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罡 《华人时刊》2012,(Z1):94-95
赏析提要:书风古朴典雅,形质苍劲老辣,枯笔一任自然,布白恰到好处。先后4次出版的草书极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是诗艺和书艺的完美珠联,是名词与名书的巧妙璧合。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相似文献   

2.
关于“秀句”的称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诗人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列举己诗“二十四联”,对这些联语,唐宋以来的众多诗人作家皆称之为“佳句妙语”,或“秀句”、“诗句图”、“句图”、“警句”,独不以“韵”见称。  相似文献   

3.
<正> 王勃《滕王阁序》中有“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两句话。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第1179页注[6]说:“这是说每人技分得的韵字赋诗。完成一首四韵八句的诗。一言,即一字,指分韵所得的字。”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第265页注[80]说:“意谓与会的人,各分一言(字)为韵,以四韵八句成篇。赋,分。”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下册第763页注[6]中说:“古人集会赋诗,往往规定一个统一的韵,或者规定一些字分配给各人做韵脚。一言可能指规定的韵字。均赋,指每人都赋诗一首。”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三位先生都忽略了分韵字赋诗的种种严格限制,把不  相似文献   

4.
《新订中州全韵》是清代周昂撰写的一部南曲韵书,被誉为南化到极点的曲韵书.其中的“知如”韵相对于《中原音韵》系韵书而言比较特殊,对其性质前辈学者略有讨论,但缺乏深入研究.本文结合文本资料和相关韵书、韵图重新审视了“知如”韵的性质以及“知、章”二母与“庄”母的分化问题,认为“知如”中的“支、之、脂”和“鱼、虞”等韵还未完成向∫、y的转变,“知、章”与“庄”尚有别.  相似文献   

5.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是颇为人称道的两句诗,它形容作者创作的艰辛和煞费苦心.但对诗句的作者,有的说是“苦吟”诗人贾岛(如 1997年9月13日《钱江晚报》上《工夫为文》一文,就指明贾岛是诗句的作者),有的说是诗圣杜甫.《佩文韵府》又说是唐代的卢延逊.该书“一’字下有“一个字”条,引《扪虱新话》云:“昔人于小诗皆旬锻月炼,至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者.”《佩文韵府》编者在引文后加按语曰:“此二句唐卢延逊《苦吟》诗.”  相似文献   

6.
李贺的《马诗》(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清人姚文燮在《吕谷集注》卷二中说,此诗的主题思想是:“边氛未静,奇才未伸。壮士于此,不禁雄心跃跃”,表现了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状志。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却认为,这是一首表现诗人渴望自由的诗。其说与姚说分歧的主要根据是对“何当金络脑”‘句的解释。《唐诗选》注曰:“何当,安得。络脑,指马络头。马戴着金络头,说明是被人畜养着。末两句是说,如何能使得那受人羁勒的马回到空阔的沙漠,自由奔驰呢? ”我们认为,姚说是正确的,《唐诗选》的解释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7.
人文学院彭忠德副教授《也说“民可使由之章”》一文(载《光明日报》2000年5月16日理论版)根据《郭店楚墓竹简·遵德义》之“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对上句作出全新的解释。《遵德义》全文强调要用“礼、乐”等德去引导民众,因此,竹简此句标点作:“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于是《泰伯》章“使由”句标点宜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意则为:“孔子说:对于民众,应该用(礼乐之德)引导他们,不应该用(德)强制他们。”不久,彭忠德又发表《完整理解〈遵…  相似文献   

8.
创作《经上》的目的是什么?《经上》是干什么用的?目前的“课本说”“百科全书说”“哲学体系说”以及“字典说”都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通过对道藏本《墨子》的《经上》和《经说上》做新的断句和分段,发现《经上》中藏有《原经》。《原经》正好100字,共20句,每5字一句,易于背诵。这种“《原经》说”还认为:最初版本的《经上》就是由对《原经》中所有的 词逐个进行阐释而形成的。它较好地解释了《经上》的形成原因。这一发现为研究《墨经》提供了新的思路,甚至为理解《墨经》提供了新的线索、新的视角。此外,我们还给出了一份《原经》的现代汉语译文。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人刘方平《月夜》诗:“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于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千百年来屡为唐诗选本著录。诗人及其诗作以“清丽、细腻、新颖、集水”(刘学诸评语,见《唐诗鉴赏辞典》)的风格,“平静、宁谧”(博璇琼评语,见《刘方平的世系及交游考》)的意境,深为后人道许。但就目前所见到的注释、评述、鉴赏文字看,几乎一致认为此诗写的是春夜景象。其实这是误解。王国维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人间同…  相似文献   

10.
选自刘问《新序》的《叶公好龙》一则寓言,其中“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三句,许多选本的注解说法不一,关键是“以”的解释。其一,认为“以”是介词,作“用”或“把”解。如干在春《文盲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三个排比句里的‘以’都译作‘把’,移到前边去。”这种解释,解释前两句,尚可通解;而解释后一句,说成“用房屋雕刻的花纹去描绘龙”,或“把那房屋雕刻的花纹模上龙的形象”,就无法通解了。其二,认为前两句的“以”作介词“用”,后一句的“以”作介词“在”解。如《中华…  相似文献   

