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园冶》总结中国古代造园的基本原则是顺应并利用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贵因的园林美学思想来自先秦时期中国哲人对生产和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省。《园冶》的用因造园理论,主要表现为因水构园、因地成形、因地造屋、因地取材、因时制宜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李渔都是明清时期的一位造园大家。他的造园思想集中体现在《闲情偶寄》之中。李渔的造园思想不仅丰富深邃,而且还极具个性特色。他用艺术的眼光看待造园活动,认为造园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艺术活动。因此,李渔的艺术素养、艺术个性乃至艺术审美理想对于他的造园思想直接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其主要表现是:在园林居室的布置上,李渔习惯用字画等艺术品装饰美化居室环境;在园林的建造技巧上,李渔认为作文和绘画与造园具有内在的相通性;在园林的艺术审美追求上,李渔不仅重视园林的写意功能,而且还非常注重营造园林的艺术韵味;在造园个性上,李渔主张独创、反对窠臼的艺术个性更是直接影响了他避免趋同、力求独创的造园品格。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以往的汉代园林史研究中,人们往往重视西汉皇家园林而忽略对东汉园林的研究,或将两汉、秦汉园林混为一谈。笔者从园林史研究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两汉时期的社会背景、审美思想,并将园林创作思想、技法、造园成就等要素进行对比,详细阐述了东汉较之西汉在造园思想和审美的不同之处以及造园技术的进步之处、东汉造园的发展与魏晋士人园林的兴起有着不可忽略的关联,探讨了东汉园林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优秀文学作品,叙写了相当多的梦象,颇值得探究。这些梦象凸现了先秦时期人们对"天"、"地、"、"人"之间神秘关系的重视,其与客观现实时而紧密结合,体现出对天命神圣的崇敬;时而严重背离,体现出对"德"性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水经注》是中国古代经典地理学著作,郦道元以出色学者的眼界记述了北魏及以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地理人文风貌,保存了大量先秦至北魏的园林及湿地史料,其中占多数的先秦至汉代材料,对史料稀缺零散的先秦园林研究尤为可贵。该书在研究早期园林,尤其是先秦园林与湿地关系、园林环境面貌及园林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尚需得到进一步重视,发挥其在园林研究中更加广泛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两汉园林的基本概况、特点、造园技术、社会功能、造园思想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总结198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关于两汉时期园林史的研究成果,对主要论文和专著予以摘要性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对园林意境的追求。电视剧《红楼梦》将曹雪芹描述的纸上园林演绎得淋漓尽致,该剧借助园林实体空间和建筑、山石水体、植物鸟禽、气象等造园要素,辅以诗词歌赋、书画等文学艺术,结合诸多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情节,形成了丰富的园林意境,也正是园林景观与文学的完美结合,使《红楼梦》成为影视剧中的经典之作,经久而不衰。  相似文献   

8.
江南地区明净秀丽的水之气息和声色形态赋予其地区园林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境,使其在文学发生、创作以及文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园林景色不仅激发文人的创作灵感,更成为了文人寄情言志的载体。作为文化典型的文人士大夫们亦喜爱造园、说园。以园林为场域发生的文学作品数量丰富,文人聚集与此而创作的文学作品数量亦相当可观。反之,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也在一定意义上赋予了园林自身所不具备的文学意境。本文对文人在园林中文学创作、园林对士人心态的陶冶等问题进行探究,力图在重现这一时期私家园林和文学互动图景的同时,展示文人笔下的江南私家园林真实风貌。  相似文献   

9.
江南私家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中为数最多、艺术成就最高的园林类型,以典雅淡朴为主要特征;岭南私家园林以庭院与庭园组合见长,表现出浓郁的生活趣味。比较明清时期岭南私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可以从园林选址、空间布局、造园要素、艺术特征、文化特征等方面发现岭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山水诗历来被认为是由魏晋时期玄言诗发展变化而来的,一般把曹操的《观沧海》看作是最早的山水诗。笔者对《诗经·小雅·鹤鸣》的内容及其历代评论进行分析,辅以先秦历史背景的考察,认为此诗是一首完整的山水园林诗歌,堪称我国古代文学中最早的山水诗。  相似文献   

