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整个西周时代,江淮分水岭以北的地区都属于宗周文化的分布范围,江淮东部偏北部分属于淮夷文化区。西周早中期,江淮南部和江淮东部偏南部分以宗周文化因素为主,而后者又具有较多的夷人文化因素,这可能与文献记载中的邗国相关。西周晚期,整个江淮南部和江淮东部偏南部分的文化面貌趋同,这可能与江南吴文化势力的扩张有关。江淮西部长江流域区在西周早期属于当地文化的延续,西周中晚期则属于南淮夷文化区。  相似文献   

2.
重评周厉王     
周厉王统治时期,西周王朝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危机,特别是南淮夷和狁交相入侵,威逼京师。周厉王为了挽救西周王朝的统治,对外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取得了胜利,建立了军功;对内采取了“专利”和“弭谤”的经济和政治高压政策,导致国人暴动,落得暴君骂名。金文材料和传世文献分别记载了周厉王这一得一失两个方面。笔者将两者结合,对周厉王重新进行了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3.
长江下游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按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按国别可分为吴器、越器和干器,按青铜器的文化来源还可进一步分为若干构成部分,但在西周早期的吴、越青铜器中,都出现了宗周青铜器.长江下游的宗周青铜器主要出现于康、昭时期,反映了西周早期周王朝对长江下游的经略和康昭时期周王朝对长江下游的象征性控制,而昭王之后几乎不见宗周青铜器,表明昭王之后的周王室对长江下游的象征性控制已日渐衰微.  相似文献   

4.
由于西周胡国地望的确定对西周与南淮夷的军事地理形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有重新考订的必要.我们认为,西周金文中的胡国即文献中的归姓胡国,不存在一个姬姓胡国.归姓胡国西周时位于今河南郾城县,春秋初年迁至今安徽阜阳市.从而得知,南淮夷的活动区域不仅仅限于淮河以南,它还应包括淮河以北的庶姓邦国.  相似文献   

5.
西周王朝司法模式的核心特征在于授权, 即通过审判权之个别授予方式, 而不是建立专门的司 法官员体系来实现王朝的司法职能。 审判权在西周国家权力构建过程中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 被授权者以王 朝代言人的身份处理争端、 消除纠纷、 团结力量、 控制权贵, 既贯彻了王朝的意志, 也使西周国家的公共权 力色彩得以体现。 不过西周特殊的政权体制与权力配置方式, 又使其审判权始终存在着弱化国家权力的反作 用, 其突出表现是世族政治控制司法权, 继而侵蚀国家权力。 准确认识西周司法模式的独特性, 对于分析 《周礼》 等传世文献与金文资料之差异原因, 进而探究早期中国法律的演进轨迹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西周王朝的国土应包括成周王畿所在、周天子直辖的“中国”、在西周王朝军事征服基础上通过分批封建开拓出的四土、四国及其以外的部分多方之地。同以往相比 ,西周王朝的政治地理格局日渐呈现国家领土主权的统一完整性、政治地理格局的相对稳定性、国土结构的多层次性等颇为鲜明的时代性特点。总之 ,西周王朝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早期模式下 ,地方相对分权的统一的主权国家  相似文献   

7.
<作册艺鬲>铭文之书法特点可证为西周晚期,时代约当厉、宣时期.作册职官于西周晚期非但未曾"消失",而且权力尚重.此铭反映出西周晚期礼崩乐坏的某些情况.  相似文献   

8.
战争是西周金文中的重要内容,战争发生的原因很多,总体看来,可分为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其中又可分为夺权建国、平叛拓疆、御敌入侵等多个方面,西周早、中期战事爆发原因以夺权建国、平叛拓疆为主,御敌入侵的战事主要集中在西周晚期。经济上争夺贡赋和劳力也是发生战事的又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现存西周青铜器铭文中的周人之"德"经历了一个从天到王再到臣的"下移"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有层级、以"礼"为外在形式的下移过程,为"德"内化为修身的功夫提供了契机。究其原因,"德"之下移既是基于西周确立、稳固政权的需要,也是区分贵族、庶民的政治策略。  相似文献   

10.
周宣王中兴,外临同犬戎、西戎、淮夷、荆楚等民族激烈的民族冲突,内有诸侯势力膨胀,阶层矛盾依然紧张之患。对此,宣王在采取硬性控制的同时,亦采用和诸侯、睦万民、内赏功勋、外建诸侯等手段进行软性控制,巩固社会秩序。周宣王为应对复杂的社会冲突而进行的社会控制,对于周宣王时期以及整个西周内外社会政策的改变有直接的影响,并对春秋战国的社会整合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周初期,盟誓作为灭商斗争的一种政治手段,对壮大周人力量、分化瓦解商纣集团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周公东征之后,盟誓成为构建西周国家政权的重要组织形式,使诸侯与天子建立了宗法血缘关系之外依靠神灵监督效忠的政治从属关系。同时,诸侯也通过盟誓方式将异姓贵族纳入了周人宗法秩序,从而扩大了西周政权的统治基础。  相似文献   

