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不同意长期以来理论界流行的一个论断:垄断利润是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利润,即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本文从垄断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内在需要,阐明垄断企业必须获取垄断利润之后,给垄断利润作了新的定义,即垄断资本凭借其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长期获得的大于并包括垄断企业本身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内的高额利润。认为上述流行观点,实际上把垄断企业本身生产的剩余价值排除在垄断利润之外,指出离开生产领域单纯从流通领域的利润再分配说明垄断利润的形成是不正确的;本文还探讨了垄断价格是不是市场价格的问题,认为垄断价格是一种市场价格,它以商品价值为中心,而不是以所谓的“垄断生产价格”为中心的。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中,平均利润是资本、利润、资本有机构成、竞争诸范畴综合推演出来的一个范畴,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它的各种具体范畴的枢纽;它在政治经济学的整个逻辑体系中,是理论抽象上升到理论具体的中心范畴,它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科学。因此,正确认识平均利润的理论对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则显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陈勇勤 《南都学坛》2008,28(1):117-124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获取利润所隐含的剥削问题,提出剩余价值说,假设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通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要解决"李嘉图矛盾"。马克思认为,生产价格的根在价值,价值包含剥削因素;剥削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而剩余价值在企业内部表现为资本独占式分配,在部门之间表现为利润竞争式分配。马克思要从价值和生产价格的数量关系、剩余价值和平均利润的数量关系当中,以微观上揭示价值形成,从宏观上导出生产价格取决于剩余价值总额,即隐藏在市场价格波动的背后的那个东西同剩余价值总额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价格波动的中心点的是劳动价值。用平均利润率得到的生产价格和用c/v比值得到的生产价格,能否为同一个?  相似文献   

4.
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以剩余价值最初的具体表现形式——利润为突破口 ,从利润、利息、地租等具体形态中抽象出了剩余价值一般 ,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随着时代的发展 ,马克思当年建立的剩余价值理论中 ,那些反映资本主义经济特性的具体内容 ,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特殊 ;而那些揭示商品经济运行、资本运行等规律的内容 ,则被历史性地凸显出来 ,成为商品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一般规律 ,并适用于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因而又表现为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特殊。  相似文献   

5.
利润三范畴新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政治经济学对利润范畴的定义打有浓重的阶级色彩,是狭义定义;西方经济学对利润的解释是混乱的.应给出也适用于小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广义利润定叉.传统政治经济学的超额利润可以包容垄断利润,应将超额利润定名为优营利润;同时,还应给出广义的垄断利润定义:垄断利润就是指垄断组织凭借其在生产经营领域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相似文献   

6.
蒋学模同志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第三版)(以下简称《教材》)关于帝国主义国内垄断利润来源,作了如下的论断:“资本主义垄断的实质是要取得垄断利润,即凭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教材》第153页)我认为《教材》对垄断利润本质的这一段概括是非常科学的,从而是使人信服的。遗憾的是《教材》未能把上述垄断利润的科学概念运用于垄断利润来源的分析上。《教材》指出:“垄断组织所得的垄断利润的来源是:第一、从工人那里扣除的一部份劳动  相似文献   

7.
垄断利润新议李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主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以后,参加垄断组织的企业可以凭藉其在资源、产品和市场等方面占据的垄断地位,通过出售产品的垄断高价和收购原材料或初级产品的垄断低价,获得大大高于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这一事实的存在,使经济学界...  相似文献   

8.
劳动价值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的基础,循着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思路,价值的简单形态必然要向经济现实逼近,即价值要向生产价格的转化,而转换过程中两个总计方程是否相等,则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最具争议的问题,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根本所在。它既解决了价值规律和生产价格规律之间的矛盾,也说明了产品价值以生产价格形式在全社会形成的分配关系。因此,研究转形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将马克思对转形问题的阐述细化为若干利润平均化周期,并通过对平均利润率的分析,指出由于部分剩余价值没有参加利润平均化过程,所以出现了剩余价值总额不等于利润总额的现象,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的真实存在,也不与劳动价值论矛盾。  相似文献   

9.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它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资本家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关系。对美国战后剩余价值率的分析表明,美国剩余价值率经历了从下降到上升的变化过程,相应地产业资本家的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发生了正相关的变化,雇员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发生了负相关的变化。另外,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与利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存在负相关关系。对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结构的分析还证明,产业资本家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经济利益是对立的,产业资本家与货币资本家在剩余价值的瓜分中也存在矛盾。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雇员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进入21世纪以后趋向震荡下降,收入处于中位数的一般劳动者的实际收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没有增长。  相似文献   

