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产业融合作为促进产业升级发展的有效途径一直以来受到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交通运输业与邮政业具有覆盖范围广,渗透能力强,带动效应明显的优势特点,两业的深度合作使得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加集约高效。针对以上现实背景,文章构建了交通运输业与邮政业融合发展的Logistic模型,分析了模型的稳定点与共生状态下的推动力,并选取重庆市1997—2016年的时间序列进行实证分析,辨别了重庆市两大产业间的共生模式并创新性地计算了两业间的推动力。结论表明:重庆市交通运输业与邮政业存在强相关性,交通运输业增长步入低速增长期,邮政业仍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二者存在非对称性互利共生关系,能够紧密发展推进产业融合,但并不处于最优的共生模式下。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最后提出重庆市交通运输业与邮政业融合发展的可行建议,促使两大产业向更稳定、具效率的共生模式转化,从而助推重庆市构建现代一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市场化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随着农村经济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农村交通运输公共服务事业远远落后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农村交通运输公共服务还远不能满足农村社会公共需求。通过对我国农村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进行理论与现状分析,指出了我国农村交通运输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公共服务市场化不足,从供方因素、消费受益情况和市场化与管制几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农村交通运输市场化的路径,并从转变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引导、扶持市场发展、创新农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供给模式和完善法律法规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交通运输市场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和环境制约日益强化,面向未来实施节能环保战略,是十二五时期广东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运用SWOT(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框架对广东交通运输行业开展节能环保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广东交通运输行业实施节能环保战略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以及相关对策建议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是研究有关人类及其各种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地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场所,人能够对地理环境进行认识、利用、改变和保护,使之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且随着社会发展,人地关系也在不断变化。本文通过对比中国人地关系和交通运输发展演进历史发现,中国的交通运输是伴随人地关系变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传统农业生产时期,交通运输是基于解决城市(区域)发展水平提高后,自身生产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在机器大工业生产时期,人地关系发生了变化,矿产、土地等资源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的主要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空间分异及消费空间聚集,使得资源供需在空间上形成矛盾,现代交通运输正是在缓解和解决此矛盾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交通运输在经济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交通运输的发展内生于分工的演进,表现为单位运输成本的不断降低,而单位运输成本的降低扩大了市场容量,进一步促进了分工的演进。  相似文献   

6.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是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需要。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交通运输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定陕西省2000~2016年的新型城镇化与交通运输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并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检验和方差分解。研究认为,新型城镇化和交通运输都发展较快且呈现同步发展的趋势;新型城镇化与交通运输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交通运输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在短期内交通运输可有效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脉冲响应检验与方差分解表明,交通运输对新型城镇化具有明显的短期正向促进作用,新型城镇化对交通运输具有长期持续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阐述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论述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交通运输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并提出了基于循环经济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8.
重视基于交通运输资源的运输经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交通运输资源是从事运输活动的条件和手段,包括固定交通资源和可移动交通资源这两类硬资源,以及由运输系统中的人力、信息、组织与管理制度等构成的软资源。交通区位是交通行为与交通资源的聚集地。交通规划的目的,应该是在约束条件下通过交通建设实现交通资源在物性、空间和时间上的耦合效应,以满足规划主体在政治、经济、国防、社会及环境的需要。交通运输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其形成与使用的效率,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运输业的规模和效率,也决定着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运转状态,因此必须提高交通资源的形成和使用效率。对交通运输资源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运输经济学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交通运输的迅猛发展产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但是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文章根据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自身情况,提出了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性的交通运输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对交通运输发展的认识存在差异,有学者从空间布局和系统学角度认识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有学者从交通运输和经济协调发展角度认识交通运输的发展,还有学者从技术、制度和文化的角度认识交通运输的发展。各观点都有其合理成分,但也存在不足,没有揭示出引起交通运输发展的真正原因。本文认为人地系统间的关系及其变化,才是引起交通运输发展的真正原因,为此本文利用人地系统关系对交通运输的发展进行了全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大部制背景下城乡客运一体化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分析了国内大部制背景下构建城乡客运一体化所面临的管理机制多元分割、财政资金投入不足、道路客运城乡政策差异等问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理念提出了建构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总体思路,探索了管理体制、交通结构和运营组织方面的新模式,建立了城乡客运一体化综合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公共交通发展、城乡规划、投融资政策、法规建设以及市场培育等方面就城乡客运一体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交通运输系统演化机理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交通运输演化规律,把握其发展趋势,旨在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运输方式的特性,从运输需求维度出发,结合资源、环境等约束要素,分析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交通运输系统呈现不同的主导运输方式,主导运输方式之间的转化过程,也是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过程;同时表明,现阶段中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目标是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增量”建设带动“存量”优化是其建设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3.
交通强国建设根本上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脱离这一基本目的来建设交通强国,则会在发展导向、发展路径等方面产生根本偏差。交通强国需要二三产联动、多产业协同,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对交通运输业自身而言,交通强国建设要以高质量运输服务为核心,以提高交通运输服务的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快速、经济、安全、绿色、自主五大特征为指向。运输服务供给能力和运输服务质量是评价交通强国两个基本方面:运输服务供给能力要满足经济社会对资源时空配置的要求,即交通运输供给能力与运输需求基本平衡;运输服务质量要满足人们对美好出行的基本预期,并在国际竞争中能够领跑世界并具有可持续性。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规模多项指标位居世界前列甚至第一,这仅仅是与我国人口、经济总量和国土面积的世界地位相匹配而已。根据本文构建的交通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我国距离交通强国还有差距。  相似文献   

