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二语素为类属关系的双音词是偏正式双音词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这类双音词和一般偏正式双音词不同,表意上存在羡余成分,语义上多为前正后偏式,形式上绝大多数是“属+类”式,词性上都是“名+名→名”式。《齐民要术》中这类以动植物为主的双音词,上古一般都以单音专名相称,后来逐渐构成类属关系的双音词。其主要原因是专名单称不能清晰、明确、准确地传递信息,同时有的专名词义后来逐渐扩大,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意义,另外魏晋南北朝汉语词汇双音词化也起到了催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四字格形式的成语一直以来都是成语中的主体部分,古往今来四字成语也多被人们广泛运用。而同义并列成语一方面作为成语中的特殊群体,另一方面又作为汉语同义并列词语的扩展,非常值得关注。在前人研究成果——并列式双音词排列具有"平起仄收"的规则下,文章以《汉语成语小词典》为主,对其中的同义并列成语进行统计分类,尝试浅究小词典中的同义并列成语的排列规则及原因,从而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以及台湾海峡的地理区隔,海峡两岸现代汉语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差异,其中词汇的"同义异序"与"同义异构"现象尤其值得注意。"同义异序词"分属于海峡两岸两个不同的语言社会,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并不会影响两个不同语言社会的人们对它们的理解。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同义异序词"都是由两个语义相同或相类的语素构成,两个语素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与并列的关系,因此构词的两个语素顺序如何并不影响语义表达。"同义异构词"的情况亦如此,两个词只在构词语素上有差异,并不影响理解。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是汉语发展演进的重要时期.从<墨子>大量使用同义复词的情况看,当时汉语中已有为数众多的同义复词,同义语素并列组词已成为词汇双音节化的重要构词方式;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同义复词在先秦已经存在,这些古今传承的同义复词在汉语史上有联接古今之作用;<墨子>中的同义复词反映了其形成阶段结构的不稳定性和语素间组合的不定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汉语高频连动式双音词的研究发现,连动式双音词内两个动词性语素具有不同的论元结构特征。根据论元的数量,连动关系可分为以下类型:包含一个论元的、包含两个论元的、包含三个论元的。其中,包含两个论元的连动关系可细分为3个小类,包含三个论元的连动关系细分为7个小类,而且词语的数量分布与子类型数量分布之间不具有对称性。  相似文献   

6.
同义连用是上古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指的是两个或多个相同或者相近意义的词形成的并列式结构,在句中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本文以两周金文为语料,对金文同义连用现象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金文同义连用词语用字、词义、语法的特点以及产生同义连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标注有比喻义的并列式双音节复合词共234个,分同义并列、反义并列和类义并列三种结构形式。这三种并列式双音节复合词是在汉语韵律制约机制、汉语词汇双音化以及汉民族追求对称平衡的文化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与人类的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接近联想机制密切相关,其比喻义的产生离不开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8.
语素结合成词的原因以及与之相关的词义生成是复音词研究的重要内容。核心义处于词义结构的深层,是贯穿和统摄词义的一种抽象意义。对于并列式复音词两个语素的相互选择和结合,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从语素核心义的相互关系中寻求内在依据和深层基础:对语素义相同或相近的并列式复音词来说,语素结合的深层原因可以归结于核心义的共性;对语素义相关的并列式复音词来说,处于语义深层的核心义可以决定表层语素意义之间的关联;对语素义相反的并列式复音词来说,核心义分析有助于理解语素的反义关系以及词义的发展演变。因此,核心义是考察并列式复音词语素结合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9.
《汉书》应劭注偏正式双音词数量最多,偏语素与正语素有10种语义关系。有名+名→名等16种构词方式。名词具有绝对优势。偏正式双音词的词性基本上是由充当正语素单音词的词性决定的。注释学的繁荣,特别是它对义项加以选择、限制的要求,促进了汉语偏正式双音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丰"在上古汉语中是个典型的性质形容词;南北朝时期,"丰"进入了半自由语素演变阶段;到唐代,"丰"总体上基本实现了语素化。情状范畴方面,由"丰"所构同素双音词逐渐向状态形容词转变。  相似文献   

11.
联合式复音词是《潜夫论》中最主要的构词方式 ,从语义构成看 ,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两个语素之间意义相同、相类、相反的平等联合词 ;二是两个语素之间意义相对不平等或绝对不平等的不平等联合词。其中相同、相类、相反意义的平等联合词相对较多 ,不平等联合词较先秦也有显著增加。但无论平等联合词还是不平等联合词 ,构成它们的两个语素间的关系都是辩证统一的 ,即它们之间既有彼此融合的一面 ,又有相互制约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形合、意合的英汉对比与翻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从三个方面入手,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形合与意合现象进行了对比。即简要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形合,意合的起因;形合,意合采用的不同衔接手段;以及这一研究给翻译带来的启示。认为,虽然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形合与意合的区别,但这一区别并不是绝对的。译者在处理衔接手段时既要谨慎又要灵活。文章还提供范例分析说明了其中一些具体的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3.
人们普遍认为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故英译汉宜多用意合法.其实1.在具体语篇里,形合或意合,是表意的需要,与语境、语篇的文体、作者的语用意图有关;英语语篇有很多意合句,汉语中也有大量的形合句;2.英译汉作为一种语际交际和信息传递,从原文的理解到译文的建构都离不开逻辑推理.翻译是逻辑活动,形合抑或意合都必须使原文的逻辑关系在译文中得到等值再现.  相似文献   

14.
论英汉语篇中的省略及其在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以英汉语篇中的省略现象为例,通过对比分析,可看出这两种语言在文化上所体现出的形合与意合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可以获知英汉互译中省略的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汉英之间最基本的差别在于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而英语属于形合语言。笔者运用认知科学中的神经网络学说、激活扩散模型和图式理论等进行分析,指出汉语重意合的根本原因在于汉人的大脑概念网络习惯于"节点触发"的方式,而英语的形合主要是由于英国人倾向于用"路径连接"的方式进行激活扩散。  相似文献   

16.
从文本的风格系统构成来探索形合与意合问题可以发现,英语形合性与汉语意舍性实则是作品语言风格和民族风格的体现,而其相对性则是对言语风格和语体、时代风格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研究中,需要充分关注常被忽略的英语意合和汉语形合现象。在翻译实践中,有必要保留原文中的形合或意合特征,有时需要特意以汉语形合的方式翻译英语的意合表达,或反之,以尽可能完整地保存原作的总体风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2007年修订版)作为选取语料的范围,建立一个现代汉语语素库。在现代汉语语素库的基础上,统计出最高频的300个语素作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其构词能力、语法属性、语义分布的情况。最后作者对高频语素形成原因进行分析,认为现代汉语语素的生命力长久、义项的数量、义域以及语法属性的宽泛程度都是形成高频语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三字连言”是古汉语比较独特的一种语言现象。文章以大量文献资料为依据,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了“三字连言”产生原因,流行时代,结构类型;分析了“三字连言”与汉语音节停顿的关系;认为中古以来汉语丰富发达的四字句构成手段导致了“三字连言”最终消失。  相似文献   

19.
剩余语素是人们运用剩余对比法对语素进行提取时提出来的概念,是共时语言中构词能力极弱的不自由语素,是语言在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成分。汉语植物双音复合名词中的剩余语素是指称义明确的语素。语义演变与文字形体分化产生的植物名称专字是剩余语素形成的主要原因。剩余语素参与构词的主要方式有前加修饰性语素与后加属语素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