11.
胡克正 《社区》2013,(32):52-5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后人对这两句诗的前一句作过不同的解释。其中,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举有三说:一日“胸罗万卷,放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二日“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磨也”;  相似文献   

12.
晚唐司空图论诗名著《诗品》对后世影响颇大。清代乾嘉诗坛泰斗袁枚(1716—1797)甚赞赏之,“而惜其只标妙境,未写苦心”(《续诗品》小序),故又写《续诗品》;采用其四言十二句之形式,变体貌诗之风格意境二十四品为揭示诗歌创作论旨三十二品,同样具有较高的价值。《续诗品》所论范围甚广。这里选其论及诗人创作态度的《知难》《藏拙》《勇改》《求友》之四品,分别试作评说,以求教于读者。一《知难》评说《知难》强调诗人应充分认识创作之艰难而采取严肃、慎重的态度并付出苦功。此诗与《情思》篇相关。“精思”是“知难”的体现之一,而“知难”是“精思”的前提。常言道:骄兵必败。诗歌创作者亦然。“赵括小儿,兵乃易用”二句,即以《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所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以轻率态度对待用兵之危事,而终在长平之战  相似文献   

13.
§1语境诸说的新趋势晋代的杜预已经认识到《春秋》经一定未能褒贬,需“数句以成言”。南北朝刘勰已经论述了字、句和章篇的关系。清代袁仁林进一步提出“此等用法,必由上下文知之”(《虚字说》)但是,语境作为解释语言的社会功能的手段,是20世纪以来的新学说,它是以索绪尔的“结构段”为前导的。1923年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提出“语境”,并区分为“文  相似文献   

14.
有人提出,《伐檀》一诗如果按照传统的解释,则每章的前三句与下文情绪有悖:先是清波荡漾,一派迷人的景象,接着一下子又来了个“不稼不穑,……?不狩猎,……?”的怒骂,读来令人费解.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伐檀》一诗,需对“河水清且涟猗”、“河水清且直猗”、“河水清且沦猗”三句作出恰当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林庚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384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关于“风掣红旗冻不翻”句,有这样的解释:“是说军旗凝雪冻冰,不能迎风飘动了”。这次北大吴小如先生来兰讲学,也是这样的讲法。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欠妥,提出来和大家研究。这首诗虽名为“白雪歌”,但实际上诗中所描写的景象有雪有风,而且风大雪大。请看第一句“北风卷地白草折”,好大的风啊!卷地而来把干枯了的芨芨草(白草)都给刮断了。现在再来看这一句的“风掣红旗”。动词是“掣”,作者没用“吹”、“飘”  相似文献   

16.
释“之”     
“之”是个多义词,但究竟有几个意义,几种用法,各家说法却不一致。刘淇的《助字辨略》提出十二种,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列出二十九种,杨树达的《词诠》举出十二种,吕叔湘的《文言虚字》指出七种。对于文句中“之”的解释,各家也有不同,甚至同一研究者对同一情况下的“之”,也会作出前后矛盾的解释。例如“华则荣矣,实之不知”中的“之”,有的说是连词,相当于“则”(见《经传释词》),有的说是句中助词,“宾语倒置于外动词之前时用之”(见《词诠》)。又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有的释“之”为“到”(见王力《古代汉语》),有的释为“是,这样”(见《历代文选》,中国青年出版社)。  相似文献   

17.
他登上 当年曾经与日军激战两天的南北两岸炮台,但见断垣残壁,满目凄凉。他来到港口码头,想到对面的刘公岛上去察看。码头上停靠着几艘渔船。随行参谋指着他对一位渔民说:“老乡,这是我们海军的肖司令,想借你的船到刘公岛去一趟。” 这位渔民眯缝着眼,朝肖劲光这位英俊潇洒的将军打量了好一会,慢条斯理地说: “您是海军司令,向我们借船?”  相似文献   

18.
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一诗(初一语文教材),其中,“两水夹明镜”一句解释较多,各不相同,但均感难以理解。比如,有的把“明镜”解释为“桥洞和它的倒影合成的园形”,说此句为“两水各带有一镜”。这个解释颇费解,因为“两水”句后的“双桥落彩虹”是说宛溪上有凤凰、济川二桥,并未说句溪有桥,那么,句溪一镜又从何来?  相似文献   

19.
《论语·公冶长篇》中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章,对于最后一句“无所取材”四字注解分歧颇大,故解释也五花八门。有人将“材”解释为“哉”,说子路没有什么可取之处;有人认为“材”通“裁”,说子路不能剪裁自己;还有人用本字解释“材”,认为是无法获取桴材。后一种解释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0.
声音与节奏是诗歌的命脉。诗歌声音上的直觉感知与物理感性形式及音素的组合结构相关。这些组合结构就是批评试图发现的声音配置,诸如韵律、音组、语调、和声等模式。现代诗的音韵效果并不一定在一行诗的末尾,更重要的是在诗句内部,以及诗句与诗句之间的绵延起伏,与音素相关的句内韵在这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张枣对诗歌语言的语音配置非常敏感,他是当代诗人中对闻一多、卞之琳等现代诗人倡导过的音步理论或顿感说在诗歌践行中最积极也最富成果的一位,他也有意识地注重“行间半谐音”(句内韵),在汉语声音诗学上创造了典范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