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中国煤炭企业产能过剩问题仍然严重,而准确衡量和判断煤炭企业产能过剩程度是科学化解产能过剩的前提。在传统产能利用率估计框架中,引入企业生产率异质性的影响,使用1998-2013年中国煤炭企业数据,对企业层面产能利用率进行测度,并检验其演变特征:2000年前,中国煤炭企业产能利用率逐年降低,2001-2008年呈现迅速上升趋势,随后产能利用率开始下降;煤炭企业产能利用率水平呈现显著的区域以及所有权差异,具有顺经济周期特性。进一步地,通过分析中国煤炭企业产能过剩的成因,发现:过度投资、政府补贴以及信贷扭曲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主要因素。因此,化解煤炭企业过剩产能,需要健全企业退出与转型机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效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此外,要推动煤炭清洁高效的开发利用,形成安全高效清洁的煤炭供应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社会资本视角,研究政治关联影响企业产能过剩的作用机理.在经济渐进式转轨背景下,政治关联的信贷资源配置功能可以助推企业产能扩张,进而形成产能过剩.以2005-2014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对象的实证检验表明,政治关联降低企业产能利用率,提升产能过剩概率.政府治理好的地区,政治关联降低产能利用率的作用更小,引发产能过剩的可能性更低.政治关联通过长期借款降低产能利用率.相比代表型关联,政府型关联降低产能利用率的作用更大,通过银行借款降低产能利用率的作用机制也更显著.国有企业政治关联导致产能利用率降幅更大,产能过剩概率更高.政治关联和金融关联在影响产能利用率方面,存在替代效应.在过剩行业中,政治关联对产能利用状况的负面影响更强.研究结论对于治理企业产能过剩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选取制造业的十个重点行业,使用2001-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其产能利用率、技术效率和设备利用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的部分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传统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较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新兴行业的产能利用率相对较高.剖析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因素,发现市场需求与产能利用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资本密集度、就业水平、开放度、金融支持与产能利用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产能过剩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抑制相关行业产能过剩的政策措施已进入实施阶段。以中国2007—2012年的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对象,实证考察金融生态环境和债务治理因素对企业产能利用的影响。研究发现:(1)公司所在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越好,其自身的产能利用率越高、产能过剩的可能性越低;(2)公司财务杠杆与企业产能利用效率正相关,与企业产能过剩的可能性负相关,相反,银行贷款、债务期限结构则与企业产能利用效率负相关,与企业产能过剩的可能性正相关;(3)与国有产权相比,民营产权一方面加强了金融生态环境、财务杠杆对企业产能利用效率、产能过剩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降低了银行贷款、债务期限结构对企业产能利用效率、产能过剩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现行财税体制下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通常会激发我国地方政府积极干预本地经济、追求投资规模和扩张生产规模,而导致产能利用率下降.基于2001—2015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财政分权背景下我国税制结构对工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税制结构的改善对我国各地区的产能利用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税制结构对产能利用率的促进作用具有区域异质性,产能过剩越严重的地区,税制结构的作用也越显著.化解产能过剩应积极促进税制结构改革,建立一套科学的基于各地经济发展程度和资源禀赋差异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分配公式,切实解决地方财政缺口问题,防止一刀切式的改革削弱治理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6.
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panel时变非效率(time-varying inefficiency)模型测度中国工业细分36个行业1999-2014年产能利用率及动态表现。研究发现:中国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率在2008年之前呈"M形"阶段性产能过剩,在2008年之后呈逐渐波动下降趋势的长期性、全面性产能过剩;重化工业层面产能过剩行业认定与以往研究存在一致性共识与异质性新发现;部分传统轻工业与少数高新技术行业出现产能过剩新特点。  相似文献   

