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史称宋代的壮族首领侬智高是一位“能属文”①、“善用兵”②的人物。纵览壮族古史,象他这样文武兼备的人物是不多见的。然而,翻开中国汉文古籍,侬智高却足足被骂了九百多年。时至今日,赞颂者有之,贬骂者亦不乏其人。究竟侬智高是该赞颂、肯定的人物呢,还是该贬骂、否定的人物?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在这里谈一些粗浅意见,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2.
当我们全面研究广西地方史和壮族史,甚至宋庆历史时,常常会涉及到浓智高这个历史人物。过去史学界对侬智高的问题曾经进行过多次的讨论,但对许多问题还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本文试就侬智高的国籍问题以及他一生的政治、军事活动的性质问题,谈些个人肤浅的意见,就正于史学界的同志们。一、侬智高是中国人,而不是交趾人由于侬智高曾经被交趾统治集团强派充任广源州知州,宋史又把侬智高列入《广源州蛮传》,而广源州又是今越南高平省的一部分地方,所以侬智高的国籍问题引起了人们许多争  相似文献   

3.
宋仁宗皇佑四年的壮族反宋领袖侬智高,在归仁大战败入大理后结果如何?在我国现行的多数大学教材中几乎是众口一词,言其不知所终。如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认为:“侬智高本人逃往大理,不知所终。”而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也只谈到,“侬智高焚益州城(今云南昆明境内),由合江口入大理国”。由于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笔者前不久在一篇文章中仍认为侬智高的下落是“一宗历史疑案。”近期翻阅有关资料,认为侬智高的下落似可根据前人史料做一定论了。  相似文献   

4.
干栏房是壮族为适应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房屋;龙山是壮族供奉神灵的神圣之地.在云南省马关县,干栏房和龙山皆因壮族历史人物侬智高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其中,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圈畜”的居住形式被当地人解释为纪念侬智高上吊去世时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形象;当地壮族侬人每年六月前往龙山祭祀侬智高,六月节因之成为当地最重要的节日.分别作为居住空间和祭祀空间的干栏房与龙山,是当地壮族对侬智高事件集体记忆的载体,更是人们对侬智高的一种纪念实践.马关县壮族通过干栏房和龙山两种壮族文化要素来传承人们对侬智高的历史记忆,从而加强了壮族的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5.
侬智高的传说是侬智高起义的历史见证,在壮族人民的心目中,侬智高既是一位本领非凡的好汉,又是一位智慧超群、勇猛顽强的统帅,更是一位备受壮族人民景仰的领袖。  相似文献   

6.
壮族历史有不少问题至今没有廓清,本文仅就何时跨入文明门槛、是否经过奴隶制和侬智高起兵性质略谈浅见。笔者认为,考古材料和古籍记载表明,壮族发生阶级分化的时间比预料的要早,至迟商周之际部分地区即已跨进文明的门槛。进入阶级社会后是否经过奴隶制?通过对考古材料、语言材料、民间文学艺术、文献记载等的综合分析,壮族是经过奴隶制的,但不是希腊罗马的典型奴隶制,也不是一般的家长奴隶制,而是两者之间的过渡形态,可称之为家族奴隶制。侬智高反宋既非农民起义,也不是民族战争或地方割据,而是一场反对蚕食,反对割让,保境自守,力争内附,以便完璧归宋的爱国正义战争。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逻辑界部分同志取消集合概念的观点持否定意见;对集合概念在分类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肯定,同时从并非一切概念都是类概念、集合体与类的区别,集合概念对象的条件性等方面对集合概念的存在作了具体论证。  相似文献   

8.
论近亲属、监护人在组织乞讨罪中的犯罪主体地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近亲属、监护人能否成为组织乞讨罪犯罪主体的问题,刑事实务界基本上持肯定态度,而理论界则存在绝对否定论、相对否定论和肯定论三种观点.实际上,以上观点都或多或少存在缺陷.对于那些以乞讨为生的贫困家庭,近亲属和监护人以轻微暴力、胁迫手段组织残疾人、儿童从事乞讨活动,这最多只是一种轻微违法行为,并不构成犯罪.  相似文献   

9.
英国刑法学对于犯罪过失的处罚根据,存在着否定说与肯定说两种不同的学说.否定说从心理责任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在犯罪过失的情况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没有认识等心理事实,不具有可罚性根据;而肯定说则从社会责任论的立场出发,认为犯罪过失的根据在于不履行全体社会成员所分担之责任.英国刑法学关于犯罪过失的标准经历了从客观说到主客观统一说的发展过程.文章从责任的根据是客观的这一理论基础出发,对英国刑法学中以心理责任论为基础的否定说进行了否定,对以社会责任论为基础的肯定说进行了肯定,同时指出肯定说强调责任能力,忽视社会义务,有偏离社会责任论倾向的缺陷,并论述了英国刑法学的所谓主客观统一的犯罪过失标准的学说,实际上就是具有合理根据的客观说.  相似文献   

10.
怎样评价普列汉诺夫的美感论,直接关系到普列汉诺夫的整个美学思想的性质和价值问题.五、六十年代,我国美学界大多数同志认为普列汉诺夫的美感论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应予肯定.近年来,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普列汉诺夫的美感论是生物学观点、是二无论、唯心主义的(见计永佑同志发表在《美学论丛》1979年第1期上的《论普列汉诺夫的美学思想》,何洛、计永佑等同志编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实践与美学》一书第三章第二节.因二者观点近似,以下引文只引计文).我认为,计永佑同志对普列汉诺夫美感论的批评有些是错误的.下面谈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计永佑同志和美学界的其他同志们.  相似文献   

