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地方科技创新体系指科技创新主体为实现科技创新而在某个区域生成的一种相互反应的网络系统。企业是地方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其他主体应该为企业主体服务,这需要一整套制度建设。地方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模式有自主创新模式、产业政策模式和政府创新模式三种。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在选择地方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模式时,应基于本地的资源结构,慎重选择适当技术,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和地方产业集群,建立有利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证明,武汉地区FDI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一定关系。FDI促进了武汉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产业结构偏差。因此,利用FDI的正面效应是推动武汉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之一。利用FDI的政策重点是优化投资环境和引资结构、增强本地企业技术吸收能力、促进集聚产业内合作机制形成和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同时,要加强产业导向,培养本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增强产业成长和结构调整自主性。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000-2009年10年间,温州企业和产业在创新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投入情况.结果显示:除了正泰等少数企业外,温州多数企业没有为转型升级做好技术、人才和观念上的准备,企业家群体转型升级意识落后,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缓慢.温州案例说明:企业建立基于创新的新竞争优势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未雨绸缪,持续投入.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支持企业家学习和培训、提高标准和加强监管等措施促进产品质量提升,以及在加快改革以消除不合理暴利空间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给园区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成为园区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和新目标.伴随着各地园区经济异军突起和迅猛发展,各产业园区面临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例如,入园企业规模不大、产业特色不够突出、名优品牌产业少、各产业契合度小、产业链较短、自主创新能力较低等,使得其转型升级的压力增大.走集约型内涵式园区经济发展之路,要积极有效地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融合和强力发展;要建立和完善产业资源管理体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全面深化地方政府体制改革;要积极构建产业园区投融资平台、积极推广PPP等新融资模式,创新投融资方式和体制;各级政府要利用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平台支撑等形式,服务园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9月21日上午,作为第二届瓯越学术论坛分会场活动,"百名高级经济师对话产业转型升级"在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举行。来自我市多个单位、行业、企业的百余名经济师,就我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展开对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关系温州全局的重大任务。温州市社科所所长、副研究员郑达炯分析了推动温州转变经济方式的四大市场倒逼因素:一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由原先的无限供给转向局部短缺,劳动力低成本和廉价劳动力很难维持;二是环境、资源的约束和节能减排任务的加剧;三是企业高成本与微利保本企业冲突的加剧,使部分企业每况愈下;四是大国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与"扩大内需"乏力的矛盾。这些情况表明,发展方式非转不可。然而,无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还是传统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或是通过创建品牌,拓展市场,提升产品的价值空间,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成为制约温州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我国产业集群普遍面临产业升级问题.区域品牌作为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学者的关注.温州区域品牌的形成是宏观-环境因素、中观-产业发展和微观-企业主体三个维度相互作用的结果.区域品牌的成长路径为:区域产品集聚、强势企业创牌、产业集聚成长、同业名牌集聚、区域品牌形成.  相似文献   

7.
旅游业作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正处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而中国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必须首先研究其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问题,即解决何种力量推动其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对于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可分为前端机制、中端机制和后端机制,即分别从创新资源、市场机制和外部环境三个维度和层面研究和分析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演进过程.研究结果可知,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规划应充分考虑资源、市场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动力机制作用,在旅游资源富集的区域开发资源密集型的旅游目的地,实现区域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政府在制定区域及产业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创新要素集聚因素,建立适合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要素集聚的市场环境、基础设施、文化氛围与制度体制.并加大产业集群中环境平台的支持作用和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为配套旅游产业升级提供优惠和便利,提升整个产业集群的战略性转变,进而通过技术运用和科技创新等多种途径不断推进我国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景普秋 《南都学坛》2013,(6):F0003-F0003
<正>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和区域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各区域发展的共识。然而,现实中各国的集群正在经受诸多危机和挑战,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和各种各样的集群风险,升级成为集群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集群升级成为集群经济和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集群网络结构的重要行为主体,地方政府对集群成长有着重要影响。作为较早涉及并研究产业集群升级、政府治理、产业集群升级等问题的学者,本书作者从地方政府与产业集群升级的角度,结合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严谨认真的分析、论证和挖掘,作者认为"产业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与产业转型升级两者之间能否同频共振取得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民生与经济发展。但我国普遍存在着产业结构失衡与高校就业错位,就业结构与经济增长非同步,人才资源浪费与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等关联性问题。