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噪声申购者、市盈率管制与投资者收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IPO抑价理论认为一级市场因定价偏低而给投资者带来了正向超额收益,但近年来基于噪声交易者参与的行为金融研究对此提出了异议.从套利的角度将新股中购者分为套利投资者和噪声申购者,采用供需分析方法,以新股上市首日的基础价值为基准,重点探讨中国现金配售制度下投资者在一级市场定价和申购过程中的收益问题,并分析市盈率管制对收益的影响.研究表明,现金配售制度下,新股投资者收益与中签率有关,在新股申购过程中,套利投资者可以通过申购数量的调整进行套利活动,但此套利受噪声申购者影响而存在约束.当噪声申购量小于发行量时,数量套利有效,新股抑价发行,但投资者只能获得合理收益,此时市盈率管制对投资者收益没有影响;当噪声中购量大于发行量时,数量套利受限,新股存在定价偏高的可能,且当定价高于某一特定值(小于基础价值)时,投资者即获得负向异常收益,此时适当的市盈率管制可以起到保护投资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股询价发行中的配售规则对IPO抑价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机构投资者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为目标,求解出了他们在两种不同询价规则,即询价前和询价后确定机构投资者IPO配售比例下的最优报价策略,进而建立了IPO定价和抑价模型.对模型的分析表明,为规避IPO申购中的“赢者诅咒”问题和追求更高的期望抑价,机构投资者有隐藏真实需求的激励.而引入供给不确定性可以阻止投资者采用极端的需求隐藏策略,从而消除确定供给情形下可能存在的部分高抑价区间,因此具有更高的询价效率.  相似文献   

3.
IPO询价中的最优报价策略与净抑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提出IPO净抑价的概念.利用统一价格份额拍卖的分析方法,在机构投资者同质且风险中性假设的前提下,以其期望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研究机构投资者在IPO事前申购总量确定情况下的最优报价策略,并推导出均衡时的IPO发行价格和IPO净抑价的表达式.最后得到了线性均衡报价策略要严格占优于非线性均衡报价策略,且机构投资者需求隐藏程度与IPO净抑价正相关以及净抑价必然存在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再次发行信号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次发行信号模型认为,IPO的定价偏低是为了吸引投资者参与发行人的再次发行,从再次发行中所得的利益足以弥补定价偏低的损失.以我国1992年~1999年间有首次增发新股行为的IPOs为样本来验证再次发行信号模型.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一模型并不能解释我国IPO市场上的首日超常回报现象IPOs定价偏低度虽然与增发新股的数量呈正比,然而这种关系并不显著;定价偏低度与增发新股的发行价格以及新股发行和再次发行之间的时间间隔负相关,但这种相关关系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基于季节性易逝品短销售期和短保质期的“双短”特性,其高额利润通常伴随着较大需求不确定性,而且一旦错过销售季节,其极低的残值将导致巨大经济损失与资源浪费.折价预售策略将鼓励消费者提前购买,经销商也可通过预售产品数量的获知来提升市场需求预测的准确性.但消费者在享受预购折价优惠的同时,也可能承担未见到实物产品即进行购买的期望价值损失.此时,经销商若采取回购,则是对消费者利益的直接保障,而在产生回购成本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提高预售价格与降低实物订货量等方式带来新增利润.考虑策略型消费者行为,对预售与回购联合策略和单一预售策略进行对比,构建两种策略下的经销商收益模型,并得出相应的最优预售价格与最优订购量.研究发现,当商品单位成本较大或回购价格较低时,预售与回购联合策略的实施能够使经销商获得更优收益,且最优预售价格高于单一预售策略,最优订货量则低于单一预售策略,从而为经销商营销策略选择进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细分IPO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投资者关注指标,从一、二级市场两个维度考察投资者关注对IPO首日超额收益的影响.基于2012年~ 2015年间138只创业板IPO新股样本进行研究,采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一级市场上股票发行定价明显偏高,新股定价前一级市场投资者关注加剧了发行价格超出内在价值的程度,由此导致较低的定价效率.隐性市盈率上限的窗口指导抑制了一级市场定价泡沫,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一级市场定价泡沫越大的新股在上市首日产生的超额收益越高,同时二级市场投资者关注对IPO首日超额收益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承销商值得信任吗——来自创业板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运用剩余收益评估模型控制IPO公司的内在价值,对我国创业板IPO过程中承销商的定价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证券市场效率不高的背景下,不完善的声誉机制无法约束承销商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承销商第三方认证功能弱化,发行价格偏离内在价值,不能有效降低发行人和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承销商的机会主义行为造成发行人和承销商的利益趋同.在发行价格与抑价程度不存在显著关系的情况下,配合承销商的机会主义行为采取高报价策略争取配售份额是询价投资者的占优选择.  相似文献   

8.
