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之一的中国戏曲,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不仅仅是中华民族自己古老、独特的文化艺术,也是世界艺术长廊中一幅绚彩华章。戏曲是是一门综合了文学、舞蹈、音乐、美术、杂技、舞蹈、表演等在内的综合性艺术。在这门艺术当中包含了中国人的仁义道德、文化学识、审美情趣和民风民俗。在今天看来,戏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早已过了它的鼎盛时期,风光不再了。本文拟通过对电视戏曲的现状及出路进行研究,进而推动戏曲事业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传承与融合:新疆戏曲艺术发展衍变与文化认同研究》一书,是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学国家级一流专业负责人、硕士研究生导师李江杰主持的教育部课题"传承与融合:新疆戏曲艺术发展衍变与文化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4YJCZH106)的研究成果,2018年8月由岳麓书社出版。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能够促进和加强民族凝聚力。哥本哈根学派倡导的"非传统安全"理论认为:社会安全即认同安全。戏曲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以其独特艺术魅力在加强新疆文化认同、民族团结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是中国人民两千多年的智慧的成果,是中华民族的持续前进、实现伟大复兴的文化动力。它的发展经历了孕育、形成、发展、盛行时期。在漫长发展历史进程中戏曲,不断融合美术、文学、舞蹈等各种艺术的精髓,逐渐成为一项包容广泛且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艺术。本文阐述了戏曲音乐起源、戏曲音乐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戏曲音乐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戏曲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演形式,它与舞蹈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联袂并蒂,源远流长。戏曲舞蹈可称之为动态的造型艺术,它赋予人物内心动作、形体动作以及节奏和韵律,从而艺术地、动态地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作为一种渊源古老的综合艺术,戏曲舞蹈在新时代里也需要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5.
自大型原创舞剧《粉墨春秋》首演以来,得到业内外人士和观众的广泛好评.《粉墨春秋》的演出与制作以创新为主旨,突破了舞剧以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为线索的情节模式,有着以戏化舞的特点;同时它又将戏曲表演艺术融入到民族舞蹈的语汇之中,创造了独特新颖的舞蹈语汇;它的舞美设计把戏曲的综合性特点与时代风尚融为一体,使得此剧不仅演绎了戏剧人生的故事,还承载着戏曲绝技和民族精神.这种创新与探索,不仅有利于戏曲艺术的普及和传播,而且对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以及中国的文化艺术走出国门也起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王时敏家族的戏曲活动与江南戏曲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苏州府太仓州的王时敏家族,与盛行于江南的昆曲艺术缔结了密切的因缘关系。从王时敏的祖父王锡爵开始,王氏家族的"剧迷"传统传承一百数十年,绵延不断。王时敏一生深嗜戏曲,自备家班,与其子王抃、王抑等一起,频繁举办厅堂演剧,撰写戏曲剧本。这些戏曲活动成为明清之际文人"游于艺"的一种生存方式,并在江南地区营造出独特的戏曲生态,推进了戏曲艺术文化品位的提升和表演技艺的新变。  相似文献   

7.
戏曲意象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艺术以形象反映生活。艺术形象是审美物象和审美意象的统一,它在不同的艺术样式和艺术作品中有复杂的表现形态。戏曲秉承我国传统文艺美学的精神,重视意象创造,具有独特的美学神韵。从戏曲艺术的舞台创作特点出发,对戏曲艺术的意象性美学特征进行阐述是十分必要而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戏曲是祖国文苑里的一簇奇葩,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极其丰硕的剧目,有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的表演艺术形式,是蜚声中外的传统戏剧中的瑰宝。它以自己独特的成熟和魅力,焕发着令人不可睥睨的生命光辉。虽然说戏曲是一种俗文化,但现代人要从中品出传统文化的各种兴味来,却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为在高等院校青年中扩大戏曲艺术的观众,为多一些祖国传统文化的传人,仅就如何欣赏戏曲艺术方面,谈几点粗浅意见,以期砖抛玉显。  相似文献   

9.
齐如山在近代京剧发展史上的意义不应被忽视,而经由他改造之后的梅兰芳京剧艺术的美学本质更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遭到鲁迅辛辣讽刺的梅兰芳艺术在西方世界受到普遍赞美,这使国人从此因自豪而无法看清梅兰芳艺术的本质,也因此无法深入地评估齐如山戏曲实践的得失。齐如山的戏曲实践主要是为皮黄戏设计舞蹈和服装。为了给他的“戏曲舞蹈化”实践寻求存在的合理性,齐如山引用了大量汉魏以来的舞蹈文献,但其实他的舞蹈设计的灵感主要来自他对皮黄戏舞台的熟悉。由于舞蹈化的程式动作占据了剧作的主体,梅兰芳艺术成了一种追求形式美的艺术,人文关怀的主题也就被淡化了。  相似文献   

10.
节日民俗与古代戏曲文化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劳动群众居住分散 ,且多数人无法通过阅读剧本去接触戏曲 ,然而 ,戏曲却在农村广为传播 ,这主要得力于节日。节日是连接戏曲消费和生产的重要纽带 ,是传播戏曲文化的重要媒介。节日为戏曲演出集结大批观众提供了条件 ,节日民俗环境又反过来制约着戏曲艺术生产 ,铸成戏曲独特的艺术面貌。  相似文献   