14.
论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交通运输的迅猛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安全隐患以及各种运输方式比例失调等.文章分析了产生这些负面效应的原因,并探讨了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5.
湖北交通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物流业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而在湖北 ,交通运输业发展物流目前仍面临着很多问题。文章从湖北交通运输业发展物流的基础设施条件出发 ,结合湖北国民经济对物流需求的特点 ,提出了湖北地区交通运输业发展物流的目标 ;并针对湖北交通运输业发展物流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 (政府 )和微观 (交通运输企业 )两个方面提出了湖北交通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经历20多年的曲折过程,从开始提出交通基本法的立法主张希望确立公民交通权,到2013年日本朝野达成对于《交通政策基本法》的重要共识,说明日本对关注“确立以国民为主体的交通政策”已经明朗化,但对以立法方式确认公民交通权仍持相对慎重态度。该法明确了一定时期内日本交通政策的基本理念,包括交通确保国民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安定、实现区域间及国际间交流、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交通安全、绿色环保、方式间分工与协作、有效灾害应急等。该法针对交通政策制定了相关措施,并规定了政府及其他相关主体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对日本未来的交通政策管理将产生重要影响。该法对中国制定统领交通运输行业的法律,完善中国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道路客运交通碳排放研究及其情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北京市道路客运交通碳排放进行测算,发现2005-2010年间北京市客运交通碳排放增长迅速,而2011年相对于2010年略有下降。出行比例的下降以及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的上升则对北京市道路客运交通碳排放的增加具有抑制作用。当日均出行量为4 050万人次时,交通出行方式结构的改善可以为2015年北京市客运交通节省302.46万吨碳排放;而当日均出行量为4 425万人次时,则可以节省330.47万吨碳排放。  相似文献   

18.
城市交通社会评价体系及社会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交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更是在交通与社会的矛盾、协调发展问题上投入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并实施了诸多举措。我国大城市目前处于交通社会问题普遍存在和突发的阶段,但是缺乏从社会评价的综合角度加以分析城市交通,更不能全面的加以规范和引导城市交通的社会发展,通过构建城市交通社会评价的内容、原则、体系,从而能够更全面的认识城市交通问题,而不仅仅从城市交通自身的角度或者经济学的角度来单一评价解决城市交通,这种综合的社会评价能够带来更有效的治理手段。  相似文献   

19.
回顾重庆交通发展的历史,探讨水运交通在重庆的重要地位,结合当前交通大建设的资金、成本、效益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强调重庆应当大力发展水运交通,并展望重庆水运交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