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主要是指主体间通过语言的沟通和交流,求的相互理解、共同合作的行为。生活世界作为主体间进行交往活动的背景,它的结构在现代社会遭到严重破坏,即产生所谓殖民化问题。哈贝马斯试图通过实现交往合理性为生活世界殖民化问题的解决提供出路,交往合理性就是要寻求交往行为的合理根据,这个根据主要是交往主体间普遍认同和遵循的规范,实现交往合理性还需要交往主体选择合适的语言、开展有效的对话活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把语言作为达到理解和共识的中介,提过重新界定理性,将交往理性从理论层面扩展到实践层面,为解决交往异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新闻言语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语言的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效行为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构成了完整的新闻言语行为,三者分别蕴含了新闻语言与新闻报道客体、新闻语言与新闻报道主体、新闻语言与受众之间三种不同的关系,实施了新闻语言的呈现功能、表达功能和劝诱功能。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主体间性哲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也蕴涵了丰富的“主体间性”思想,和谐和多样性的统一,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问题主要解决主体间何以理解和何以合理交往等问题。主客体关系和主体间关系都是一种必然的存在,事物之间到底是主客体关系还是主体间关系取决于人的自由性、选择性和自觉性。  相似文献   

4.
各国虽相继确立了非法口供排除规则,却存在诸多不同。文章采用比较法中差异选择与具体诠释相结合的方法,对比了各国立法与实践中的非法口供排除规则。通过对非法口供排除规则的解构,从内涵、外延、非法取供的主体认定、非法取供的行为认定及其证明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评述。发现我国非法口供的内涵界定尚未包含任意性标准。非法取供主体的认定未将“因果关系”作为考量因素,非法取供行为的认定也对犯罪嫌疑人受到的精神折磨重视不足。口供合法性的证明尚未将被告方提供证据或说明的证明标准明确为足以引起法官怀疑。   相似文献   

5.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它的分类是众多学者争议的焦点。取效行为作为言语行为分类的一种,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同时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分类,就言语行为理论中取消行为的分类进行探讨,取效行为应该同时包括预期取效和实际取效。  相似文献   

6.
言后行为是言语行为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其合理界定和分类不仅可以解决其概念争议,还有利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完善。鉴于此,在简要评述言后行为的分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言后行为的分类必须以言后行为概念的合理界定为前提。接着在剖析"言语即行为"的观点内涵的基础上,将言后行为定义为说话人通过含有言外之意的言内行为对交际语境的影响和改变。最后在重新梳理言内行为三分法的基础上,把言后行为相应分类为发音言后行为、发语言后行为和发言言后行为,并进行必要的例证分析。  相似文献   

7.
一个新的委托代理问题——共谋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层级代理关系的分析,将代理人之间的共谋行为看作除败德行为和逆向选择外的又一新的代理问题;并从共谋行为的基本内涵、存在条件、表现方式等方面来界定之;比较了其与败德行为、暗中搏弈、腐败等的异同;最后,从不同角度对共谋行为进行分类,以助于从各层面对之把握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说文解字、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之间的关系、唯物辩证法以及管理学的角度,分析设计艺术的主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三方面的关系--总体关系、内涵关系、外廷关系,以及掩藏其后的八个小方面的关系.从中可以深入了解设计艺术实践中的细微变化的原因,并在社会创作实践中更好地完成实施设计艺术.  相似文献   