基于网下询价过程中发行人、投资者与承销商的策略选择,构建IPO定价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中国询价制下IPO定价过程中发行人、投资者与承销商策略行为的演化均衡过程,结果表明不同策略下的收益差异决定了三者的演化稳定策略:1)如果发行人如实报告并不能得到相匹配的收益,那么之后的上市公司在披露信息时将选择粉饰业绩,进而导致IPO市场出现"逆向选择"问题;2)投资者是追求风险报价还是价值报价,取决于新股发行定价与上市后价格之间的净抑价,因而只有压缩风险报价下的净抑价空间,才可能使投资者回归价值报价;3)对于承销商来说,一方面承销收入激励其提高新股发行价,另一方面声誉约束其高定价,因而只有当掠夺的抑价利益不能够抵消声誉损失时,其才采取让渡定价策略,否则采取掠夺定价策略。  相似文献   

9.
噪声交易者与IPO溢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数学模型分析IPO市场中的噪声交易者(狂热投资者和正向反馈交易者)对新股首日交易价格的影响.模型表明,持过度乐观预期的狂热投资者愿意为IPO支付较高的价格,来自狂热投资者的需求使新股上市首日交易价格高于发行价格;正向反馈交易者观察到上市首日交易价格的上涨,会在随后积极加入市场,理性投机者预期到正向反馈交易者的存在,会在上市首日加大对新股的需求,使首日交易价格进一步上涨.狂热投资者和正向反馈交易者的同时存在使IPO上市首日价格偏离了内在价值,产生了IPO溢价.IPO溢价与投资者狂热程度和正向反馈交易风险成正比,而IPO长期表现则与投资者狂热程度和正向反馈交易风险成反比.噪声交易者的存在能较好地解释IPO首日超额收益和长期表现欠佳现象的并存,也能较好地解释中国IPO首日超额收益在不同时期内的波动.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国IPO高抑价之谜”,提出了Sai-GA-SVR方法,从市场特征的角度来判断新股是抑价还是溢价,分析了我国1997年-2011年不同制度下的IPO市场特征.研究发现:审批制和价格管制导致了较为严重的抑价,但是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新股市场已表现出极大程度的溢价现象;询价制前的新股发行价格仅仅反映公司内在价值,不能反映IPO的市场供求关系与风险水平,同时过于依赖机构投资者的询价制扭曲了制度租金的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11.
考虑垂直差异化下双边参与者的选择行为,利用无穷维多类别用户均衡分析方法建立了垄断双边平台企业的价格策略和数量策略的 MPEC模型.其中,着重研究价格策略中双边平台市场均衡的多重性问题,利用供应曲线和需求曲线综合分析用户均衡多重解的几何特征及价格可行集合.针对非零用户均衡多重性的问题,本文还讨论了乐观和悲观两种用户均衡预期下的最优价格策略设计方法及平台最优数量策略,并发现了最优乐观价格策略和最优数量策略的对偶性.为更好结合平台实际运营,本文考虑平台具有一定的初始用户规模,研究了双边平台用户均衡定点问题的用户规模轨迹迭代方程的极限解,进而获得给定用户规模的平台最优价格策略,为平台企业提供定价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货架是超市和生鲜便利店的重要资源,不仅具有储存和展示农产品的功能,同时货架空间大小对农产品的销量具有重要影响。针对产品需求受货架空间与零售价格共同影响的两级农产品供应链,在考虑供应商主导和零售商主导的情况下,分别对零售商在销售季节来临前和来临后分配货架空间四种分散式农产品供应链的最优决策与利润进行了分析,并与一体化供应链的最优决策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不论是在供应商主导还是在零售商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中,零售商在销售季节来临前分配货架空间,相比在销售季节来临后分配货架空间,农产品的批发价格与零售价格更高,分配的货架空间更小,供应商和零售商均获得更少的利润,相应的农产品供应链整体利润更少。因此,零售商在销售季节来临后分配货架空间对农产品供应链更有利。相比一体化供应链,分散式供应链的零售价格更高,分配的货架空间更小,供应链整体利润小于一体化供应链的最优利润,本文给出了基于利润共享与成本共担的合同对分散式供应链进行协调。最后,通过数值算例研究了参数变化对最优决策和供应链利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线上下单,线下取货"的BOPS模式下进行了供应链主体的定价与服务合作决策分析。研究发现:1)在零售商主导的结构下,单位补偿契约可以实现合理的利润分配,且向上销售产品的批发价格将不会影响BOPS产品价格、服务决策和最优利润;2)在制造商主导的结构下,批发价格契约可以有效实现服务合作,单位补偿值可影响定价与服务决策继而影响主体间利润分配,且当单位补偿值为0时,供应链总利润最大;3)制造商主导下的供应链效率高于零售商主导下的情形,呈现的双重边际化效应较不明显。研究结论对商家进行全渠道实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考虑货主价格参照效应的海运运力合同定价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考虑货主价格参照效应时的2级海运链的运力合同分配和定价问题.分别建立了考虑与不考虑下游货主价格参照效应时的运力合同分配与定价数学模型,分析了模型的性质,并通过数值仿真比较分析了货主的价格参照效应对货运代理运力采购量与承运商运力定价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货运代理的最优运力合同采购量受到运力合同价格和下游货主价格参照效应的双重影响,而承运商的最优合同价格会小于不考虑参照效应时的定价,且随着参照效应的增加,承运商的最优合同价格和最大利润都会降低;同时,参照效应存在上限,如果货主价格参照效应大于该值,那么承运商会选择完全的现货市场交易.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统一价格下可分离物品的拍卖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买者报价连续、买者和卖者风险中立、卖者采取可变供给量(将供给量看成价格的函数)的策略下,设计了一个新的基于可变供给量的可分离物品统一价格拍卖机制,研究了其信息激励性和分配的有效性,给出了卖者的最佳供给策略和买者的均衡报价策略。