面对困惑,高校必须做到人才升级为产业转型打好基础,企业主动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创造高端岗位,政府引领、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人才就业环境,使高端产业促进高端就业成为可能,是浙江大学生顺利就业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双赢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正5月14日,2019年"市长杯"中国(温州)工业设计大赛新闻发布会在温州市人民政府召开,宣布第三届温州工业设计盛事正式拉开序幕。"工业设计是提高传统产业产品附加值、增加企业效益的重要途径。举办以‘创新设计,引领时尚;智汇东瓯,变革动能’为主题的‘市长杯’工业大赛是温州广纳设计人才、集聚创新资源的重要举措,是温州推动工业设计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的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是企业追求高质量创新路径的重要引导,是新时代创新战略的必然选择。基于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视角,构建政府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演化博弈模型,并以深沪A股124家企业2011-2017年专利和研发数据,分析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前后科技政策对企业创新策略以及创新产出的影响并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政府与企业的博弈最终趋向于"激励-实质性创新"的均衡解。供给侧改革前,企业注重追求"高速度、高数量"的创新产出;供给侧改革后,企业开始逐渐增加"高质量"的发明专利申请,减少实用型专利和外观专利的科技创新产出,企业规模和股权结构对企业实质创新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应当深化科技创新供给侧改革力度,构建以企业实质性创新绩效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推动大规模企业创新进程,重点扶持中小规模企业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集群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载体:官产学研联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共性技术是产业集群技术升级和结构升级的基础,产业共性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创新需要官、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官产学研联盟是产业共性技术合作创新的组织载体。官、产、学、研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它们之间利益的交集和优势的互补是形成战略联盟的前提和基础,它们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形成了官产学研联盟的合作创新机制。官产学研联盟的合作创新模式主要有地方政府主导型、行业协会主导型、龙头企业主导型,合作创新模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集群结构和创新项目。  相似文献   

13.
军民融合正处于由初级阶段向深度融合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创新是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促进两用技术以及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而政府补贴手段在军民融合创新活动中能否带来企业绩效的提高还有待验证。因此,有必要对军民融合上市公司的政府补贴、创新异质性以及企业发展之间关系展开研究,结果显示:(1)政府补贴对军民融合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有显著正向影响。(2)政府补贴在研究型创新活动中支持效果较好,而在开发型创新活动中则不显著。(3)在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方面,国有企业要好于民营企业;而在企业绩效方面则相反。(4)政府补贴对企业绩效影响从高到低传导渠道依次为:研究型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开发型创新投入。因此,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企业性质壁垒、提高成果转换率等方式提高政府补贴的影响效果,对促进中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建设创新丝绸之路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为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提供广阔平台,对企业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视角切入,以2007—2017年3 665家沪深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双重差分法、政策评估中介效应模型等研究方法,评估"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中介效应。机理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互联互通的交通基础设施、良好政策环境和有效金融支持体系,企业主要采用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压力式创新、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技术比较优势、生产协作网络等途径,提高企业自身的创新水平。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其政策效应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持续增强;第二,政府补助、净利润和市值均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为正的作用,政府补助降低企业从事创新研发活动风险和研发投入成本,盈利能力强和市值高的企业普遍具有对抗技术创新风险的能力;第三,相较于小型企业和民营、外资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国有企业更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创新水平;第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企业创新中发挥显著为正的中介效应,而且大中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中介效应更强。此外,基于替换变量和平行趋势检验的稳健性检验结果证明了文章研究结论的可信性。最后,文章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基于科创主体、创新投入、成果转化、政府管理等各个环节,积极发挥有为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逐步建立科技金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长效机制;第二,加强创新要素流动与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技术研发合作和创新成果共享;第三,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色彩浓郁,中国内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一定的不可持续性和人口红利开始逐渐消失,中国加工贸易嵌入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低附加值和低生产率问题引起了学者的注意。随着外部贸易环境、国内新常态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升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分析中国加工贸易的起源、发展和现状,描述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加工贸易的若干特征和“低端锁定”问题,引出了融资约束对企业经营决策、出口行为以及企业全球价值链上地位的影响,并围绕以生产过程、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为主的产业内升级和以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为特征的产业间升级两个角度,提出了中国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攀升的路径。研究认为,着重强调人力资本积累、本土企业技术外溢的吸收能力以及自主研发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国际产能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等现实背景,实现东西双向开放,塑造以我为主的包容性的区域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等,是中国加工贸易企业升级的路径和新机遇。  相似文献   

16.
