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特色小镇成为时下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热点,而打造小镇特色生态链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参与,同样地,乡村文化传承和小镇运营亦需当地居民支持。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青岛市国家级青少年足球小镇为例,通过运用PLS-SEM实证检验当地居民参与特色小镇建设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政府信任、风险感知影响当地居民的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态度;同时,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态度直接影响当地居民参与意愿;且感知有用性、政府信任、风险感知通过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态度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当地居民参与意愿,但是政府信任对主观规范影响不显著。故目的地政府应该注重构建特色小镇利益共同体以提高当地居民的获得感、提升居民参与的保障性、提高居民的政府信任度和抗风险能力,注重居民利益以此激发参与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关于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旅游学者研究的重点。以龙山村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就当地居民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环境影响感知、经济影响感知以及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进行了研究。并根据人口统计学特征利用SPSS软件进行差异分析发现,年龄、文化水平、职业、居民与旅游业的密切程度是影响居民个体旅游感知态度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
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感知与态度对该地发展有密切关系,尤其是民族地区。目前针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居民聚类研究很多,但是对民族地区居民的研究却很少涉及,利用聚类分析法对民族地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进行分析,有利于识别不同特征群体对旅游业发展的感知与态度,探索其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持续深入发展,旅游社区居民对政府的信任问题成为当前影响乡村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旅游社区居民感知视角,选取山东省六处典型乡村旅游社区,利用社会交换理论探究乡村旅游地居民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对比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旅游社区居民政府信任及居民感知的差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感知收益、生活满意度正向影响政府信任,生活满意度在旅游感知收益与政府信任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2)旅游感知成本显著负向影响政府信任,但与社区参与、社区依恋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不显著;(3)社区参与、社区依恋均正向影响旅游感知收益、生活满意度,而且社区参与通过旅游感知收益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4)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乡村旅游地居民政府信任和社区依恋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而社区参与和居民感知水平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周边社区是森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对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圭峰山及小鸟天堂景区周边社区居民的实地调查问卷,运用SPSS16.0软件分析了社区居民对森林旅游影响的感知差异及其态度类型。研究表明,居民对森林旅游影响的感知体现为六个因素,正面感知大于负面感知。居民对经济效益因子的正面感知最为深刻,对生态环境影响存在负面感知。居民对森林旅游发展的态度可分为五种类型:理性支持者、条件支持者、中立者、特殊关心者与矛盾者。并提出了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森林旅游业、开发森林文化体验项目、限制游客人数等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神农架国家公园作为案例地,从贫困人口感知视角出发,调查贫困居民对旅游扶贫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受益的感知差异,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其感知差异对扶贫满意度及参与意愿(胜任力与行为态度)以及满意度对参与意愿的正向影响关系.研究发现当地贫困居民有强烈的参与到旅游脱贫中的行为意向,但是胜任力的缺乏限制了其参与行为.最后提出深挖文化提升参与意愿,智力扶贫提高胜任力,范围细分提高扶贫满意度,多元主体保障扶贫效率等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应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正确引导公众参与,促进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与建设.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陆续公布,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受到了广泛关注.使用问卷法,可以调查研究传统村落居民对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感知评价.研究结果发现,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涉及保护措施、保护效果、居民保护态度和社区与居民参与程度;旅游发展成熟度不同的村落的居民,对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感知评价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和居住性质是影响居民对保护措施感知评价的重要因素;职业和受教育水平对居民保护态度感知评价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居民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满意度,受他们对保护措施和保护效果感知评价的影响.由此建议,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应明确保护对象的具体情况以及村落的自然环境,要依法保护,了解和尊重居民的保护态度和意见,提高居民的保护意识,并积极投入专项保护资金,对保护对象进行维护、修缮;另外在旅游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要提高社区与居民的参与程度,充分重视村委会的管理作用,使其做好保护工作;要强化对女性居民和外来迁入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其保护意识,并为他们提供更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以乌鲁木齐南山林区方家庄为例,通过问卷调查,配合深度访谈,分析森林旅游区居民对乡村旅游之于森林旅游区经济、环境及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结果表明:森林旅游区居民在乡村旅游对森林旅游区产生的经济影响、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影响三个方面的正面影响感知都强于负面影响感知;从居民对待旅游业发展和游客总体上持欢迎的态度看,方家庄村处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经营的程度显著地正向影响他们对旅游业发展是否持支持的态度.基于结论,提出吸引更多森林旅游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获取经济效益和旅游娱乐产品的生产相结合、民族文化的坚守与外来旅游文化的扬弃相结合以及着眼于旅游产业链发展的森林旅游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以促进森林旅游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陕西省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园内及周边居民的实地调查与访谈,运用统计分析、EXCEL等方法及软件分析了当地居民对地质遗迹旅游开发所产生的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并进行了差异分析。调查结果揭示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业处于发展阶段,居民对于经济影响的正面感知较强,展民普遍认为旅游发展增加了政府及家庭收入;居民对于环境影响的正面感知强于负面感知,多数居民认为发展旅游增加了地质遗迹保护的力度及机会,改善了交通,但存在居民的地质遗迹保护意识不高等问题。