然后,将拍卖机制推广到风险中立、风险爱好和风险厌恶三类风险买者共存的情形,并给出了相应的均衡结论,该结论与现有的一些成果相比更具一般性。最后,给出了拍卖机制在环境规划中应用。具体地,结合"十一五"期间获得的"1+8武汉城市圈"环境规划中有关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分配数据和统计申报资料,利用拍卖模型来分析和评价了免费分配方案的有效性程度,并据此给出了关于目前排污申报制度和免费分配方法的若干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产学研合作中,企业方和学研方由于主体异质性,容易引发知识产权冲突,从而导致效率损失或合作破裂。对此,本文采用不完全契约理论下的参照点契约理论框架,选择实践中知识产权交易价格和知识产权成果价值两个矛盾集中点入手,基于契约参照点偏差,引入企业方和学研方在议价能力、价值认知及折减行为上的不对称假定,从事前知识产权的最优分配、事后自我履约价格区间求解以及事后最优知识产权交易价格的选取三个方面,建立了参照点契约模型,对产学研研发合作契约进行优化设计。研究表明,创新知识产权份额的分配将对产学研合作整体效率产生影响,签订弹性价格契约有助于事后价格位于自我履约区间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事后效率,但仍不能完全避免折减行为,需优化选取事后价格以实现产学研合作整体效率的最优。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随机需求条件下基于退货的单周期单一产品逆向供应链模型.首先,研究了集中决策条件下集成厂商的利润函数,并讨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最优性条件及其最优订货量;其次,在分散决策条件下,分别研究了制造商和销售商的利润函数,并讨论了销售商的最优性条件及其最优订货量;最后,在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模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供应链的协调与优化,得出了实现供应链协调的基本条件和两者之间的利润分配机制.通过制定批发价格和退货价格来实现两者之间的增加利润的任意分配.  相似文献   

18.
纵向研发合作中的收益分配和成本分担机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针对有一个下游垄断企业和多个上游寡头企业组成的二层市场结构,对上下游投资、下游研发的合作模式提出了一种收益分配机制和两种成本分担机制。在收益分配机制中,采用逆向归纳法得到了产量、价格和收入的解;在成本分担机制中研究了研发资金的限制、联盟规模、成本分担系数等,得到最优的研发联盟规模为只有一个游企业等结论。最后对收入比例分担方法和固定比例分担方法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引入供应链融资结构因素,在传统库存管理模型基础上,研究零售商在面临随机市场需求情形下考虑股权和债权等融资方式的订购策略,建立允许零售商延期支付的最优订购模型,利用最优化理论与方法得到了该模型的最优解,证明了最优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并分析了债权融资比例、价格成本比例系数、销售价格、订货周期、回购价格、进货价格、缺货成本、库存成本、以及融资利率等因素对最优解的影响。进一步,通过数值示例深入探讨具体市场环境下零售商的最优订购量,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研究发现,债权融资比例、价格成本比例系数、进货价格、订购周期、库存成本与零售商订购量存在负相关关系;缺货成本、回购价格、销售价格与零售商订购量正相关。相关研究结论可以为零售商订购行为提供科学指导,并为其库存管理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Motivated by the thriving market of online display advertising, we study a problem of allocating numerous types of goods among many agents who have concave valuations (capturing risk aversion) and heterogeneous substitution preferences across types of goods. The goal is both to provide a theory for optimal allocation of such goods, and to offer a scalable algorithm to comput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and the associated price vectors. Drawing on the economic concept of Pareto optimality, we develop an equilibrium pricing theory for heterogeneous substitutable goods that parallels the pricing theory for financial assets. We then develop a fast algorithm called SIMS (standardization‐and‐indicator‐matrix‐search). Extensive numerical simulations suggest that the SIMS algorithm is very scalable and is up to three magnitudes faster than well‐known alternative algorithms. Our theory and algorithm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pricing and scheduling of online display advertisement and beyo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