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严复先生提出“信、达、雅”翻译三原则百余年来,此三原则一直在对我国的翻译工作起着指导作用。然而,“信、达、雅”自提出之日起,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就三者是相提并论,还是以“信”为主,亦或根据翻译内容定主次,对此很多翻译工作者都有不同的解释。本文阐述了在“信、达、雅”三原则中,“信”是前提概念,是忠实于原文所具有的一切语言信息。所谓的译文的“各有千秋”,应当指译文的风格,而不应指译文本身。  相似文献   

2.
“雅”的翻译原则在科技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 ,严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在我国翻译史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雅”的翻译原则如何运用于科技翻译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 ,科技译文也应讲究“雅”。  相似文献   

3.
美学视野中的“信达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达、雅”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提出的关于翻译的标准,百余年来在我国翻译界反复激起波澜,这说明“信、达、雅”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对“信、达、雅”否定的声音仍不绝于耳,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缺乏足够的认识,也是因为我们对于“信、达、雅”缺乏认识上的引导。文章认为,“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能展现经久不息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而这其中就有其天然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严复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信"是翻译之前提和基础,"达"是翻译之目的,"雅"是翻译之语体选择.在这一百多年时间里,对"信、达、雅"的阐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评判也是毁誉参半,莫衷一是.同时,在翻译实践中严复并没有严格遵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主要源于其西学救亡的翻译动机和当时官僚士大夫对西学的排斥.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沟通两种语言的媒介,是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理想的翻译应当将原文的信息如实地传递给读者,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翻译的这种性质与功能,决定了翻译必须遵循的客观标准是“信、达、雅”。但是,多年来由于认识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我国译界在“信、达、雅”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论,至今仍未达到一致的认识。为了弄清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信、达、雅”标准进一步进行探讨,明确其真实涵义,发掘其新的义蕴,给予科学的阐述。信、达、雅的真实涵义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把“信、  相似文献   

6.
严复并未对自己提出的“信、达、雅”进行严谨、明确的界定和阐释,实际上,“信、达、雅”只是三个笼统而抽象的概念,具体到如何理解、运用,往概念中填充什么内容,如何将这些内容(或准则)应用于翻译实践,则见仁见智;而对严复译论的各家争鸣,便缘出于此,其中不乏无意(或有意)的误读与曲解.欲探严复心中的“信、达、雅”究竟是何种境界,须辨析其“译例言”,兼顾其翻译实操,以免望文生义.严复认为,翻译应该既“信”且“达”,但是,求“达”弃“信”,固不可取.其言下之逻辑乃是:1.既“信”且“达”,而“达”至重;2.“信”未必“达”,“达”则必“信”;3.“雅”有助于“信”、“达”,使译作“行远”.若以一言蔽之,即:以“达”为尊,既“信”且“雅”.  相似文献   

7.
探讨中医术语翻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针对目前中医术语翻译缺乏规范性和标准的现象。分析严复的翻译理论“信、达、雅”的具体含义,进而提出和分析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用于指导中医术语翻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一、翻译的标准100多年来,严复提出的译事楷模:“信、达、雅”在我国翻译界曾是翻译标准的典范,也引起过激烈的争论。如今,“信、达、雅”的含义得到了科学的分析,不断改进和发展。今天,翻译界对“信、达、雅”的标准作出新的解释:“信”就是忠实原文;“达”即译文通顺晓畅快;“雅”即译文保持原作风格。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格列佛游记》的三个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这三个译本分别为:196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健的译本(以下简称张译)、2000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王林、史丽娜的译本(以下简称王译);200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孙予的译本(以…  相似文献   

9.
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翻译标准历来被视为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国内外翻译家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标准或原则,但这一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彻底的解决,争论颇多。一、对“信达雅”标准的评价在我国,关于翻译的标准,最有影响的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严复参照古代翻译佛经的经验,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如不译也,则达尚焉。”有人因此认为严复偏重于“达”,把“信”、“达”相互对立起来。事…  相似文献   

10.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字标准历来是翻译研究中的讨论焦点。通过阐述三者的内涵,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格律的角度重新解读"信、达、雅",以《出师表》的三种英译文为例,探讨在翻译中如何做到由"达"至"信",由"雅"至"达",进而至"信"。  相似文献   