10.
《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草稿)》是继《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之后,马克思从1861年8月至1863年7月间写成的《资本论》的第二个草稿。这个草稿十分庞大,共有二十三个笔记本,约200个印张,共计1,472页。这部草稿在1857—1858年草稿制定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全面研究和论述了剩余价值的具体的特殊形式即利润、利息和地租,制定了广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其中包括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相似文献   

11.
付廷臣 《南都学坛》2007,27(2):109-111
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的含义是:假定:1.在劳动耗费的价值本质层,包含剩余价值的部门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决定;2.仅存在产业资本;3.经济运行的价格现象层的部门商品价格本质上是劳动;4.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则竞争使商品价值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发生了再分配,部门商品价格的直接基础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在不违背价值规律前提下实现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证明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为揭示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本质奠定了基础。转形问题是价值与价格关系的一个阶段,马克思没有研究该阶段价格形态上的经济运行,更没有说明价格完成形态上的经济运行。完善该理论不能改变其基本含义。鲍莫尔等人的价值转形问题的实质不是价值与价格的关系问题的观点走上了完善该理论的错误方向。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发现和论证了劳动二重性的原理,大大推进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过程,树立起完整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说:“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评地证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资本论》第55页)劳动二重性原理不仅解决了什么劳动形成价值,劳动为什么形成价值的问题,而且是理解资本、剩余价值、利润、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利息、地租等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因此,这个原理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3.
论市场价格     
价格体系改革的目标,是放开价格,让市场供求和平等竞争决定价格。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只有通过自由竞争形成的价格,才能发挥反映资源相对稀缺程度,实现有效配置资源的职能。所以,了解市场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对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要意义。 一、价格及其功能 市场价格是指商品在市场上的成交价格。在商品价格中,生产价格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所谓生产价格,就是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也有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之分…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定义一些基本概念出发,运用实证分析证明:总价格与总价值只是同一待分配劳动成果两种不同的计量方法的结果,一种是由货币单位计量的现实市场价值,一种是用劳动单位计量得出的劳动价值,两个总量通过计量单位转化后是相等的。同样,通过对总利润(货币单位)与剩余价值(劳动单位)的计量单位的转换,也得出总利润等于总剩余价值的结论,并且上述两个等式是在一个模型里同时成立的。  相似文献   

15.
在商品流通中,商业部门必须支付与商品的价值形式发生变化的有关费用,如广告费、薄记费和商业店员的工资等等。这些费用由于和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运动无关,纯属非生产性开支,不能形成商品的价值,因而属于纯粹流通费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纯粹流通费用不仅是一种货币支出,而且也是一种资本支出。所以,尽管它不能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它一定要参与利润的平均分配,取得相应的平均利润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西方经济学则认为,利润是支付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报酬。对两者进行比较和融合的探讨,是经济学界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从马克思主义利润学说四个发展过程和西方经济学的利润理论四个发展阶段看其学术意义,分别论述马克思主义利润学说和西方经济学的利润理论,对两者进行比较和融合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指出:“所有经济学家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不是就剩余价值本身,而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理论谬误。 在重商主义者那里,在利润形式上的剩余价值完全是用交换,用商品高于它的价值出卖来解释的。  相似文献   

18.
一、“货币的时间价值”说不能搬用 从西方翻译过来的和我国自己编写的经济管理书刊上,都有“货币的时间价值”这一部分,其内容,都讲的是复利利息问题。不讲利息而说它是现在手中的货币价值与若干年后到手的同量货币价值之间的差额。它是奥地利19世纪后叶的经济学家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的不同表达形式。 利息的实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己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它是借贷资本家凭借他对借贷资本(货币)所拥有的所有权而向职能资本家索取的平均利润;无论是利润也好,利息也好,资本主义地租也好,都是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这是大家都熟悉的。  相似文献   

19.
在否认剩余价值理论科学性的同时承认唯物史观,是当下《资本论》研究中的一种重要倾向。要分析这种倾向就得重温马克思两大发现的诞生及其关系。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研究得到了其第一个科学发现,即被称为唯物史观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这个发现的指导下,马克思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而作出了第二个科学发现,即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第二个发现对第一个发现又起到了证成作用。因而这两个科学发现之间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也不是两种哲学的关系。脱离剩余价值理论的唯物史观与脱离唯物史观的剩余价值理论一样,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0.
剩余价值在其历史发展中相继地采取了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基本剩余价值的直接表现形式。基本剩余价值是在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尚未产生或产而复失的历史场合中必须生产的 ,也是在实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历史场合中 ,被它们凸现出来并使它们赖以产生的具有原先既定性 ,或扩张基础性和增生本体性的剩余价值形式。基本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相始终 ,是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基本实现。它和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在质和量及其历史形态上的差异 ,使剩余价值成为一个比较经济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