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农村小额信贷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持,但农村小额信贷管理的不规范,经营的不规范,严重影响农村小额信贷的效率.特别是对照尤努斯模式,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无论从政府监管的效率,还是从小额信贷机构支农效率,农户资金的使用效率来看,都与尤努斯模式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小额信贷效率略显低下.因此,应该采用符合农村小额信贷监管模式,营造标准规范的企业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农户信用评级制度,以提高农村小额信贷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的分析,认为小额信贷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效应。尽管如此,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状况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外部环境的限制以及小额信贷自身存在的许多阻碍因素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为保证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应完善小额信贷经营管理机制、正确处理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和投入等。  相似文献   

3.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起源于孟加拉国的小额信贷及其在中国发展的研究,结合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以小额信贷机构为主体,农村信用体系的建立为依托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新模式。并对小额信贷中的资金来源、风险规避、利率选择、信用体系建立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应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研究了现有信贷模式下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进一步分析了小额信贷"格莱珉模式"的特点,给出了构建中国农村小额信贷模式的思路:一是建立农户信息系统、进行农户信贷信用评级,二是农户自愿组建小组、实行农户分组信贷,三是调整贷款结构、增加农户贷款收益。  相似文献   

5.
需求导向的多元竞争性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金融供需矛盾在于结构性失衡,一方面农村经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农村信贷市场的低盈利性和服务群体的弱质性、国家金融抑制政策和工业城市优先发展战略、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体制强制变迁、信息不对称、滞后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制约着农村金融有效供给。在校正农村金融指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需求导向的区域多元竞争性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路径:提升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竞争力,适度发展农村非银行金融机构,关键发展农村民有微型合作金融机构,探讨多元化供需对接的小额农村信贷模式,并构建农村信贷市场的风险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6.
山西农村小额信贷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额信贷是一种有效的扶贫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主要有四种发展模式,我国引进小额信贷模式之后大致有三种组织方式。山西省小额信贷的发展主要由各级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试点公司和邮政储蓄等机构进行,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风险与问题,防范风险及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山西省小额信贷发展中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农村小额信贷是中国农村信贷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是消除贫困最有力、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对中国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意义。在首先明确小额信贷的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种类及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中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扶贫效率上的优越性,并提出了发展小额信贷扶贫机构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针对农村小额信贷供需问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云南省曲靖市农村小额信贷供需问题进行了调查,数据表明:曲靖市农村小额信贷供需存在巨大缺口,无法满足农户生产和消费需求;农村小额信贷的巨大缺口主要是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相关金融产品设计存在缺陷、金融机构服务力度不到位、基层政府作用没有有效发挥等导致的,需要国家进一步出台强有力的支持政策,充分发挥基层组织连结金融机构和农户的关键作用,全面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来解决。  相似文献   

9.
“只贷不存”小额信贷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露 《南都学坛》2009,29(3):126-127
现阶段我国选择"只贷不存"小额信贷模式是基于金融环境和经济条件考虑,它可以有效降低和减少金融风险,为民间资本正规化开辟渠道。但是这种过渡性的模式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资金来源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民间借贷转变为商业银行的进程,也阻碍了小额信贷组织实现规模经济。同时,缺乏相关法律条例监管使得小额信贷组织无法确认其身份,影响了机构的筹款和长远发展。因此,如果要保证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发展,就需要解决其资金来源问题,要逐步放开存款限制,开辟融资渠道,解决商业性小额信贷大规模推广的问题,建立健全小额信贷的法律法规,最终发展为正规的商业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分析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和问题入手,认为我国农村减贫速度依然缓慢的原因之一在于忽视了贫困人群的发展需求。其次,通过对资产建设理论的研究,将这一社会政策新理念与中国农村社会救助联系起来,提出了两种典型的以资产为基础的社会救助方式:小额信贷和个人发展账户。最后得出结论:将资产建设理论应用于农村社会救助能够产生重要的意义并推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鉴于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 ,通过金融创新使弱势群体尽可能享有平等的信贷服务机会已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然而 ,我国基层金融机构不仅存在严重的“失血”机制 ,更是缺乏与弱势群体金融需求相适应的信贷服务技术 ,成为制约其生存与发展难以逾越的障碍。台州市商业银行案例表明 :在适当的制度安排下 ,小额贷款不仅能按照商业化可持续原则实现金融机构、弱势群体、政府等主体共赢 ,而且能使弱势群体具有更好的信用 ,承受较高的资金成本 ;弱势群体贫困问题的解除绝不能仅仅通过给予多少资金等“输血”式扶贫援助 ,更重要的是通过金融创新使其尽可能享有平等的信贷服务机会 ,进而促使帮扶产生“造血”功能 ;借鉴国外成功的小额贷款技术 ,通过本土化创新将原先经验化的操作模式固化成能够复制的标准化贷款技术并进行推广 ,是弱势群体获得金融可持续支持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2.
以2009—2019年中国37家上市银行为样本,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其主要结论是:数字金融发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呈现非线性的“倒U形”关系,并且当前数字金融发展的测度指标值位于拐点右侧,继续发展数字金融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负债成本和负债结构在数字金融发展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倒U形”关系中发挥着中介作用;数字金融发展未对“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的信用风险产生显著影响,而与非五大行的信用风险间有显著的“倒U形”关系。  相似文献   

