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气”范畴为中国古代学术的伟大发现 ,古希腊的原子论仅具有哲学意义 ,而“气”则从一开始就既具有哲学意义 ,又具有科学的应用价值。“气”是中医学的立足之根 ,但对气的认识目前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阶段 ,终有一天 ,中国古代的“气”概念得到挖掘和阐发 ,将可以跃升为具有现代或后现代意义的科学理论。“象”的实质是气 ,是气的流动。中医学以“象”为依据 ,来理解人体构造和生命机理 ,这与西医学以形体为本质不同 ,在整体层面上又高于以形体为本质对人的研究 ,使中医学比长于把握事物的静态类别的西医学 ,在把握动态的个别方面 ,具有优势 ,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能够因人制宜并使药物的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原因 ,这种治疗上的成功在科学方法论层次上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说 ,中医学因为有自己深刻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论 ,从而它的发展根本上不是对西医式的物理化学模型的还原 ,而是有着特殊的广阔远景 ,甚至对现代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科学社会学视野下,医学和人类学具有同源性,只是缘于自然环境、宗教和图腾等的差异,分化出了中医和西医两大不同医疗模式的医学流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东、西方在医学方面一直有交流,特别是在近代西医东进的过程中,西医逐渐成为了中国主流社会认可的治疗方式,而中医有赖于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在中国继续存在.然而中、西医在理论、技术、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差异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弥合.在当今世界医学西医化的大趋势下,中医、中药学的传统魅力依然闪耀,它所保留和传达出的远古人类社会对于天(大自然)人关系的理解,仍然会成为人类医学的财富.  相似文献   

3.
科技哲学视阈下的科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它是人类能够更好地生活的基本保证,但它并不等于生活的全部智慧。我们应该在系统哲学、生态哲学和技术哲学思想的指引下对如何提高和发展科学教育提出自己的设想,这样,科学教育的质量才会得以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才会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4.
现代科技革命使整个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医学的理论及其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理论及思维方法相吻合。发展中医学的战略原则是 :坚持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指导 ,立足中医学的主体地位 ,大力吸收现代科学技术 (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技术 ) ,弥补中医学微观、量化及准确性等方面的不足 ,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中医学的创新发展。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是中医理论的归宿和落脚点。将现代科技指标纳入辨证论治体系是中医学创新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它是人类能够更好地生活的基本保证,但并不等于生活的全部智慧.科学技术虽然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却不能为人类提供生活何以值得过下去的理由.该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在正确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指引下的科学教育,并从系统哲学、生态哲学和技术哲学三个维度,对如何提高和发展科学教育提出了初步设想.只有在正确的科技哲学观的指导下,科学教育的质量才会得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才可能得以实现,人们才会获得更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和西医学存在着显著差异,从认识论到治疗观,贯穿在医学的方方面面。通过对中医学和西医学多层面的对比分析,包括对人的认识、对健康的认识及思维方式等角度,比较了中医学和西医学在核心价值观上的异同,认为二者不仅仅是治疗方法或诊断疾病上存在差异,而是思维模式和文化内涵上存在着根本差异,为更深入认识两种医学各自的内涵及差异提供理论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实话中医--中医学及其发展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 ,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 ,没有分离。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 ,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而在对中医学发展的研究中 ,常常将中医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分支 ,对中医学与其它自然科学、西医学和药学作同样的要求 ,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西医学的方法和药学的方法对中医学进行研究 ,这就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用“实话”将其简单化些 ,让中西医两个医学范式自然地以本来面貌发展下去 ,实在是一个简单而又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医“证”“象”的现代哲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余年来对中医学的捆绑,皆根源于物质本原论哲学,而物质本原论属于还原论。现代科学和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已证明,物质并非宇宙的本原和唯一实在,关系存在要比物质实体更为本始,更为丰富。"证"为病"象",所标示的是人之生命系统的自然整体关系,其内涵和所藏信息远大于生命系统的物质构成,并对其有统摄作用。辨证论治不细究因果关系,却把握并合理处置了全部相关因果关系。