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春天气候逐渐转暖,万物复苏,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然而,春天也是"百草发芽,百病发作"的季节,因此,应注意保健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我国古代医学家根据自然界四季变化对人体脏腑气血功能的影响而提出的养生原则.  相似文献   

2.
廖彦 《家庭科技》2016,(11):49-50
正很多人都听到这样的话:反季节的蔬菜水果有害健康,用了催熟剂的水果会让孩子提前成熟。还有很多人问:哪些蔬菜是应季的?哪些水果是反季节的?不吃它们,我们是不是就能更健康?孩子是不是就不会提前发育?按照中国"不时不食"的传统说法,食物得天地物候之气,它的性质与气候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如果不是应季的食物,它就没有那个季节的特性,那么它的健康价值就会因此改变。因此,古人提倡吃应季食物。在日本也有类似的说法,人们热衷于吃"初  相似文献   

3.
汤畅 《家庭科技》2016,(4):22-23
正顺:养生跟着季节走古人认为,人身体变化与四季轮回是一致的,因此饮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须与季节相适宜。《黄帝内经》说:"顺天时地利。"这里的"时",指的是四时阴阳,具体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季养生要符合生、长、收、藏的特点。春天万  相似文献   

4.
正金秋十月,国庆长假是出游的好时节,而秋季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点是不冷不热、天高云淡、少雨干燥,也正是一年中外出旅游的黄金时段。不过,秋季又是个"多事"之季,秋日出游,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防"。防过敏从物候角度说,秋季是植物成熟的季节,也是许多草本植物花粉的传粉时节。干燥的空气,较大的风速,以及大量的植物花粉,使得包括过敏性鼻炎在内的一些过敏病  相似文献   

5.
气候影响文学的途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学术问题.自从法国批评家斯达尔夫人提出气候影响文学这一问题之后,其他学者也有过类似表述,但是他们都没有找到气候影响文学的途径.要找到气候影响文学的途径,必须借助气候学与物候学知识,必须借助中国智慧.气候不能直接影响文学,它必须以物候为中介;物候也不能直接影响文学创作,它必须以文学家的生命意识为中介.气候影响物候,物候影响文学家的生命意识,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影响文学创作.因此物候与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就成为气候影响文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性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失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迁往城市寻找新的发展机遇。这种地域迁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也促成了"新乡愁诗歌"的诞生;不同文化形态相互碰撞产生的问题层出不穷,使得经历过迁徙的诗人陷入了精神漂泊的尴尬境遇。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频繁的迁徙导致了地域概念模糊的同时,也重新唤醒了人们对地方性经验的珍视,诗歌创作中对故乡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进行还原与建构成为新的情思走向。在原生活地域与迁徙地的文化交汇中,诗人的创作更加成熟,它在丰富"地域诗学"内涵的同时,又能够促进对传统的地域性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7.
北京烤鸭是名扬世界的美食,历代美食家吃北京烤鸭,吃出了许多讲究来,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 讲究季节:吃烤鸭必须在合适的季节里,季节不好则影响口味。品味者主张在冬、春、秋三季吃烤鸭味道最佳。原因是冬春二季的北京鸭肉质肥嫩;秋天天高气爽,温度和湿度都特别适宜制作烤鸭,而此时的鸭子也比较肥壮。夏季气候炎热,空气湿度较大,此时的北京  相似文献   

