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微博问政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公民政治参与行为在网络领域中的扩展。微博问政的便捷性、互动性、广泛性,促进了公民政治参与权的发展。微博问政中的公民政治参与的不均衡性、虚假信息蔓延、”碎片化”参与等现状,给微博问政带来了的挑战。本文探讨了保障中国微博问政有序发展的建议:提高微博用户的道德自律意识、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2.
微博问政作为公民政治参与的创新路径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其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困难。文章提出了应对当前微博问政困境的对策:让微博问政成为公民传统表达渠道的有效补充,加强各级政府的官方微博建设,微博问政环境下注意将负面信息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3.
微博问政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政治参与形式.微博问政自诞生后迅速风靡并在实践中得到很大的发展.近两年来,微博问政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对微博问政研究成果的梳理表明,目前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微博问政的概念、特征、表现形式、产生因素、作用意义及对策等方面,为今后微博问政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今后仍需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微博问政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成为网络时代的一种高效的媒介,成为沟通公民与政府的载体之一.公民参与微薄问政具有主体的多样性、表达的便捷性和互动的开放性等特点.微博问政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约束力低、受众面小、信息碎片化、舆情监控难度大等困境,阻碍了公民有效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为了完善公民参与微博问政,建立多中心治理模式,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有效应对.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新兴网络媒介,微博为网络问政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途径,形成了“微博问政”的互动过程。尤其是当今中国政治的发展,丰富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形式,由此带来的是对传统信息传播的颠覆。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终归是为了将政府微博打造成为让民众了解信息、了解政府的窗口。因此,需要以一种战略性的眼光来看待,通过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真正凸显民众的主体性地位,实现政府适应性的转变。推动“微博问政”制度化、常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微博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以及微博问政的兴起,为公民参政议政、表达民意提供了一种新工具,构建了一个信息发布、舆论引导、政民互动的新平台。这个平台已经显示出行政监督的重要功能,但同时,它也存在信息传播失真、公众参与无序、缺乏必要的运行规范和法律制度约束等问题。因此,文章拟从行政监督的视角研究我国微博问政的现状,分析我国微博问政目前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发挥微博问政推进行政监督功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微博问政是互联网时代发展与政治民主化相结合的产物,它给政府回应带来机遇的同时更带来了挑战。政府回应能否适应微博问政背景下公民参政议政的需求,进而提高公民参与政治民主生活的有效性,是研究的关键所在。结合微博问政下政府回应流程的四个环节和具体实例归纳整理出微博问政背景下我国政府回应存在的拒绝回应、回应时间滞后、回应主体互相推诿责任等问题,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从意识转变、法制建设、制度构建三个层面来创新微博问政背景下政府回应机制的路径,力求为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回应机制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微博问政”实践的纵深开展,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几年,国内学者对“微博问政”的内涵、特点及其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微博问政”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推进“微博问政”良性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社会管理创新要求运用现有的知识技术对传统社会管理进行再思考与再设计,而微博问政就是当下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形式。微博问政在社会管理中能够推动政府信息的公开化,促进公共服务的专业化,增强政府决策制定的科学性,促使公民参与的常态化。但微博问政在发展与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现实约束力较低、流于形式,追随大流、网络舆情监测控制难度大、受众面狭窄等现实困境。因此,为了规范和完善创新社会管理下的微博问政要多管齐下进行。  相似文献   

10.
陈方 《山西老年》2011,(10):13-13
经历了“2010年微博元年”后,一些重视“执网能力”提升的政府机构和官员,也开始尝试利用微博发布信息、引导舆论、获取反馈、与公众交流。微博问政,正在成为微博百花园中的一道风景。  相似文献   

11.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形式,在日益成为信息时代主要传播渠道的过程中,一方面下放了传播权,另一方面,更多意见领袖集聚这个平台,产生的集权效力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尤其在舆情事件传播中,微博意见领袖正在成为推动舆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从微博意见领袖的特点入手,对微博意见领袖在舆情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进行探讨,并就如何充分利用微博意见领袖积极引导舆论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的公民政治参与思想是和马克思主义革命导师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政治参与理论一脉相承的。胡锦涛认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要广泛动员人民参加公共事务的管理,公民政治参与要和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要提高公民对公共决策的参与度,发挥民主党派和社会组织在公民政治参与中的作用,要通过发展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通过发展党内民主保障普通党员的政治参与权。胡锦涛的公民政治参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网络的日益普及,为政治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宽广、便利的平台,对政府的舆情引导、信息管理,媒体责任道德及民众的信息甄别等多个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政治谣言的泛滥,对社会政治文化、民众政治心理、社会政治稳定甚至国家政治安全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政府应通过自身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公民和媒体联手,提升自身公信力、疏通官民沟通渠道、完善监管与法律体系、重塑媒体责任、引领公民政治参与素质提高,使网络更好更多地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通信设施与软件的普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舆论监督与引导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网络涉腐舆情日益成为微时代廉政舆论生态的晴雨表,因此,在微时代加强网络涉腐舆情引导很有必要。网民数量倍增、政务信息公开、移动终端网络互动、官民廉政微舆论场融合,这些都为微时代网络涉腐舆情引导提供了新机遇。与此同时,网络语言暴力、新媒体用户异质性、网络政治谣言、无序"人肉搜索"等,又给新时期网络涉腐舆情引导带来了挑战。在推进政治新常态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网络涉腐舆情引导规律,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网络涉腐舆情引导的针对性、有效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不断出现,作为网络新媒体的微博逐渐成为公众舆情表达的重要出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基于微博的特性,分析了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并对利用微博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政治传播是政府发布公共信息、传播意识形态和引导公共舆论的重要手段。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媒体被简单地当作“工具”和“喉舌”,新闻事业唯一的任务就是宣传意识形态。改革开放后,媒体的主体性得到承认,媒体的功能变得更加多元,舆论环境变得更加复杂。面对新闻体制出现的重大变化,政府的政治传播必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缩小媒体行政管理的范围,主动公开公众需要的政务信息,习惯在舆论随机监督下行政,并为公民直接的政治参与打开制度性渠道。政府只有转变了政治传播的思路,才能更好地与群众沟通,营造出一个健康、有序、和谐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7.
川西大邑地区须家河组属于超致密砂岩储层, 储层物性较差, 裂缝的存在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的储渗性能。研究区须家河组储层发育构造缝、 成岩缝及异常高压缝, 部分井中见钻井诱导缝, 其中构造缝最为发育, 并以低角度缝和高角度缝为主, 为研究区主要裂缝。裂缝发育分布受断层控制, 裂缝发育带主要沿北东向断裂带呈条带状分布, 断层夹持带及构造高陡部位裂缝较为发育。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包括构造应力、 构造部位、 岩石类型及岩层厚度等, 其中构造部位及岩石类型为控制裂缝发育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社会阶层经济实力的增强,其政治参与意识日益突出,政治利益诉求日益强烈,已成为现实政治生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反映着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着党和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关系,是衡量我国政治民主和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尺度。从政治学的视角,在对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试图从加强教育培训、把握舆论导向和拓宽参与渠道3个方面入手,深入探索扩大我国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微博的快速发展,推动党群关系进入新的时代。微博提升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拓展党群信息沟通的渠道,增加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增强舆论监督的功能。微博环境下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建立微博教育与管理机制,建立微博舆情引导机制,完善微博监督机制,完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20.
扩大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有序参与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必然要求。大众媒体与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有序参与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这种关系是非线性的,既可以制约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也可以促进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大众媒体直接影响着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动机、参与方式以及公民有序参与的范围、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