11.
邺文化始于春秋齐桓公时期,其历史传承大致分为春秋战国时期、曹魏时期、十六国时期和隋唐以后等阶段。作为邺文化的鼎盛时期,曹魏时期邺城的城市园林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造型之精美、环境之优雅,在我国园林建设史上有开创性意义。邺城建设中首次出现了中轴线对称布局和路网丁字交会的格局。当时的园林建筑高大雄伟、主题明确、特质清晰,特别是首创园林和军事防御工事一体的建筑模式、大规模大面积人造山水景观、独特的装饰风格和引入佛教思想,对后世园林文化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江南古典园林中,大到浩淼无边的江河湖海,小到涓滴细流,都是造园匠师们不肯放过的水景塑造对象。没有水的园林几乎不存在,有了园林的构筑,自然界各种形态的水,也被纳入到园林的景色之中加以利用,这称之为理水。理水是中国园林的命脉,因为水是园林景象构成的重要因素。水在江南古典园林中的运用,尤其体现了园林是人化的自然这一意境美,以景寓情、以景怡情、以景抒情、情景交融,使江南古典园林中的理水有景有情。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园林受到禅宗及道家思想的影响,在哲学基础上与极简主义园林相契合。通过对宋代文人园林、现存皇家园林及江南私家园林庭院植物景观的分析,并与现代极简主义园林植物的应用形式进行对比,提出了古典园林庭院的植物景观设计中所蕴含的极简主义思想,为极简主义园林设计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醇王府花园是现存北京私家园林的优秀代表。研究醇王府花园的植物景观,对其园林景观保护和恢复工作及对现代园林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实地调查和文献分析为主要研究手段,总结了醇王府花园的现状,分析了醇王府花园历史植物景观特点,并对其保护和恢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佛教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寺庙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3大类型之一,佛教寺庙园林又是寺庙园林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寺庙的常规布局是“四合院”的形式或在此基础上的变体,大多存在一条主轴线。植物与建筑相结合,更好地烘托了宗教氛围,形成独具特色的寺庙园林植物景观。本文介绍了佛教寺庙园林的景观特色和常用的植物种类(以北京、浙江宁波为例),为寺庙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对清代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安澜园历史原貌考证的基础上,追溯了该园的历史沿革及其更迭的社会背景,探析了全盛时期园中的景观布局与构成园中景观的诸要素。并从西方符号学理论模式的视角入手,通过符号语义中象征和类比手法对园中假山、水体空间、花木造景及建筑布局所表达的象征意义分别进行论述。基于景观特征与空间形态考证,进行深入解析和探究,力求使该园重新获得人们对它应有价值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园林学界对古代是否存在公共性园林一直存有争议,结合古代公共性园林的内涵、称谓、功能、来源等相关史料信息,从历史文献研究角度展开分析。论证得出,古代公共性园林是古典园林中的特殊类型,融合了优美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历史文化。追溯古代公共性园林的历史渊源,能够补充、丰富本土古典园林体系,扩展园林史研究范围。从古代公共性园林历史文化内涵切入,还有助于深入理解公共性园林,对传承传统文化、重拾文化自信、重振民族精神有着积极意义。最后,古代公共性园林追求高文化与低消耗相结合的简朴生活,满足了基本精神需求还不破坏生态环境,对现阶段环境保护和公共园林建设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吴地市民商人的附庸风雅和崇尚风雅、移民文化的影响和吴地文人的审美心态及其文化自豪感产生的刺激是元明时期吴地园林活动得以兴盛的三个因素。三者共同促成了吴地园林修建和园林景观、园林活动中文化含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边角空间普遍存在于江南私家园林中。边角空间的理景是重要的空间处理方法。分析了边角空间的类型、景观特色及其存在的位置,提出边角空间将建筑与庭院融为一体,是丰富古典园林空间的重要元素。藉此更好地理解古典园林的空间设计方法,丰富园林设计者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