中医之"证"和"象",不能还原为西医之"体",二者属于在认识上永远不能沟通的两个层面。中医之"证",是独立的能够自成体系的科学领域,有自己的无限发展远景。中医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切现代科学和西医学的成果都可以考虑为我所用,但一定不可放弃以"证"/"象"为本位,一定要保持对对象自然整体状态的全面考察。超越片面性哲学的束缚之难,是中医存亡与发展的根本所在;同时,在面对这种难局的斗争中,从中医的视角,更加彰显中国古代科学思维的伟大成就。维护和弘扬中医学,既是时代赋予我们发展中国医学事业的使命,也是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科学反常是指在科学发展过程中与科学规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等不符或相违背的反驳或拒斥。反常对科学理论的演进、科学革命的兴起等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科学哲学史上,不少科学哲学家对反常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和研究,但多为经验层面的理解。协调论模式下,科学反常包括经验反常、概念反常和背景反常;反常是理论协调过程中的冲突因子,应纳入到理论综合协调力的评价体系中来考量。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表现为生产技术科学的演变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的理论指导作用越来越显著,科学技术生产成为全新的转化模式,科学技术的结合日益密切,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给人类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倡导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是现实而又紧迫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中医:科学与人文的艺术交融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是否是科学”这一争论已持续百余年。近年,由此而引发的有关中医存废问题的争辨引起了各界关注。其实,细看争辨中涉及的科学、科学划界,特别是抖学依据等概念,不难发现一些争辩中的结论似乎有些草率。毕竟,中西医是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个医学体系,都带有自身的文化烙印。产生于中华文化的中医,不管过去还是现在都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至今仍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综合性学问。它是科学与人文的艺术交融体。在西方科学主义和西方现代医学占据主流的今天.应该不带偏见地认知它、研究它,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现代科学阐释中医药学理论的深入思考,认为运用现代科学可以而且能够对传统中医药学理论作出阐释,也就是说,传统中医药学理论也可以用现代科学加以说明和表达。而这表明传统中医药学在现代科学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发展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爱因斯坦与马尔库塞科技伦理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因斯坦与马尔库塞,作为20世纪西方社会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具有丰富的科技伦理思想。但由于他们的理论着眼点、思维方式及所处地位的不同,又使他们的思想有很大的差别。相比较而言,爱因斯坦强调的是科学之善,注重的是科学的实证的思维方式,对科学技术持赞美、肯定、积极、乐观的态度;马尔库塞强调的是科学之恶,注重的是哲学的反思的思维方式,对科学技术持批判、否定、消极、悲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中医外科学自原始社会起,历经起源、形成、发展、成熟阶段,至目前的继承、重组、再发展阶段,从临床到理论,理论到临床,都体现了该学科的科学性。从中医外科学中体现出的科学性推论中医是科学的,现代化的中医能够为医学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当西方医学已经在反思自己的基本思考逻辑或根本发展方向时,我们却还以中医不同于西方医学而要废除中医.灯下寻物的故事引发我们的思考,难道我们看病只能用符合西方理性的医术吗?中医实际上是比把生命仅仅看作物质与能量载体的西医更高层次的生命系统的信息科学.中医是在信息层次上理解生命,理解健康和疾病的.  相似文献   

16.
医学与哲学自然观及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决定医学的不同的态及基本特征。中国传统哲学的气论自然观规定了中国传统科技特别是中医学重整体的基本特征。西方传统哲学的以分析为思维路径的原子论自然观决定了西医的重视局部的基本特征。两种医学体系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是具有互补性。中医重整体,西医重局部;中医重功能,西医重结构;中医长无形,西医长有形;中医主运动,西医主静止。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应该发挥中西医学各自不同的侧重与优势,而不是走西医中化或中医西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大西南在历史上科技较为落后。抗日战争的爆发迫使一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内迁,为西南大后方科技发展创造了特殊的历史机遇,加上国民政府制订的一批科技条例,促进了西南大后方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广大科技人员通过艰苦努力,改变了落后的面貌,形成了西南大后方科技发展史上的特殊篇章。研究抗战时期西南科技的发展,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仍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尽领风骚,它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创新其教育模式,强化其物质设施,科技史及科学精神则有效拓展其人文内涵。但科学技术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负面影响亦不容忽视,应系统构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深化保障机制,加强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增强国家科技安全教育,借助高科技手段不断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