣性,又对现实人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从人性本恶出发,基督教认为人具有有限性,故需时时反省、忏悔。而耶稣被钉十字架,则表达了上帝时人的无尽之爱,俗人需以上帝为榜样,以博爱之心宽恕他人之过。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新闻宣传、新闻传播的职业道德核心同样是以人为本.离开了以人为本,新闻宣传、新闻传播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基于此,我们一切新闻宣传、新闻传播活动都应以人为本,着眼于人,作用于人.而深入理解新闻传播以人为本的"人"的含义,是在新闻传播中践行以人为本根本要求的基础.从社会政治和新闻传播两个层面来看,新闻传播以人为本的"人"既是指"人民",又是指受者与传者的"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想”和“听”的视角探讨声乐学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意识形态研究中,把主导意识形态和主流意识形态等同替代、随意混用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了不少认识困惑。从学理上辨析主导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联系、区别及其表现形式,有利于深刻认识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危机,拓展意识形态建设空间,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毛庆 《江汉论坛》2006,2(12):113-116
西方悲剧概念和理论搬入我国已有上百年历史,这种搬入与我国固有的“悲”、“愤”艺术理论体系不合,且造成了我国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等学界概念的混乱,而混乱的原因又主要来自西方。因此,若要建立我国自己的与之相关的现代理论体系,就不能简单地将西方悲剧学说搬入完事,即便是由“搬入”进化为“引入”,经过了我们的咀嚼消化,它们也不适合作为基本的主干理论。要建立基本的主干理论,还得依靠我们自己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关系"概念是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过程中构建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微观社会研究模型与方法。近年来随着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渐次传入,有些学者常以"社会资本"概念来替代"关系"概念来分析研究当代中国微观社会的人际关系与文化现象,或在研究中混同使用这两个概念。本文经过多个学科视角分析后认为:虽然这两个概念之内涵有些许重叠之处,但鉴于其各自不同所指、外延与文化背景,所以在研究中不能相互替代、混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