11.
关莉 《南都学坛》2007,27(3):20-21
从汉画像中表现的图像看,汉代乐舞百戏已经包括了音乐、舞蹈、说唱、装扮、杂技、武术、舞美等戏曲基本元素,戏曲的唱、念、做、打也可以说是来源于汉代的乐舞百戏艺术。  相似文献   

12.
孝道宣传是中华文明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文化动员活动,戏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明清戏曲在进行孝道宣传时,最为津津乐道的题材就是"奇节之孝",即那些割股、卖儿、千里寻亲或出现奇异孝感现象等超乎常情的孝行,并在艺术形态、传播方式和创作意图的共同作用下,采取了"树立榜样"的书写策略,以完成"劝诫俗众"的教化目的。这样的书写策略与戏曲的"中间态"文化特征密切相关,显示了戏曲文化对孝道内涵的独特诠释,也体现了戏曲在封建社会道德教育和文化动员中独特的"中介"作用。当代社会的道德文化建设中,戏曲所书写的"奇节之孝"早已被摒弃,但其进行道德宣传的策略仍然值得借鉴:任何时代都需要榜样来引导建构社会的道德范式;树立榜样需要"介质",才能引导公众从道德理念走向道德实践;而只有因循不同受众、不同介质的偏好和特性,介质才能真正发挥中介作用,在公众思维模式中生成共有的、符合权力期待和社会期待的价值规范,完成社会教化与民众认同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高行健的戏剧创作、戏剧理论和表导演艺术观念均深受中国传统戏曲影响。高行健对传统戏曲在当代的存与变的独特思考和话剧学习戏曲的大胆试验,彰显出对传统戏曲的宏大复归理想和革新精神,并体现在其全能的戏剧追求中。中国传统戏曲给予高行健戏剧以丰富滋养,自身也在世界舞台上焕发出鲜活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在全球化时代,戏曲艺术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问题,戏曲艺术必须在学习、借鉴、兼容、创新中不断丰富和壮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需求,使我国这一传统民族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戏曲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在文体形态上表现为场次安排、角色行当和叙事格局三个方面,普遍采用点线式结构,包括单线型、双线型和变异型等结构形态,在结构方法上体现出首尾贯穿、照应埋伏、一线到底和一人一事等方法。古代曲论家对戏曲结构的逐渐重视,使得戏曲结构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戏曲创作也呈现出繁荣景象。对戏曲结构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戏曲与动画具有一系列的共性,它们可以融合为戏曲动画这一新的艺术形式。河南省开发戏曲动画有助于传承其优秀传统戏曲艺术,提升青少年对戏曲文化的兴趣,加快河南省动画产业发展。在戏曲动画开发过程中,应加强理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整合资源,设立中原戏曲动画创意研发基地;吸纳受众意见,用现代动画语言表述传统文化;拓展传播渠道,扩大戏曲动画的影响力;打造经典戏曲动画形象,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明清五百年,山西众多商人在事业成功的同时,身体力行地积极投资兴建戏班和票社,培养了众多本土戏曲艺术人才,热心探索戏曲艺术的改革与发展。并且通过各种商贸活动以及搭建会馆把山西的戏曲艺术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同时吸收外来的戏曲艺术营养,促使山西戏曲艺术在声腔、器乐等方面的革新,促进戏曲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关于曾国藩的戏曲活动,曾国藩日记、家书等史料中多有记载.这些活动不仅历时长,范围广,而且在观剧类型上具有以堂会为主、他人宴请为多、自娱性少而政务性强等特点.而从这些特殊的戏曲活动以及独特的记述方式中,既可以窥见其主要的性格特点及戏曲观念,也可以了解到晚清戏曲文化发展的某些侧面.  相似文献   

19.
中原是最早拥有戏曲艺术所有成分的地域,并且具有多种艺术相互碰撞、融合的良好文化环境。中原是培育戏曲的摇篮。在戏曲文化演进的历史长河中,中原人的社会生活、民众的文化心理转化为艺术元素源源不绝地注入戏曲文化,中原文化决定着河南戏曲的发生和演变的进程。河南戏曲的强大的吸纳力、惩恶扬善的思想倾向、崇尚自然美和深具阳刚之美的艺术风格等特点均源于中原文化精神的滋养。它不断地从中原文化的土壤中吸取营养,又时时地丰富、充实着中原文化,对于强固中原文化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云南戏曲渊源于原始综合表演艺术,在明清时期,受外来移民文化、外省入滇戏班等因子的影响,本土戏曲经过和外来戏曲文化的融汇与交流,逐渐发展并成熟。主要体现为戏曲创作成果丰硕,形成了节日、民俗及私家演出等多样化演出形式,到清代中叶,逐步形成了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滇剧、傣剧、花灯等剧种,同时,戏曲文化传播的渠道广、影响深,戏曲品评伴随着演出、剧本阅读等传播过程。结合明清时期的特殊社会背景。梳理这一时期云南戏曲发展的历史文化状态,对开展戏曲研究和戏曲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