11.
宋朝建立,战略对手在于北方,而对"种类殊异"的南方民族地区的防范则比较忽略。再加上基于"南方非用马之地"的认识,除少数有马厢军外,北宋前期禁军未在南方驻防骑军。宋仁宗时期广南两路发生侬智高事变,岭南骚动。宋朝臣间在是否"用骑"的问题上发生争论,狄青率西北骑兵南下,"终以马胜"。此后宋朝开始在南方驻防新建的"有马雄略"军,有马厢军也有增多,骑兵在南方的运用也开始多了起来。受到感染,一些少数民族也要求学习马战。在某种程度上,侬智高事变的平定成为宋朝在南方"用骑"上的一个"转机"。  相似文献   

12.
皮洛夫是一位心理学家,他不象他同行中的许多人,他很重视哲学。他的哲学观肯定是过时了,但这并不影响这些观点的正确性。他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证明精神和物质的二元论。因此他不仅反对那种瓦特生派的行为主义,而且还反对那样的逻辑行为主义,这种逻辑行为主义为莱依尔(Ryle)教授表观在他对“机器里的灵魂”概念的著名抨击中,皮洛夫也否定他称做的自动论,这种学说把人  相似文献   

13.
侬智高是壮族古代史上一个著名人物,研究壮族历史甩不开其人。过去,研究侬智高的文章很多,然因所凭以立论的史料未能加之以必要的辩正,常公说公理,婆说婆行,争持不下。为使研究得到一个接近事实的结论,对有关侬智高的史料和认识作一粗略的考辩,是需要的。  相似文献   

14.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贯串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个辩证法的普遍规律。这一点,本应是毫无疑义的。可是,对于如何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普遍性,长期以来在哲学界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 在争论中,一些同志提出了许多论据来否认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普遍性。有的同志说,恩格斯指出的麦粒——植株——麦粒的生长过程虽是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阶段,但许多事物的发展却并不是都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的。昆虫的发展就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卵等等许多阶段,因此“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一“三个环节两度否定”的过程并不是具有客观普遍性的。还有同志说,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只有对立统一规  相似文献   

15.
壮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壮族地区远在秦汉时期就在中原封建王朝的统治之下。唐代,在壮族居住的边远地区,建立了五十多个羁縻州县。宋代,壮人侬智高在广源州(羁縻州,今属靖西县)起兵反宋失败后,宋王朝将支持它镇压侬智高的邕州三十六峒的壮族首领封为土司(亦通称为土官),有知州、权州、监州、知县、知峒、同发遣、权发遣等土职,使之“藩篱内部,障防外蛮”。这些“其酋皆世袭”的州、县、峒凡五十余所(参见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以下简称《虞衡志》)。同时,还分封随狄青镇压侬智高而来的二十七名将校为土司,也得世袭。从此,广西壮族地区(主要是桂西,包括左、右江及红水河、龙江中游地区)便出现了土司制度。元明两代,土司制度日臻完善。其间,土司的设置也有了一些变化。明代,土官最多时达一百九十多人。  相似文献   

16.
"机器是不可以被骗的"是基于法律分析方法的错误,引起了就机器是否可以被骗的肯定论和否定论的无意义的长期争论,进而强化了法律分析方法的错误,其作用也随着国外计算机诈骗罪立法和我国司法解释的发展而消失,而利用传统的标准完全可以区分盗窃和诈骗,即行为人取得财产是否由能够处分财产的人因为受骗并基于由被骗所致的认识错误而作出的处分行为所致,因而应该立即抛弃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肯定、否定的两种不同内涵的区分 ,认为 :从客体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推出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 ,混淆了两种不同含义的肯定、否定 ;根据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 ,认为 :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的观点 ,混淆了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本文还探讨了作为社会规律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如何影响主体对社会客体的肯定、否定形式的。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国三十多年经济建设的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多次证明,陈云同志的经济观点和主张是正确和可行的。如果我们的经济工作按照陈云同志的意见办,就会减少许多错误和失误,国家的经济状况肯定会比现在好得  相似文献   

19.
制度的美德及其局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罗尔斯《正义论》开篇关于制度正义的论断,麦金太尔和慈继伟两位学者都提出了质疑。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正义之为制度美德的实质含义、基本条件和实现过程。作者肯定了麦金太尔关于个人正义美德之于社会制度正义美德所具有的人格(主体)基础意义的观点,也同意慈继伟关于正义之“两面性”的理论分析,但与此同时,作者强调指出,社会制度之正义示范性和普遍约束力对于实现社会制度之正义美德亦有着特别重要、甚至是根本性的意义,而此一意义的实现又有赖于社会固有的政治文化资源和精神道德资源。作者期待以此综合并推进上述各家见解,寻求一种关于制度之正义美德的完整理解。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肯定否定两种不同内涵的区分,认为:从客体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推出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混淆了两种不同含义的肯定否定;根据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认为: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的观点,混淆了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本文还探讨了作为社会规律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如何影响主体对社会客体的肯定否定形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