8.
四季轮转有周期,人的衰老也有周期.这个周期在很早之前就被中医肯定,《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里提到过一个很重要的定律,叫做"女七男八". 女七男八的意思就是女子的生命节律跟七有关,男子的生命节律跟八有关,即女子的生理状况每隔7年会发生一次明显的改变,男子是每隔8年会出现一次生理上的变化.人们可以按照这个周期的变化来调节不同阶段的身体状况.男子与女子的发育节律相差1年,随着年龄增长,相差越来越多,这种生命节律,对发育、生育都有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进奏院案"是苏舜钦政治生命的转折点,也是促使其诗歌创作转折的重要事件。苏舜钦前后期诗歌创作,无论在取材视角、情感状态、还是在诗歌观念、创作方法上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一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整个北宋文人党争与文学关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0.
《家庭科技》2009,(1):32-32
在冬季,人们的食欲多有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季节人体需要更多的热量,这是由于人体的"激素钟"在寒冷的气候下,运转有所改变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从语言哲学、诠释学和宗教现象学等视域加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言"的天与西方基督教中"言说"的上帝存在着以下不同:由于天"无言",使其所指隐含着多义性和随意性,而由于上帝"言说",使其所指被限定为独一的位格神;"无言"的天"出场"的时间性极其模糊,而"言说"的上帝"出场"则具有清晰的时间性;人与"无言"的天之间是"我与它"的共生关系,而人与"言说"的上帝之间则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无言"的天更多的是"直观地"启发人,而"言说"的上帝则往往"临在地"启示人;对于"无言"的天,人主要通过感悟和体会去认知,而对于"言说"的上帝,人只能借助信仰和激情去体认;"无言"的天以"道说"而澄明,"言说"的上帝则因其话语不断"冥化"而隐蔽.  相似文献   

12.
苏亦工 《人文杂志》2002,1(1):39-43
法律经常被解释为人类的意志 ,不同的志向可以创造不同的法律。中国古代的法律向称“王法”。“王法”的设立是基于帝王之志 ,而所谓帝王之志 ,不过是一种无穷大的私心 ,力图由一个人、一家人或一种宗派势力垄断政权、把持天下、包揽一切资源的产物。真正的王法真正的儒者宽恕之道 ,用现代术语来表述 ,就是要保障每个人的权利 ,实现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13.
"回到鲁迅那里去"的呼吁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研究"重写现代性"的进程,是有着启蒙运动的先声意义的,其科学性内涵在于表现出了一种"回到起点"的思想自觉。鲁迅的"起点"思想意味着"回到鲁迅"的本质问题在于"回到自己",其价值不在于创造一种"目标"或"范本"的偶像意义,而在于具备一种"做梯子"或"踏脚"的启示意义。以鲁迅为起点,就是鲁迅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尝试重新讨论休谟关于“是”与“应该”的问题 ,指明二者断裂的结构 ,进而阐释事实的复杂性 ,通过增加事实的价值负荷来填塞从事实到价值的鸿沟。在此基础上 ,重新理解真理以及真理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5.
张维祥  段勇 《晋阳学刊》2007,42(2):37-41
自由是人的本性,但它必须通过人的物化活动,在人与人的社会联系中才能具体地实现出来.这样,人的自由本性又表现为人的自主活动特性和人的社会性,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人的自主活动和交往关系的发展,人们在客观上提出了全面发展自己的要求.但全面发展是离不开人的自由的,自由既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又是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即形成有自由个性的人.  相似文献   

16.
婉约词以明净朴素的语言和哀婉凄切的声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园圃中一枝独秀.婉约词中关于"断肠"销魂"主题更是深切地表达出词人或国破家亡,或感伤离别的情感.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婉约词关于"断肠"销魂"主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7.
"文"与"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对独特的基础的审美范畴。"文"与"质"的最初形态是各自独立的,"文"、"质"对举始于孔子。我们只有深入地了解"文"与"质"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比较全面地理解它们各自的多重含义,才能客观地认识它们在对举时的双重意义,同时也可避免对于文质概念理解的局限。  相似文献   

18.
作为对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承接和延续,"新时期"文学"英雄悲剧"的叙事必然遭遇重构"个人"与"整体"关系的多重挑战;同时,与"受害者"和正剧英雄的形象相比,悲剧性"英雄"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人格建构要求."新时期"英雄悲剧的叙事不同程度地陷入叙事矛盾导致的文本困境,尖锐地暴露了个人自我的成长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两难处境,也预示了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落幕.  相似文献   

19.
“两课”教育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教育重任 ,“知”“行”统一是“两课”教学区别于其他文化知识教学的突出特点。“行”重于“知” ,“身教”胜于“言传”在“两课”教育中尤为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20.
何捷一 《江汉论坛》2004,1(11):11-14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的理论(简称"同时发生论"),以及他们晚年对俄国社会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简称"跨越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我国学术界对"同时发生论"和"跨越论"有着众多的研究与论述,然而也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解读.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解读这"两论",说明"同时发生论"和"跨越论"的真正理论内涵,澄清在一些问题上的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