9.
聚焦于海宜村少数民族婚礼仪式的发生过程,从婚姻支付主客体间之行为去探究乡村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构 建与互动。海宜村少数民族个案研究说明,作为婚姻支付的主体与客体在参与到婚姻支付行为这一完整性过程时,他们把这 一行为的发生看作是一种平衡人际关系的策略,积极维护行为之间的合理性,对人际关系互动的考虑在理性层面上更偏重于 感性的交织与融合,从而在这种具有情分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可观的社会资源,并且一直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10.
论民事诉讼中强制拍卖的性质和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随着民诉法的公法化,法院的民事强制执行愈来愈呈现出公法性特征。作为执行程序中重要变价方式的强制拍卖,其性质究竟系私法上的法律行为还是公法上的处分行为,直接影响到对强制拍卖效力的界定。强制拍卖的性质和效力与拍卖法律关系主体的利益密切相关,通过对强制拍卖中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冲突,以及拍卖程序所涵摄的不同类型的参与主体私人利益之间冲突的分析,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构筑强制拍卖的理论基础,并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1.
广告语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借用言语行为理论从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三种不同的阶段性行为可有效地解释了广告语的劝说功能。借用关联理论从认识环境关联的暗示性的角度可有效地解释了引用名言名句或流行语的广告语。  相似文献   

12.
目前文献研究大多将以言取效行为等同于听者一方所产生的实际交际效果;而将以言表意行为、以言行事行为归于言者一方。这一做法无疑是.将同为言者一方的言语行为三分说进行生硬分割,有违理论解释的统一性原则。指出以言取效行为与交际效果是两个层面的现象,其真正统一得取决于言者与听者在交际过程中话语的关联与合作程度。  相似文献   

13.
意在言外     
言语行为包括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本文以言外行为为重点,分析了会话的一些特点及原则.了解这些特点及原则,有助于我们有效地构建语篇和准确地理解语篇.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后行为以及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为切入点,对电影《怪兽大学》当中的典型台词作分析,探讨这部经典动画电影中的言语行为现象,借此引起人们对交际中出现的言语行为现象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取效行为是言语行为分类中的一个类别,是需要说者和听者互动的一种言语行为。在高语境文化中,话语中大部分的信息隐含在沟通接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在高语境文化中实现取效行为,注重言语行为的方式和修辞,运用言语行为中的语义照应,缩短言语行为中的文化背景距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动态语篇观认为,语篇是一种有结构、有意图的符号编码和解码的创造活动,语篇的互动性归根结底体现于说者意图和目的的传达与听者对该意图和目的的领悟和反应过程之中.如果把会话语篇看作是一个完整言语行为,那么听者的领悟及反应是取效行为层面上的具体体现.为此,文章根据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对会话语篇的意向性、互动机制及其取效行为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私法自治是民法的基本精神,而其实现工具则是法律行为。大陆法系传统民法理论认为,法律行为是一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旨在发生莱种私法效果的法律事实,其本身不包含是否合法的判断。《民法通则》对其内涵进行了改造:将法律行为定性为合法行为,并在“法律行为”之前冠以“民事”二字。《民法通则》对法律行为内涵如此改造的原因有二:一是对法律行为内涵的误读,二是对该法颁布前法律行为这一概念频遭滥用现象的妥协。这种改造一方面导致法律交往的困难,另一方面造成了法律行为属性的混乱。但无须回归传统,只需参照《合同法》的规定对民事行为的外延进行统合就可以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18.
X BE X结构是一种特殊的判断句。表面上看起来主语和表语重复,传递的是"零信息",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语用含义,传递着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是说话人有意选择的一种言语行为。基于言语行为理论,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是由言内、言外和言后三个层次共同作用完成的。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出发,认为X BE X结构的意义解读可以从言内行为上完成对词义的解读,从言外行为来表达交际意图,从言后行为来实现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9.
票据行为有无效力 ,与作为其发生前提的实质性的原因关系相分离 ,不受原因关系的存废或者其效力有无的影响 ,这一现代票据法的基本原则早已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承认和遵守。然而该原则至今仍未在我国的法律理论和票据业务实践中形成共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与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与广泛 ,轻易否定或者模糊界定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原则都会对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我国应在法律上明确确立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原则 ,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0.
批评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特殊的言语行动方式,批评的功能可以划分为外显/同效功能和内隐/非同效功能两大范畴。对于前者,示意言行和成事言行、情感和(陪伴示意言行的)非言语信息是趋同的关系;对于后者,示意言行和成事言行、情感和非言语信息是趋异的关系。批评的内隐/非同效功能包括了明批评实赞扬和明赞扬实批评两个次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