7.
产能利用率是反映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指标,本文介绍了生产能力、产能利用率定义和常见的调查方法,概述了用统计调查法测算产能利用率的应用情况,详细研究了美国、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的产能利用率统计调查方法,对调查方案设计、实施、指标测算和数据发布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最后针对我国工业调查制度,对我国产能利用率统计调查制度的建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产能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或产业经济规模和实力的核心指标;去产能是为解决产能过剩而导致的不利影响,既可以表现为自发的市场行为,也可是政府对经济的有效干预。去产能是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系统地梳理近十五年内去产能研究的演进路径与热点前沿,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社会各界对去产能研究的理论、现状和社会价值的认识,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思想与方法,利用Cite Space V软件对检索得到的1185条源于CNKI的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库的文献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绘制去产能研究的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近十五年去产能研究的热点涵盖了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去产能、产能合作;研究前沿则主要集中于去产能、结构性改革、产能合作、财政金融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理论,分析了不同动机的中国工业企业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化解产能过剩的内在机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的财务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测算了产能利用率,以测算出的产能利用率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面板数据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对产能过剩的化解作用,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产能利用率比投资前有所提升,过剩产能得到化解;不同动机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化解产能过剩的效果不同,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化解方式直接,化解效果更显著,战略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凭借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属于间接方式,化解产能过剩的效果较慢。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行业产能对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于国有企业,行业发展对非国有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影响更大。当行业产能利用率较高时,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较高;反之,当行业产能利用率较低时,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较低。行业产能利用率下降,相对于高融资约束,国有企业融资约束较低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1.
产能问题多年来一直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热点,而产能利用率是评价产能过剩程度最为直观的指标.本文系统地论述了产能利用率的内涵以及各主要测算方法的发展渊源、主要思想以及优缺点,并通过网络爬虫技术和可视化方法展示了国内产能利用率测算问题的研究现状,分析各类方法在时间上的发展特征、具体应用的行业层级特征以及测算结果的数值特征.研究显示:首先,可以按照经济意义、工程意义或技术意义给予产能不同的界定,当前几种主要的测算方法在产能界定、行业应用层级以及数据要求等方面各有侧重;其次,函数法与生产前沿面法具有很长的应用生命期;最后,各类方法的基本原理不同导致了所得结果的不一致,即相同的数值所代表的产能利用程度未必相同.  相似文献   

12.
重工业去产能是中国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为缺乏分行业可追溯的产能利用率历史和结构数据,现有研究对产能过剩的历史成因、结构演变和主要症结梳理多有分歧.本研究基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通过似不相关回归(SUR)估计,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提供的微观企业数据,试图提供一个能有效表征不同行业产能利用率变化历史与结构特征的统一数据基础,并选择钢铁、煤炭和水泥三个代表性部门进行了实证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重工业部门产能格局拐点大致出现在2004年,之后的供给扩张和政策干扰导致产能过剩逐步显现,并对退出成本高的钢铁等领域产生了最显著冲击;(2)不同行业供给侧改革方式应有所差异,钢铁去产能需要更多行政力量干预,煤炭去产能核心在于供给优化,水泥则可依靠市场机制自动调节;(3)国企市场化改革并非去产能的唯一良药,依据行业特质进行产业整合有助于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该研究可拓展应用于其他工业部门的产能过剩监测分析.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经济增速减缓和能源低碳高效利用的双重约束下,煤炭市场需求下降,中国煤炭产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选取固定资产投资、煤炭产业集中度、煤炭出口率、煤炭消费以及政策影响等指标,对中国煤炭产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认为,煤炭产能利用率和上述量化指标存在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进一步通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上述指标对煤炭产能利用率的影响,认为必须改革政府的监管体制,严格控制煤炭行业准入机制,并通过加强煤炭企业的自主创新,完善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择甘肃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作为研究样本,选择峰值分析法和非参数前沿面方法测度产能利用率和投入效率,结果发现四个工业部门的产能利用水平呈现规律性波动变化。2007至2008年间四部门产能利用水平均为严重产能过剩;2008至2010年均为产能利用适度或产能重复利用;2010至2012年均为产能不足。针对测度结果四个工业部门应增加投入、加强管理、增加产能,同时应预判未来资源枯竭,注意工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前面临经济转型的关键路口,供需不匹配形成严重的结构性过剩,因此,改变当前中国产业的发展方向,转向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是解决产能过剩和经济问题的关键点。疫情后,产业如何有效地转变?弄清疫情前供需不匹配所造成结构性过剩的成因至关重要。本文为分析产业的结构性过剩,将具有代表性的20个产业分为上下游,在DEA测算产能利用率的基础上结合需求端计算产能的过剩程度,根据产能利用率和产业状况分析结构性过剩的可能性成因。经过实证测算分析,结果表明:政府应加大力度投资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减少传统的基建,刺激与需求侧相符合的产业,同时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  相似文献   