11.
<正> 一、信、达、雅一八九八年,严复首次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来的翻译界颇有影响。他说: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已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又说: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随后总结为: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严复诗文集》第101页)。这三条翻译标准当然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赞成的人多,但有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雅”字上,有几种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一种复杂而艰难的语言活动,理解原文与表达译文是翻译的两个关系极为密切的过程。正如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所言:“翻译工作者的第一任务是了解原文,第二步就得把所了解的传达给读者。”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先生曾提出过“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并把“信”放在第一位。这里的“信”即是忠于原  相似文献   

13.
"雅"作为系统翻译理论的一分子,在翻译实践中占据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译文维持其生命力的保证."雅"代表译文的文字水平,以"雅"译"雅",以"俗"译"俗",不仅符合翻译活动的初衷,更是译者考虑读者接受能力的体现.在"信"达"基础上,为充分考虑读者在翻译中的参与作用,严复提出了他关于"雅"的理论,这是一个极具理论价值的创见.  相似文献   

14.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严译八大名著”不仅在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严译标准“信、达、雅”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一度被奉为圭臬,但也不乏怀疑甚至批评。本文首先介绍了翻译目的论,接着运用目的论的“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达到预期目标的策略”这一基本原则分析严复翻译西学所采用的策略,指出其翻译策略内在的目的性,同时试图从目的论角度解释“信、达、雅”之争。  相似文献   

15.
信、达、雅是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但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却没有遵循这个原则,而是应用“达旨”式翻译手法。文章从时代背景探究其翻译风格改变的历史根源,解释“达旨”式译法的涵义和严译《天演论》获得成功的缘由。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翻译历史悠久,翻译理论也十分丰富。发展到近代,比较完整、系统而全面的、影响也最大的翻译理论,莫过于众所周知的“信、达、雅”翻译三标准了。这个理论是清末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借鉴前人的经验、总结本人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在《天演论·译例言》中作为“译事楷模”明确提出来的。既是译事楷模,那就要“译遵信达雅”。而“文循语逻修”则既是他提出这翻译三标准的主要依据,又是他按这三条标准对译文提出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也就是说,原文是语法准确、逻辑通顺、修辞文雅的,按翻译三标准的要求译出的译文也应该象原文那样,词汇语法准确、逻辑通顺、修辞文雅的,即“文循语逻修。”关于“信、达、雅”三  相似文献   

17.
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对中国的翻译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人们对“雅”字的争议也从未间断。对“雅”字的进一步探讨得出翻译中的“雅”合理的解释是语言的“正确,合乎规范”。  相似文献   

18.
翻译理论的对象性决定了它的对策性,而翻译标准决定了译品的质量和所传达的思想。十九世纪以来,我国翻译标准大体是以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为标准的。期间也有别的提法,如“忠实、通顺”等,但都没有“信、达、雅”更有说服力的。可是“信、达、雅”也非绝对的标准,适合于任何体裁的翻译,有人亦提出它的局限性。那么什么样的翻译标准才能更好地适应各种类型的翻译,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自1896年严复提出“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至今已近百年。翻译界诸家对“信、达、雅”标准所持见解不尽相同,分歧颇大,因此这场争论一直延续到现在。 “信、达、雅”三条标准中,以对“雅”的争论最激烈。“雅”按照严复的本意系指“尔雅”,即用古文言文(“汉以前字法、句法”)所表现的文字之典雅,并没有风格的意思。但是,随着译学争论的深入,译者的注意从对“信”与“达”的追求转向如何更好地体现原作之“情绪”、“情感”、“神韵”或“感应”。“雅”不再单指文字,而是进入了美学范畴。 用一定的言语文字及表现手法,表现一定的思想或事件,收到一定的效果,就形成作品的风格。而作品风格之不同,除作者本人的文学素质为关键之外,还受着时间、空间、言语社团以及题材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严复的"信、达、雅"一直被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但他的翻译中出现了大量不"信"的翻译,这与其"信"的原则相背离。根据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严复"信"的标准是受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三大因素操控的,其翻译活动是在三大因素操控下对原文的改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