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中国,有着异常发达的智谋文化传统.起源于战争的智谋文化,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并对法律文化传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国人所崇尚的智谋文化传统,对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的建立构成了扭曲与损害,在本质上与法治的精神相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反法治因素.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确立和谐思维。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来看,所谓和谐思维就是以和谐为世界图景和价值目标、并以和谐的世界图景和价值目标规范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思维。和谐思维表达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并具有多样性、层次性、有序性、相对性等特征。和谐思维虽然离不开矛盾思维而要以矛盾思维为基础,但它作为人们认识、理解、谋划甚至描述事物及其关系的思维方式,本质上是一种系统思维。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汉语中的譬喻修辞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体现汉文化特征方面的作用尤其突出。这种古老的修辞格里积淀着我们民族的独特的文化传统、思维模式和审美倾向。本论文从喻体的选择角度入手,抓住社会文化习俗、传统思维方式和独特审美倾向三方面阐述了譬喻修辞格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和合思想及其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以天人合一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思想理念和思维方式。它广泛地体现在阴阳五行论等许多方面的思想学说中,表现为儒、墨、道、释各家的一种相近的倾向,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基本倾向和特征。和合思想从先秦到宋明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某些言论致使许多人认为鲁迅彻底反对中国传统文化.文章选取儒家传统思维方式这一视角,从其终极目标(中庸)、对象化(仁义礼智)、实现途径(人道)三个方面剖析鲁迅对儒家传统文化的解构与建构的双重策略,以及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内心参与,并联系客观的历史文化背景与主观的鲁迅思想艺术特质剖析人们对鲁迅与儒家文化的复杂关系误读的因由.  相似文献   

6.
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根本途径之一 ,是从思维方式入手来探讨其文化渊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从其总的思维倾向来看 ,具有内向性的特征。中国思想史上的儒、道、佛三家 ,其哲学思想无一不体现出典型的内向思维特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内向性特征 ,直接导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 ,而最终根源还是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内向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铸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理论鲜明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7.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它一方面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又有其民族性和继承性,从而使每一个国家都形成了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包括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巫术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许多方面,它们之间又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从而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采,也更为精、粗混杂.不过,在上述文化中,儒家文化当是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就要研究儒家文化.为此,本文拟就儒家文化的内涵及其历史地位、儒家文化在中国建设现代文明中的  相似文献   

8.
十六国北朝时期进入中原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分别建立了众多的政权,具有中国历史传统的"大一统"思想在各民族政权中延续并且实践着,"华夷共祖"的民族共同体思想也在各民族政权得到了进一步实践;各民族政权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是推动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文化力量。各民族政权的儒家文化认同还是游牧民族进入农耕民族分布区之后的一种文化选择,是游牧民族文化思维向农耕民族文化思维的转变,这种转变有利于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同样也是推动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9.
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不仅对中国本土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社会风俗等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而且流传到国外 ,对西方社会及东亚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就民族性、时代性和空间性而言 ,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或网络文化时代的来临 ,并不意味着儒家文化民族性的消解和前现代文明已毫无作用。西方新儒思潮的流行 ,以及东亚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儒家文化的应用 ,使得人们把注意力重新转向了对中国儒家思想的追溯与研究 ,以研讨儒学在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认识和思考时所采取的形式,反映了思维的轨迹。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有整体性思维方式、直觉性思维方式和内向性思维方式,而这些传统的思维方式对传统的体育文化的理论、形态、方法等的建设与塑造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开展传统思维方式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塑造的研究,能更进一步深刻地理解传统体育文化,从而对提高和发展传统体育文化起到积极地推动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某些言论致使许多人认为鲁迅彻底反对中国传统文化。选取儒家传统思维方式这一视角,从其终极目标(中庸)、对象化(仁义礼智)、实现途径(人道)三个方面剖析鲁迅对儒家传统文化的解构与建构的双重策略,以及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内心参与,试图论述鲁迅思想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2.
朱伯崑先生的易学哲学研究,开创了哲学史研究同经学史研究相结合的道路;明确提出并充分论证了儒家传统哲学的形上学和本体论,来源于其易学体系,不是基于道德生活的要求的思想;将易学思维区分为四个层次,即直观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而以辩证思维最为丰富,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有意识地培养历史主义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学风,为推进中国哲学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和重要范畴。"中和"、"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它们不仅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宇宙观、方法论和道德境界,也是儒家伦理和审美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形成中国人普遍的思维和审美方式的思想根源之一,并对后世的文艺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书法从笔法到结体,从形式到风格,从技法到精神各个方面都受到"中庸"、"中和"思想的渗透。文章从书法的中锋用笔方式,书法结体的审美规律,书法各形式要素的对立统一以及书法风格的"刚柔相济"几方面考察"中庸"、"中和"思想对书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应,又是对全球化时代精神脉象的顺应,而两者的聚焦点就在于间性思维。这种间性思想方法不是对西方间性理论的简单套用,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已有的间性思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理论升华。科学发展观是切合中国国情、迎合世界文化发展趋势而又暗合间性思维规律的根本指导方针,它必将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双向遇合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道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道有多种,但主要为天道与人道。道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对外部世界的价值观念的思维肯定形式。儒家文化对于道的探索,以人道为出发点,不断以天道来粉饰和神化人道;道家则以天道为探索起源,不断以人道来充实和完善天道。儒家之道和道家之道,对于中国民族精神的形成,虽然两者分别在道德层面和审美层面上做出各自的贡献,但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及人生之道的把握上却都产生了较为相似饷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佛教与基督教的儒学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佛教与基督宗教先后入华传教,试图出响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在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正统思想的中国封建社会,外来宗教和文化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走本土化(中国化)的道路。而在这种本土化的进程中,佛教与基督宗教却取得不同的结果,这说明在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中通过和平而又有选择、制约的交流、对话所产生的创造性的融合更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成一脉,在此语境中形成的翻译思想也就独具特色。从文化视角考察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其主要特点有三:儒学色彩浓厚;强调实践技能;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紧密相关。关注中国传统翻译思想自身的发展和特点,将有助于建立适合本土文化的翻译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人学论说因与封建政治体制相融合而走向了道德化,使之包含的批判精神难于实践,因而必须从文化源头上探析中国人伦的特点,进而从儒学思想核心命题转变和儒、墨、道各家的贯通中,揭示中华文化中包含的人学思想。这其中,周初人天关系论、儒家大同论、道家出世说、墨家兼爱互助思想在交互辉映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的追求,并为以人为本提供了民族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9.
知识分子常陷入生存和道德的双重困境里。知识分子被规定的道德,往往来自于儒家文化和西方知识传统,但是二者在中国的语境里不可能获得均衡发展,传统的道德标杆依然是第一大谱系,这其中必然会发生认识偏差和现实纠缠。在这个意义上,小说《沧浪之水》不应该被理解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溃败史,而应该肯定其表现了知识分子寻求摆脱精神困境时在方法上的突围,即作品通过解剖知识与权力的内在关系,展示利益和仁义的矛盾纠葛,表现出积极寻找新的道德谱系之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