居民对于文化影响的负面感知强烈,多数居民认同旅游发展使居民之间开始注重物质利益关系;居民对地质旅游业的发展总体持赞成态度,而对游客的态度处于由欢欣阶段向冷漠阶段的过渡状态。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政府积极引导,鼓励居民参与经营及利益分配,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地质遗迹保护教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居民作为旅游影响的切身感受者,其感知与态度对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在大量的文献研究基础上,从旅游地居民的角度,选取官庄景区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居民的社会、文化感知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管庄景区社会、文化方面的正面影响普遍为居民所认可,负面影响认可程度较低,绝大多数居民目前没有认识和感知到旅游给当地社会、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认为当地乡村旅游正处于融洽阶段,当地的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居民的感知,让村民更好地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来,促进当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四川藏区是我国连片特困民族地区之一,以身处贫困的当地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式,对旅游发展模式不同的3个旅游社区进行实证对比研究,深入探析了旅游发展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居民的实际经济受益情况,调查了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效应的感知、态度、参与行为和政策评价,验证了不同旅游社区和旅游经济受益的居民在旅游扶贫态度和政策评价上有显著差异等理论假设,提出了提升旅游扶贫效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是我国重大战略部署,政策扶持、社会帮扶等外部拉动作用明显,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内生动力明显不足。基于社区参与的角度,以皖北地区为例,采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依照认知—情感—行为的逻辑框架,探究社区居民对参与乡村旅游的感知效应、地方依恋和参与意愿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感知效应中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文化效应对社区居民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环境效应对促进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不足。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均显著影响参与意愿,说明社区居民的情感眷顾对参与行为的作用十分显著。感知效应中除经济效应对地方依恋的影响不显著外,其余维度均正向作用地方依恋。说明社区居民对家乡的情感多受地区文化、地区环境影响,而乡村经济效应对社区居民情感的正向刺激较小。  相似文献   

13.
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自治州的可邑村作为案例地,对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运用居民感知评价指标假设,并分析利益分配机制对当地居民的感知影响,得出了居民对社会文化、社区公共环境建设和社区参与的影响感知最强烈。此外,社区居民对民族村寨旅游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感知基本上也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在民族旅游地的发展中,居民态度及主客之间的关系是旅游产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文化适应理论,通过开发Berry文化适应二维模型,对贵州黔东南黎平肇兴侗寨241位社区居民样本的实证研究显示:旅游情境中,居民在主客跨文化互动中具有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四种文化适应类型,并以整合型居多;整合与同化意味着文化适应程度高,分离和边缘意味着文化适应程度低;女性的文化适应程度比男性高;文化适应程度越高的居民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度越高,具体而言,文化适应能力较强的居民对旅游者更加热情,也更愿意为目的地进行推荐宣传. 因此,旅游规划和管理部门应重视并着力提升民族旅游地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文化适应能力,使其既能自信地展示和传承民俗文化,又能与旅游者进行热情、友好的互动,从而在文化、经济等层面推动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问卷调查了重庆南川市居民对金佛山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后发现:多数居民对金佛山旅游的积极影响感知强烈,赞同度高,而对其消极影响的感知较弱,多持反对态度,但同时也关注金佛山的生态环境安全和环境保护;女性、中等收入、文化程度高的中青年居民以及与旅游业有直接关系的人员更加支持发展旅游业,农民、离退休人员、新闻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比从事其他职业居民消极.  相似文献   

16.
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利益群体,目的地居民对民族文化的感知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在李克特量表的基础上,提出民族地区居民——民族文化感知结构和评价模型,并按照不同性别,年龄及文化背景进行分类,对当地居民的感知情况作了分析,结果表明: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居民思想观念的改变;居民对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明显高于负面影响的感知;旅游产业给当地带来的消极影响即民族文化的扭曲和传统价值观的冲击并没有引起居民的重视.最后建议把发展旅游产业同保护民族文化结合起来,从而促进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11年7-8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调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理统计,提出民族地区居民——民族文化感知结构和评价模型,并对当地居民的旅游文化影响感知与态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居民思想观念的改变;居民对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明显高于负面影响的感知;旅游业给当地带来的消极影响即民族文化的扭曲和传统价值观的冲击并没有引起居民的重视;绝大多数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持支持态度.最后建议把发展旅游业发展同保护民族文化结合起来,从而促进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发展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感知和态度。文章以晋祠旅游区和武乡红色旅游区这两个处于不同旅游生命周期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态度为研究对象,对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通过单因子方差分析描述了两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基于西部6省市16个民族聚居地共1 112个有效样本,综合采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的定量研究工具,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地居民满意度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表明:只有三分之一的家庭参与到旅游经营,且大都从事吃、住、购等传统服务业,参与程度不深。居民对"经济增长、投资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地方知名度"等正面感知强烈,对"劳动力培训、保护当地文化"的正面感知较弱,并且对"环境恶化、人口聚集、社会治理乏力"的负面感知强烈。在相关影响因素中,教育、家庭参与旅游开发、收入会引致个体明显的感知差异,而政治面貌、居住地与景区距离的影响则不明显。提高居民满意度应更侧重于旅游收益分配机制的改善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南岳区居民的实地问卷调查,分析了居民对节会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采用SPSS软件对问卷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南岳区居民对本地开展的节庆旅游总体持较为积极的态度,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居民的感知除职业(是否与旅游行业相关)一项外都无显著差异.建议通过建立健全的旅游社区参与机制,来调控南岳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