通货紧缩作为经济运行中的一种常态现象 ,必然对经济、社会产生多方面影响。其效应表现为 :通过一般物价水平的下降以及对现存市场供求关系的破坏 ,对生产产生促退效应 ,导致失业率上升 ;总体上降低居民的消费能力 ;造成分配不公 ,导致社会财富由债务人向债权人、由国家向公众、由企业向消费者、由低收入者向高收入者的转移。针对通货紧缩的负效应 ,政府要采取措施 ,抑制分配不公 ,适当地向收入较低的普通百姓倾斜 ;企业要抓住机遇 ,尽快清理库存 ,同时狠抓技术创新、质量提高和内部管理 ,为新一轮发展作准备 ;居民要调整“买涨不买落”的传统心态 ,树立消费新观念。  相似文献   

17.
借鉴Lazear and Rosen(1981)技术的锦标机制模型,在考虑企业能力差异和扩散任务难度两个变量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新区政府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扩散的激励机制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可以看出:(1)企业技术创新扩散的最优努力水平与园区政府设定的奖金差距成正比,与扩散任务难度、企业能力差异和观察误差成反比;(2)当企业的技术扩散能力大致相同时,企业的最优努力水平达到最大且相等;(3)高新区政府在设置技术创新扩散的奖励机制时,需要综合考虑企业面临的任务难度和企业之间的能力差异,若任务难度较大,管委会可以设置较大的奖金差距,若任务难度较小,管委会可以设置较小的奖金差距。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在于,政府与公众都可能会关注不同所有制资本发展的差异。中国当前是否存在大面积的"国进民退"?从数据反映的事实和政府偏好等方面看,中国当前并不存在大面积的"国进民退"现象,即使在个别行业、个别地区存在"国进民退"现象,也可以认为是国企在近十多年来与民企、外企的同台竞争中,其内在运行效率、效益被一定程度地激活所致,是国企在市场竞争中的一次主动出击。公众之所以有"国进民退"的认知,主要是由于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民间资本在行业进入机会、金融与财税等方面感受到了不平等待遇,地方政府的歧视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政府应逐渐减少对国有资本的保护,放松对民间投资的门槛限制,消除国有正规金融对非国有资本投资企业的歧视,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防止政策"逼退"民间资本。无论政府、学者还是公众,都要树立真正市场经济下的价值标准,对"国企"、"民企"、"外企"不应带有感情和主观的偏向。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企业科技活动的支持力度.与此同时,政府公共科技资源投入的合理性、有效性及其使用效率也一直受到质疑.以往研究对政府创新支持是促进还是阻碍了企业创新已有较多探讨,但结论并不一致.基于制度理论的观点,认为政府掌握着一些关键的资源,这些资源对企业创新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加强与政府间联系,获得政府创新支持对企业创新会产生积极影响.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观点,则认为政府创新支持会产生委托代理问题,降低创新效率,不利于企业创新.事实上,制度理论侧重于探讨创新资源获取问题,委托代理理论侧重于创新资源的利用问题.因此,有必要将制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进行整合,以全面揭示政府创新支持与企业创新的关系.文章以2011—2013年安徽省科技型企业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政府创新支持与企业创新间存在倒U型关系.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同类型的政府创新支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产权性质对政府创新支持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制造业服务化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选取了7类不同行业,调研了2012年江苏省百强企业中7个企业,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江苏省制造业服务化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政府角度,提出了江苏省制造业服务化的总体思路与举措建议。研究认为:政府应加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发展,加快推进高层次制造业服务化,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科研院所四方相结合的工作体系,致力于发展电子商务、提升现代服务业、推进信息化应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