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语丝社北京时期以《语丝》周刊为阵地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是典范的同人刊物,是现代知识分子建构言说空间的一个重要平台。南迁上海后,由于同人立场发生嬗变,这一言说平台由建构到解构,表现出明显特征:同人启蒙立场逐渐消解、批评本体色彩逐渐弱化、编辑主体和创作主体由一体到分离、出版策略与文化理想由反抗转变为迎合。作为文学媒介,《语丝》周刊言说功能的丧失,刊物生存的大、小环境即文化生态环境和“文派制衡”局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周作人注重思想启蒙,试图通过文艺的"新生"来重建"国民精神";参与编辑文学刊物,针对中国国情积极倡导现代知识分子言说方式的多元性。主编《语丝》周刊倡导以启蒙为主题并体现文学"自由"竞争的编辑理念,刊物栏目的设计与重视读者传播效果的编辑实践彰显了刊物品格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与同时期《现代评论》相比较,更强调作家主体精神的投入和主体人格魅力的建构,翻译实践与理论探讨相得益彰的编辑实践进一步彰显了周作人编辑风格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的《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直接受到《语丝》的影响,注重通过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来进行思想启蒙。当然,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其话语策略和启蒙姿态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林氏刊物之遭遇批判与人们对启蒙与救亡的关系的不同理解有关。林氏刊物在处理启蒙与救亡的关系时表现得更为理性。  相似文献   

4.
《语丝》是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创刊于北京的一种周刊。一九二七年冬移至上海,一九三○年三月十日自动停刊。 《语丝》在上海出版时曾先后经鲁迅、柔石、李小峰编辑,这一点无可异议。但对于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把孙伏园说成是《语丝》在北京时期的编辑,我们却不能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初期,丁玲个性气质中混杂着浓郁的革命/小资的暧昧明星气息使其既能麻痹敌人,亦能吸引左联当时力求争取的两类都市受众——青年学生与市民阶层。因此,左联选择丁玲主编《北斗》,既有丁玲个人主观积极"左转",也出于左联调整斗争策略的需要。从左联重要外围刊物《文艺新闻》周刊对丁玲阶段性宣传策略,不难发现,左联"造星"工程从选材到宣传推广,已具备一整套潜在的生产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鲁迅、周作人、孙伏园等人在北京、上海两地接续编办文学周刊《语丝》。在周氏兄弟的带领下,“语丝社”聚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作家、学者和评论家,“语丝社”和“语丝文体”因此得名。冯沅君、苏雪林、陆晶清、石评梅、陈学昭等女作家在《语丝》发表了一批优秀的散文作品,具有“语丝文体”的审美意蕴,但在文体研究中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拟以苏雪林、陈学昭的创作为例,分析探索《语丝》中女性散文的风格,从古典诗蕴的意境美、多彩色调的绘画美、匀称整饬的句式美三个方面加以总结,以期丰富“语丝文体”的艺术特色和性别意蕴。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在本质上是个充满了历史进步意识和自我解放内涵的概念。20世纪中国社会所面对的一个重大的热门话题就是现代性诉求,《语丝》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刊物之一,关键就在于其鲜明的现代性诉求。《语丝》散文的多样化和强烈的现代性意识对于推动我国现代散文文学的发展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8.
《新教育》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教育杂志之一,它积极介绍西方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动态,传播西方教育大家思想,为中国教育界开辟了一条研究、借鉴西方教育的重要渠道。《新教育》对近代西方教育的成功传播,对国人了解研究近代西方教育,加速中国近代教育与世界教育的接轨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新教育》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教育的重要窗口,与其办刊宗旨的贯彻与坚守、汇聚超强的编辑队伍、传播形式上的多样性等办刊策略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李峙山、邓颖超等女权运动者在天津组建了女星社,并通过创办刊物《女星》为女性表达自我以及参与公共议题的讨论提供了渠道,进而打破男性对公共空间话语权的垄断。借助《女星》这一平台,女性通过编辑、撰稿、投书,从被论说者转变为论说的主体,主动表达她们对于性别关系和现代国家的构想。在与男性对话、协商及合作的过程中,女性的话语空间得以拓展。言说与实践的结合,也为天津女星社进一步推动近代中国的女权运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研究延安《解放》周刊,对于当代报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解放》周刊是皖南事变前延安报刊系统的核心,最早成为党的喉舌。它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刊物,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和毛泽东思想的大众化,为展现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史学与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都表明,《解放》周刊是皖南事变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重要刊物。  相似文献   

11.
“以诗写剧”是最能体现曹禺话剧创作个性的特点之一,也是他区别同时代话剧作家的显著特色,就创作主体而言,曹禺多次宣称他以“诗”写“剧”。与曹禺诗化戏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舍在他的话剧创作中也融合了别种文学体裁的特长,但不是诗而是小说。老舍创造性地把小说与戏剧这两种最为显要的现代文学文体结合起来,创立了极具个性特色的“小说化戏剧”,使成熟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话剧在特殊的政治时代,没有完全跌入低谷,在文艺家们普遍迷失自我的红色岁月依旧为中国甚至世界戏剧观众奉献出独具个性风采的“小说化戏剧”精品。  相似文献   

12.
都市报大学生周刊指依托都市报创办的、以在校大学生为目标受众的周刊.本文通过梳理比较都市报大学生周刊出版、发行各环节的现状,分析了其产生的市场背景,并为这种报中刊的未来发展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13.
李渔剧论的观众立场及其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为李渔戏剧理论的中心是观众 ,围绕观众来探讨剧本的创作、演出、戏剧的功能及其发展等是李渔剧论的最大特色。文章指出 :李渔从观众立场出发提出了“机趣”的戏剧功能观 ,并揭示了观众对戏剧艺术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没有“AB-AB”式重叠,这是语言发展演变的结果。元末,“AB-AB”重叠在北方话中开始使用;稍晚,ABAB式产生。最初,两者的出现频率相差不远。“AB-AB”式重叠产生后不久,使用频率先是日益减少再日益增多,明末清初达到顶峰。清初以后,“AB-AB”的使用再次减少,现代汉语已基本上不再使用。“AB-AB”式重叠的产生当是诱导推理的结果,它的消亡则可能是汉语语法结构的明晰性、经济性与汉语音节配合追求四字格的习惯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的短篇小说《沉沦》和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表现青年人的悲剧,表现青春迷惘的母题方面都颇为相似,但两部作品又各具特色。从主题上来说,《沉沦》更偏重于性的“革命”,而《少年维特的烦恼》更偏重于“爱情”;在内容上,《沉沦》更多地发扬了抒情传统,而《少年维特的烦恼》更多“史诗”的成分;从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沉沦》更为现代,而《少年维特的烦恼》较为传统。  相似文献   

16.
高校学生初级群体是个体联结社会的基本通道,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社会功能。从聚合动因看,高校学生初级群体在群体规模与边界、交往动因与功能、人际互动与影响方面呈现出的非典型性,构成其一系列独特社会功能的结构基础。从分型特征看,高校学生初级群体存在班级、宿舍、网络三种基本亚型,标示着初级群体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嬗变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7.
以解析广告图像的创作思维、艺术表现与传播效果为基础,以全新的视角去解读广告摄影在视觉文化时代的艺术表现与市场定位,旨在探索现代广告摄影的发展路径、寻求多样的影像承载与传播方式,加速广告摄影创作与制作水平的提升,从而满足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和不同广告受众的需要,营造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广告摄影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