13.
信用制度的民事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用主体基于信用享有权利,但守信也是其基本义务,因而信用是权利与义务的结合。由于信用为广义上的商誉所包含,其权利内容难以把握,故信用权不是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基于信用所产生的权利可纳入商誉权的保护范围。我国民法典应规定商誉权,对信用权宜采用间接保护方式。对欺诈、恶意的不履行合同行为,应适用惩罚性赔偿责任,以惩戒失信行为。信用被侵害常使受害人遭受间接损失,应由侵权人予以赔偿,以充分保护信用主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社区银行模式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银行作为一种经营模式是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从内涵上讲社区银行并不仅仅是大型商业银行的微缩版,而是与传统的商业银行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文从社区银行的组织管理、审贷标准、业务经营等方面对社区银行的本质做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社区银行模式对传统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影响及对城区农信社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论商法诚信原则的地位、意义和内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诚信原则是商法基本原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与商法公平、安全、迅捷、效率等原则相依并存,共同发挥作用。同时它对商法的确立、践行、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坚持诚信原则,打造信用经济是法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与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6.
绿色信贷体系的建构与发展有三种可能的实现路径,分别是自愿实现机制(以“赤道原则”为典型代表)、民事侵权责任机制(以美国的《超级基金法》为典型代表)以及行政权力推动机制(以我国现阶段的绿色信贷政策体系为典型代表)。将以“软法”为核心特征的自愿实施机制引入中国的金融体系,尚不具备成熟的内外部条件;通过强制性的立法来确立商业银行的环境侵权责任制度,则会面临无法与既有的侵权责任法律制度和商业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相契合的难题,同时还会带来诸多消极结果;行政权力推动模式在我国的普遍运用源于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法治约束的不足,但其长效性和稳定性无法保证。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在当下的特殊境遇,破除绿色信贷发展法律掣肘的关键在于有效促进商业银行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而非增加商业银行承担环境义务与责任的法律条款。  相似文献   

17.
商事信用的类型问题是研究商事信用理论的重要环节 ,而其中人格信用与财产信用的互动与同质构成商事信用最基本的理论框架。在商事信用的范畴研究中 ,来自于人格本性的价值尊严是支持商事信用实现的深层哲学依据。但是商事信用的现实性完全颠倒了“人”与“物”的主从关系 ,从而使商事信用在理论研究与法律实践中造成了重大误解和混乱 ,此亦为本文试图解决之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赊欠现象在我国农村地区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现有对赊欠成因的研究过多关注经济因素,而忽视了非经济因素。通过案例研究,阐释赊欠现象背后的非经济逻辑。研究发现:农村社会的"赊欠亚文化"、赊欠群体的"去污名化"效应、赊欠的象征资本意义、顾客的"赊欠惯习"等非经济因素对赊欠的产生发挥了重要作用。赊欠行为嵌入于农村社会中。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现代银行最基本的职能是充当信用中介”这一命题出发 ,通过对银行业务分类的考察 ,提出中间业务最基本的性质是“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的时候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出现” ,并以此解释中间业务所必然具有的一系列外在特征 ,还揭示这一基本性质对于银行经营管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企业改制、购并、资产重组和股份制合作等经济业务的不断深入 ,企业商誉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实务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 ,其中外购商誉价值在企业合并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论文旨在论述关于外购商誉的含义、确认、计量和摊销等会计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