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擦边球广告现状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指出应从加强广告界自律,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广告市场,刊播单位严格把关,消费者和广告受众提高法律意识等几个方面,加强对“擦边球”广告的管理和控制。  相似文献   

2.
广告语言中的性诉求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目前广告语言中存在着“擦边球”的现象。本文以“玩美女人”为例,探讨了形成歧义的原因:多义词引起歧义、同音词引起歧义、结构划分不同层次形成歧义、结构与结构之间的关系不同形成歧义、指代不明形成歧义、省略形成歧义、施事和受事关系不明形成歧义。形成广告语言中存在着“擦边球”的主要原因有男性的视角、女性价值观的内化、对美女经济效益的追求等。  相似文献   

3.
"广告创意"与"广告策划"的概念在我国广告理论界和实务界得到了广泛而频繁的应用,但遗憾的是人们对两者内涵与外延的把握却处于"集体无意识"的含混状态.重要概念间的混淆既为相互交流设置了人为障碍,更不利于学科理论建构的发展与深化.以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的方法对"广告创意"与"广告策划"的内涵和外延予以梳理与辨析可知:广告创意与广告策划是现代广告运动的支柱;不论是广告创意还是广告策划,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两者间交互影响的内在机制使得广告运动构成一个具有自我创新性的动态系统.同时,广告创意与广告策划有着极大差异性,在内涵上有质的规定性的区别,在外延上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对广告运动的实施目的、运作层面、思维方式、操作方法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广告信息的大众化传播担负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责任。以虚假现象、腐朽现象和庸俗现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某些广告信息污染给社会和广告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既损害了大众传播媒介的权威性和正面宣传功能 ,又给社会造成了不可低估的负面舆论导向。对此应引起足够重视 ,加强对广告信息发布的全方位科学管理 ,使我国广告业在传递商品信息的同时传播精神文明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5.
任何行业若想获得健康和持续的发展,都需要建立"批评"这个反馈性的环节.作为目的性、针对性很强的行业--广告业尤其如此.文章从"广告"和"批评"两个维度展开了对"广告批评"基本内涵的论述,结合国内广告批评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国内广告批评体系的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一代数字通讯技术手段,3G牌照的发放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必将加速与报纸媒体的整合。手机媒体与报纸媒体的整合现状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彩信版模式,二是手机报订阅用户浏览手机报的WAP网站,三是最新出现的掌信型模式。手机报广告具有"一对一"广告加强,信息服务个性化、即时接收和动态传播、商品信息生动,更具有可读性、广告反馈快速及时等特征。手机报广告模式存在广告信息3G化、广告互动性和自主性加强、手机报广告产业链完善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广告创意视野下的社会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社会中,广告已经成为建构社会文化、实施社会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广告创意(创作)为了争夺受众眼球往往忽视社会价值观的正确表达,这势必对社会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广告创意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大众传媒也要把好关,对广告的发布进行过滤,政府要加强对广告创作的监管和指导,这样才能促进广告创意把握社会价值观的"正"取向.  相似文献   

8.
商品通过广告语言的巧妙"包装"会给其销售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走向国际市场之前,汉语广告在英译时应遵循英语广告的特点,对原文广告进行处理。运用简洁精练、引人注目、音韵优美、礼貌、故意错拼错排、文字游戏效果等策略,经过精心"包装"后的中国产品的汉语广告英译更易于深入外国消费者的心灵,并赢得国际性的商业声誉。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广告批评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蓬勃发展的广告产业和广告学基础理论研究而言,当代中国的广告批评的批评实践和理论建设尤显滞后.这一方面体现为媒体上的各种广告批评有"酷评"和"非学术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学界对于广告批评的对象、方法和标准等问题人言人殊、缺乏共识.这无论对于广告学研究还是广告产业发展来说都是不利的.作者立足于广告批评对象的界定、广告批评和广告批判研究的关系、当代中国广告批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等方面,对当代中国广告批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学理检省与反思,对广告批评的相关理论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有人认为如果把平面设计广告称之为"硬"广告的话,那么"软广告"就是相对"硬广告"而言的以文字表现见长的广告.软广告是现代广告的一种新的表现手段,它是把硬广告的主题号召力加工成风格迥异、引人入胜的文章,弥补了硬广告形式单一,内容难以畅所欲言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4.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8.
19.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20.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