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元代是中国尚书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元代士人撰写的有关科举的著作中,王充耘《书义矜式》是价值较高的一种。该书系以《尚书》中的文句为题目而编纂的一部八股文范文集。该书所选范文具有五方面的具体特色,即论题范围广阔,题目筛选严格,文气与时俱进,运思推理严密,以及突出时代主旋律。该书所选范文还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即不少句段实际上是对《尚书》文句的复述乃至串讲。王充耘对《尚书·说命》的研究尤为深入。这反映了元代士人对天命观的兴趣,以及他们对天命的依存心态。  相似文献   

2.
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在中国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传统训诂学进行了系统总结,同时又开启了近、现代训诂学的先声,成为训诂学上的模范名著。但不可否认,《古书疑义举例》也存在诸多不足和失误之处,有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的语法、校勘、词汇训诂、编排体例等方面的失误进行辨正。  相似文献   

3.
《书经集传》是蔡沈对《尚书》所作的注释。受宋代语言学变革的影响,蔡沈在其师朱熹经典诠 释方法论原则的指导下,吸取汉唐训诂学与宋代义理学之长,继承了朱熹说《书》的基本体例和宗旨,疑古创 新、融会贯通,在训诂实践上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是《尚书》古注中影响最大的注本,在《尚书》学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训诂学价值。其训诂学价值主要体现在训诂内容丰富,训诂方法多样,释义方式科学, 择善存异、不主一家,将汉唐训诂之学与宋代义理之学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郑玄在笺《诗》注《礼》过程中征引《尔雅》的特点及其在雅学史上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指出郑玄笺注引《尔雅》主要有以下特点:引《尔雅》证成己说、据诸经经文改《尔雅》、以声通义破诸经假借等,其中以声通义破诸经假借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同时,探讨了后世《尔雅》注家征引郑玄注的情况,认为郑玄笺注有助于我们了解《尔雅》所释词语历史文化背景、有助于后人对《尔雅》版本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逸周书》是一种很重要的古书,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此书在《汉书·艺文志》已有著录,作《周书》七十一篇,言系“周史记”,列于《尚书》诸家之后。颜师古注引刘向云:“周时诰誓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许慎《说文》引用则称之为《逸周书》。凡此都可说明,当时学者认为此书与《尚书》有某种关系。虽然如此,《逸周书》的地位在过去历史上究竟不能同《尚书》并论,直至清末《书目答问》列之于古史类,反不如《汉志》之在《六艺略》。历代研究注释此书的也不多,于晋孔晁注后,惟有《王会》一篇多有学者讨论,书中其他部分几乎无人顾及。清代乾嘉学风兴起,才有卢文昭、王念孙等家陆续加以整理。道光时,朱右曾著《逸周书集训校释》,堪称集成之作。随后又有朱骏声、俞樾、孙诒让,以至刘师  相似文献   

6.
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以下简称《举例》)在中国训诂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既总结了传统的汉语训诂学,又开了近、现代汉语训诂学的先声。一些鸿儒硕学给予该书极高的评价,称赞该书是“发蒙百代,梯梁来学”,“悬之日月而不刊者也”的历史性学术名著。①《举例》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赢得了崇高的声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固然与俞氏深厚的学术修养有关,同时也是和俞氏采用了较为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治学原则分不开的。本文拟就《举例》一书,谈谈俞樾的治学方法和治学原则。  相似文献   