16.
厘清产能过剩与宏观经济周期和制度性激励因素的关系,是治理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关键.基于29家上市钢铁企业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测算了行业产能利用率,通过构建P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探究了经济增长以及政府补贴、金融支持等制度性因素对产能过剩的冲击,利用方差分解方法测算了各影响因素对产能过剩的"贡献度",结果显示:产能利用率的变动趋势与GDP周期不完全一致,在经济下行周期产能过剩有所加剧;在经济上行周期,产能过剩受到抑制,但该抑制效果不具有可持续性.冲击效应方面,产能过剩对自身的影响在各期都是最高的,说明产能过剩具有很强的逐期积累效应.除自身冲击以外,政府补贴对产能过程的冲击最明显;金融支持在短期内缓解了产能过剩,但长期内反而加剧了产能过剩.实证结果说明,制度性因素在导致产能过剩症结中的作用很强,解决产能过剩的关键是改变政府治理模式.要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政绩考核体系,防止制度性因素激励企业过度投资,彻底改变无效产能难以退出的体制基础.同时,要明确政府补贴的范围和用途,评估补贴效应.此外,应注意金融支持政策的进入、退出时机选择,防止企业对金融支持的过度依赖.  相似文献   

17.
石油与汽车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典型的互补关系,研究油价波动与汽车行业产能过剩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汽车行业的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石油与汽车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肯定石油价格波动对汽车行业产能过剩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探究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汽车行业产能过剩造成的影响程度,文章采用短期约束的SVAR模型,考察了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之间油价波动对我国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结构性冲击的影响.结果发现,油价波动对我国汽车行业的产能过剩存在反向冲击,即油价上升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程度,而油价下跌会加剧我国汽车行业的产能过剩.因此,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对油价波动走势的预测来对我国的汽车行业进行结构性改革,并适时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针对低孔低渗储层产能预测模型受敏感因素影响大,主次因素在低产情况下区别不明显,产能预测评价相对较困难等实际问题,以准噶尔盆地夏子街地区夏77井、夏79井为例,开展低孔低渗储层产能预测的前期试验研究,对多个产能预测模型及其适用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从Darcy模型、Jones(1976)模型、Vogel/Harrison(1968)模型、裂缝模型中进行优选和调试。通过分析产能预测模型结果与测试结果在产量上的相关性,表明基于测井资料的预测结果与试油测试结果相当吻合,从而确认产能预测模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上游供应商的视角,分析下游厂商自建产能后,上游厂商的应对之策。结果表明:上游厂商可以通过采取两部选择权契约以保障自身产能投资和利润的风险转嫁问题。上游厂商的利润因下游具有自有产能而下降。但在两部选择权契约下,上游厂商能够收取保证金,虽然产能利用率风险受到转嫁,但利润变动的风险却较小。下游厂商具有产能者因自行生产而减少订购量,不具有产能者订购量将会因此增加,但两下游厂商的利润均会增加。采取两部选择权契约能使上游利润的变动风险小于其他契约,上游供应商的利润得以保障。  相似文献   

20.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2015年公布的各地区分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应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了产业政策对产能过剩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政策对产能过剩企业投资效率的改善具有监管效应。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在非国有、无政商关联、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中,产业政策监管效应更加显著。在稳健性部分,发现产业政策主要通过政府补助、并购重组两种途径影响投资效率;替换了被解释变量,研究结论依然稳健。该研究不仅对理解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产能过剩难题和探讨制约企业投资效率的机制具有现实意义,而且为推动政府去产能、供给侧改革和经济转型提供了政策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