12.
西周是我国古代礼乐教育勃兴的时期,与土地"国有制"和宗法分封制相适应,音乐教育形成了以官府为中心的、较为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这种以培养"通才"为目的的教育模式,维系并巩固了西周贵族的统治,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并为后世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从经济、社会、政治等角度,分析了西周"学在官府"现象产生的原因,阐述了西周等级分明的礼乐教育制度以及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3.
《尚书.无逸》是一篇反映西周初年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文诰,它全面分析论证了周兴殷亡的历史经验教训。本文诰所涉旨在告诫周文王要“敬天保民,明德勤政”,惟如此才能使周王朝的统治长久稳固。《无逸》中还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与周初其他文诰一起构成了对君臣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师"官的社会职能多是与军事活动相关的,以及因军事活动的需要而衍生出的教育任务、行政事务等。西周王室对"师"官的赏赐活动也因国内政治形式的需要,出现赏赐物品品种多样性、赏赐活动带有强烈的政治功利性、以及加速了后代军功赏赐的进程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的《甘誓》和《洪范》篇。《洪范》篇中的“五行”是被当做治理国家的根本法则提到的,可以说至迟在西周时期,五行观念已被运用于国家政治领域。阴阳观念在西周中末期与时令、自然灾害相联系,开始臧否王政,预测王朝命运,与后来的阴阳五行思想体系比较接近。阴阳、五行分别在物质生产、礼仪制度、灾异应对、社会思想等方面影响西周国家政治。  相似文献   

16.
先秦礼书设计的西周中央政权组织中有王与后分治的制度,以周天子和王后分别统帅以男子为主体的王朝政务官和以后妃为主体的王室事务官,分掌王家内外.学者拘囿于礼书的性质,在西周官制研究中或对之持疑,或阙而不论.金文和传世文献表明,这一制度在西周政治运行机制中确实存在,且有着独特的时代内涵.与制度模式化和礼书理想化特征相较,现实政治中王与后分治的政治运行机制并非畛域殊然.  相似文献   

17.
针对西周初期监国方式问题的研究与争论,运用比较和辨析的方法,充分利用金文资料、前人成果。指出:西周初期的监国方式并不能固化存在和单一运行。周王朝利用固有的权力体系和攻伐战略实行灵活的监国方式,"监之于内"和"监之于外"是西周初期监国制度互变共存的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对陕西陇县出土的皿屖方座簋、旬邑出土的皿戟与湖南桃源出土的皿天全方罍做比较研究,认为它们是一个家族的器物.从形制、纹饰、铭文等方面论证皿天全方罍的年代未必如以往所认为的在商代晚期,很有可能已进入西周初年,并在此时从陕西来到湖南.皿方罍出土在湖南有两种可能:一是随分封到湖南的诸侯来到湖南,一是随南征将领来到湖南.说明在西周早期,处在陕西关中的周王室与湖南的国族就有密切的往来.  相似文献   

19.
利用青铜器纪年铭恢复西周的历史年代是20世纪古史研究中一个强烈的愿望,人们坚信,只要正确理解了铭中的月相含义,就可借助合天的历谱推知器物的相应王世,系联多器进而推算出整个西周时代的历年。2003年陕西眉县出土的西周晚期青铜器打破了这个率直天真的想法,这批器物的铭表明,西周历法的精确度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样高,因而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有限资料还不足以得知西周一代的年历,与此同时,西周年代学研究的思路亦应作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周秦文化研究是我院多年来着力培育的科研特色,也是本刊努力塑造的办刊特色,依托周秦文化故地这一资源优势,积极刊发有关研究成果,及时报道相关重大考古和研究动态,是本刊"周秦文化研究"栏目的应有之义.近年来,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启动及其进展,人们对西周考古工作也极为关注.今年5月份以来,岐山周公庙遗址大型墓群的发现,再次引起各界的关注,国内许多重要媒体给予了报道,关于"西周王陵"的各种说法也不时提出.为使人们对当前周公庙西周大墓的发现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和认识,本刊编辑近日专访了我院历史系教授、周秦史研究专家彭曦先生.现将整理后的采访内容予以刊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