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现路径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荣辱观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因此,要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取得实效,就必须遵循道德形成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即必须坚持道德接受的"知"、"情"、"意"、"信"、"行"五要素的有机统一.从强化认知、提升情感、坚定信念、磨炼意志、注重养成等环节入手,使大学生真正实现明荣知耻、好荣恶耻、趋荣避耻、扬荣抑耻、践荣弃耻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周家华 《云梦学刊》2012,33(3):123-126
新时期我国高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与道德责任能力。根据我国新时期的社会实践,积极探索高校道德责任教育的有效策略与方法是我国高校道德责任教育面临重要的时代课题。根据时代需要与我国社会发展实践,高校道德责任教育要围绕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责任分析与判断能力,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与道德责任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生态道德教育:大学教育新理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道德教育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对自然、对生态、对环境追求一种和谐相处的认同或认知教育。当前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又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要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大学教育中去,鼓励大学生做生态道德的实践者、宣传者和推动者,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浓郁的实施生态道德教育工程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是网络空间道德作用弱化的缩影。扭转大学生网络行为失度,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法规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帮助他们养成守法意识,鼓励合法道德行为;其次是培养大学生树立自主自律的网络行为意识;第三是倡导大学生树立互惠互利、相互尊重的网络价值观。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应将塑造教育和转化教育结合起来,以塑造教育为主,辅之于转化教育。课堂教学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以参与式学习法为主要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5.
道德是一种人性的关怀,道德智慧是更好地实现这种人性关怀的重要品质。在过去道德智慧教育被忽视,导致在今天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好心办坏事的现象时有出现,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不仅有利于个体人格的完善,而且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培养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培养,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受匿名性存在和虚拟状态的网络影响,大学生网民经常游离于现实与虚拟之间,道德认知模糊,道德情感匮乏,道德意志薄弱。为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高等学校要多方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此,本文从提升大学生网民主体意识;提高教育工作者道德人格;强化校园网络教育阵地;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这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前大学生道德人格发展中,出现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道德情感冷漠、道德信念缺失等问题,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借助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应培养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要挖掘和塑造大学生的积极道德品质,加强大学生的积极道德体验,以使他们形成稳定的积极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8.
杨杰 《学术论坛》2007,30(6):198-201
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未来。因其所处的特殊地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就不仅仅要让学生知晓和践行道德规范,还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分析和处理复杂的、前所未见的道德困惑问题。而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除要解决他们对道德的根本性准则的理解和认同外,还须解决他们对道德事件中角色分解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刘志琴 《河北学刊》2007,27(5):166-169
当前大学生的犯罪状况与引起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法律意识、道德境界等因素有关,因此,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要注重大学生的精神健康,提升大学生心理、法律素质和道德境界,提高其道德"觉解"水平,培养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行,由法律强制约束向道德自律约束发展。  相似文献   

10.
明世法  李琳 《船山学刊》2008,(1):111-113
<道德经>中"道法自然、惟道是从、上德若谷、长生久视"的道德境界.实质上是对传统道德境界的扬弃和超越.老子的道德建构体现了道德智慧的高境界.其道德智慧弥足珍贵,它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问、跨越信仰和国度,历久而弥新,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朱熹的忠德思想具有"正己"和"尽己"两个主要的维度,要获得"正己"和"尽己"的合理性,需借助"天理"。朱熹的"天理"内容包括对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本身的道德价值追求。离开"天理",忠德的价值和意义将丧失殆尽。"中庸"是一种道德方法论。在实践中,忠德是一种政治和道德实践智慧。"中庸"方法论贯穿在朱熹的忠德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因此,从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角度来考察,"天理"和"中庸"就构成了朱熹忠德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生命道德是生命德性的"应然",生命认知、生命关系与生命意义是其内在的三个向度。生命道德观实质反映了个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是道德考察的切入点。为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命道德状况,通过对广东地区10所高校展开调查得出的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生命认同度与满意度、较强的理性精神与公民道德素养;大部分学生生活目标明确且充满生活热情,能处理好与同学、老师、家庭的关系。但也有少部分同学生命道德信念不强、生命实践能力不足、自我满意度不高,且在性别、年级、专业及是否接受过生命道德教育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对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需要提高其有效性,耦合大学生的现实诉求与生命道德教育的时代特质,寻求生命意义的真谛;将生命道德植入社会实践中,修复生命道德中"知行断裂"的现象;以对话教育培植生命主体性,强化道德自主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高等学校要加强大学生传统道德文化教育,须在符合时代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心智特点和高校实际,有针对性地提高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4.
微博、微信、抖音、钉钉等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预示着"微时代"的来临."微时代"衍生的媒介平台关系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微时代"的到来也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从民族高校网络道德建设的审视与优化入手,面对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质量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梳理了民族高校在网络道德建设工作中存在着重视度不够、迎接"微时代"发挥教育优势的主动性不够、利用"微平台"挖掘道德教育资源的创新力不够等问题,进而以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强化法治力量等对策优化民族高校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5.
福泽谕吉在日本面临西方列强的侵吞时,提出以西方文明精神来保全国家的独立政体,其实践操作是通过"实学"来开发智慧,增强国力,营建淳厚的"人心风俗".显示的价值取向是重视智慧,具体路径是先智慧后道德.梁启超稍后于福泽谕吉,早年留学日本,对日本思想颇有研究,当时面对的国情与日本相似,但选择与福泽相异.他以"新民"为救国的法宝,以道德为根本,把智力、学识作为"其余事".显示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一贯的道德主义,具体路径则是先道德后智慧.前者是"大和"的选择,后者为"中华"的选择.两种抉择,两种结果,这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6.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变化的社会,原来居于支配地位的道德观念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不同社会成员的道德取向多种多样,这不可避免地影响、感染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大学生,高校德育面临着前所未遇的挑战。所以,培育道德选择能力应成为高校德育的路径转向。高校德育要实现学会选择与教会选择的有机融合;要坚持一元价值取向与多元价值取向的对立统一;要把握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7.
道德是人类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它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道德不是一般的生存方式,它集中体现着生存方式之"善"。在道德缺失一定意义上成为"中国问题"和"全球问题"的当下,加强道德建设具有迫切的时代意义。要真正实现道德之"善"的生存方式,就必须在社会意义上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合理性变革,同时在个体意义上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自觉加强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新形势下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提高德育效益,笔者针对“80后”大学生的道德认识进行了问卷抽查。在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80后”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具有矛盾性,并分析了道德认识矛盾性的原因,重点从三个层面提出提高德育效益的途径:第一,社会层面,重构社会高层价值体系;第二,学校层面,要树立全员育人的大德育观念,内容要具有可接受性,方法上要加强情境性教育、体验性教育;第三,大学生要注重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9.
诚信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诚信的内容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不断拓展。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诚信是一种品德,是一种个人素质,也是一种信用资源。当代大学生群体诚信道德的总体状况是好的,但在一些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失信寡义的现象。大学生诚信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文化的根源,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陷与失当,大学生在主观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同时,也与学校教育的失误与偏差有关。大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重塑大学生诚信品质的过程中,高等院校作为社会“首善”的主阵地,应积极承担起重塑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主渠道教育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是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修养和实践水平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却存在着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的不对称现象。论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不遵守社会公德现象的基本现状及造成这一现象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个人方面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除了要重视教师和家庭的作用,还要优化社会环境,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