7.
明清辨伪学的成立及古书辨伪之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时期是辨伪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本文从明清时期辨伪学的成立、伪《古文尚书》的定案及各辨伪学家成就之综述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一时期辨伪学的成就及影响。作者指出,这一时期的辨伪学家们在认真总结前人辨伪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不仅对辨伪学进行了理论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清代学者朱珔所撰《说文假借义证》是探讨假借问题的文字学专书,在清代六书学研究中有重要地位。以《义证》为研究对象,结合朱之垿所补充《凡例》,对书中假借术语如“通借”“省借”“转借”“异体假借”“形近假借”“不定谁借”“互借”“通用”“两借、连借”等进行分析,以此推断朱氏所用术语的内涵。在假借观上,朱氏确立“以义正字”的假借原则,强调“义证”的作用;认为假借是用字之法,必有本字;从理论上提出了“非必假借”的分析,匡定假借字的范围;但在某些假借问题上,将假借与引申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9.
本文全面考察了《尚书》敬语的分布与类型,阐述了《尚书》敬语的功能与影响,指出了研究《尚书》敬语现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以下简称《举例》)在中国训诂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既总结了传统的训诂学,又开了近、现代训诂学的先声。《举例》一书,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文字、音韵、语法、修辞。词汇、校勘、句读、句段、篇章等方面的内容都有所论及,包括了训诂学的方方面面。以今天的语言学眼光来看,《举例》一书固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但它的一些独到精辟的见解,及其所运用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对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即使在今天,该书仍是我们阅读先秦、两汉典籍一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是我们…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对自己作《新乐府》的动机有一个明确的表述,即"难于指言者,辄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为朝廷乐府机构进献歌词,从而发扬古人以歌言政的传统,不同于其他讽谕诗创作;白居易新乐府创作的借鉴原型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毛诗》,而是取自《尚书.五子之歌》;新乐府创作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很可能被朝廷的乐府机构所采用。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称文体有一名多义的情况,早期文体命名是以产生文词的行为动作来命名文体的。由此出发考察,赋的原始义项为缴纳赋税,成为赋的命名原由。赋的对话体,可以从《尚书.皋陶谟》的君臣对话找到前例;赋的"乱曰"、篇末作歌,也可以从《尚书.皋陶谟》的篇末作歌找到前例。上述情况说明,言先于文,文出自言,考察先秦文体,不得不从记言的古史《尚书》始。考察赋,从《尚书》起始,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尚书》有《说命》上、中、下三篇,清华简亦有《说命》上、中、下三篇。近年来学术界对清华简一直争论不断,《说命上》一篇,网络上多存争鸣。综合运用出土文献资料和古文字资料,演绎古字形义演变之迹,各执一说,管窥蠡测,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历史散文是中国小说的主要源头之一.《尚书》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集,其中后人拟托的伪古文《尚书》;虽非伪书而同样是后人追记或假托的虞书和夏书;商书、周书的许多方面都蕴含着许多小说文体的因素,并对后世的小说文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考察了甲骨文中的叹词"俞"和先秦《尚书》中的叹词"俞"的情况,先秦其它古籍少有"俞"这个叹词,由此可证《尚书》之《尧典》来源很古。  相似文献   

16.
<尚书考异>是第一部系统考辨<古文尚书>为伪作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关于此书版本.较有价值的是台湾故宫藏旧抄本、<四库全书>文渊阁抄本、孙星衍平津馆刻本.台湾故宫藏旧抄本年代最早,有了它,可以大体推测<尚书考异>在传写过程中致误之由.文渊阁抄本最为常见,四库馆臣在将此书收入<四库全书>时,对书中许多讹误作了校正.平津馆刻本最为完整,它不仅比前两个抄本多出两万余字.而且更全面而系统 地对<古文尚书>进行了辨伪搜证工作.但此本虽经顾广圻、孙星衍两位清代大学者"详加校正",但书中仍沿袭了故宫旧抄本的许多错误.这也就是说,<尚书考异>迄令尚无一部理想的版本.本文通过<尚书考异>版本的比较研究,以见各版本的优缺点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医经典中的训诂,最早的是在注释《内经》中出现的。围绕《内经》形成的一系列的注释,集中反应了我国古代医书里训诂发展的历史与成就。值得提出的是晚清时代,对《内经》的训估达到了历史的高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今就胡澍俞樾、孙诒让对《素问》的校勘条例作一探讨,以明他们在清代《内经》校勘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欧诗断论     
中华书局版《欧阳修诗编年笺注》撰稿过程中,关于六首诗的片断思考,拾掇成文,论证《汉宫》是今存欧诗最早的作品,《奉送叔父都官知永州》作于天圣五年途经黄州,《奉使契丹回出上京马上作》的写作时间在年前而非年后,《水谷夜行寄予美圣俞》的写作地点在山西而非河北,《小池》诗启迪杨万里的同题诗写作,《日本刀歌》尚难定论非欧阳修所作。  相似文献   

19.
今存《虞书》5篇居《书》之首,以尧、舜、禹的叙述为文理的核心,孔子、孟子指引当世施行仁政王道的重要典据,是儒家经学义理的关键。《礼记·中庸》《史记·孔子世家》的叙述语境,清楚显示孔子处理传世的《书》,焦点放在“礼”这一重要关节。孔、孟关注《书》中有关尧、舜的内容,标榜尧、舜之道,关键是其中的礼义与礼制。格、致、诚、正而至于修、齐、治、平,一以贯之,皆因之体现。《虞书》构成“圣王”制礼作乐的典范,体现“王道”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代考据学大师,戴震虽然在《仪礼》学上没有专门的研究论著,但他在担任《四库全书》纂修官期间,曾从《永乐大典》辑录出李如圭《仪礼集释》一书,并对《仪礼》郑《注》文进行了精密的校勘。较之前贤,他的校勘在方法上有所继承又有所发明,体现出自身治学的独到之处,为清代《仪礼》校勘学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