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宋教仁“政党内阁”思想述评周建林关键词:宋教仁,袁世凯,政党内阁,国民党宋教仁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是其毕生追求的目标。民国初年,宋教仁倡导政党政治,并致力于组建国民党,企图以“政党内阁”来限制袁世凯的...  相似文献   

2.
从中西政党关系的异同辨析看制度自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政党为主角的政党政治已经成为世界普遍和主流的政治形式,政党关系是民主政治核心要素,影响着民主政治的发展。政党关系围绕国家政权而展开,政党关系平等是实行政党政治国家普遍共识,当代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是建立在普遍共性基础上的独特。  相似文献   

3.
政党政治是现代国家政治的一个重要现象 ,而现代政党政治的核心 ,是政党通过争取成为执政党、掌握国家政权来实现党的政纲和政策。但当代俄罗斯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 ,恰恰是“无执政党的政党政治”。这种政治逻辑根植于俄罗斯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中 ,是其政治转型过程的必然 ,但它既与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相背离 ,又不利于俄罗斯的政治整合和民主巩固。一年多前正式出台的《政党法》在多大程度上完善俄罗斯的政党体系和政党政治 ,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的重大内容之一就是以政党政治的议会道路去反对专制统治,国民党宋教仁发起的颇具声势的政党政治奋斗就是其中的典型。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早期领导人经历了这次大革命政党政治的洗礼,民主政党政治的议会道路对中国民主同盟的诞生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为了实现民主政党政治,民盟与中国共产党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最后却遭到了国民党的镇压和解散。历史证明,西式政党政治的议会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必须结合中国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  相似文献   

5.
所谓政治近代化,是相对于封建专制主义政治而言的。它是以政治上的分权、民众参与政治程度的扩大以及政党政治的实行和法治原则的贯彻为主要特征的。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思想主要包括:一、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二、五权分离,三、“全民政治论”,四、政党政治论,五、国家政治生活中贯彻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6.
伴随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而产生的政党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民主是政党活动的舞台,政党是民主的载体,没有政党代议制民主不可能实现;另一方面,政党组织本身的寡头化趋向以及政党对于民主政治功能的退化使得政党在政治活动中产生了与民主相悖的结果,表现出了政党政治的非民主性.  相似文献   

7.
建立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通过实现责任内阁,并以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作为重要手段,最终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宋教仁政治思想的精髓.但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导致其责任内阁制必然失败.  相似文献   

8.
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表明,政党在现代民主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朝鲜半岛南北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国际环境因素,影响了韩国政党政治的演变。而韩国政党政治的演变又反作用于南北统一问题:政党政治的反复影响南北统一进程;政党政治的民主趋势又有利于南北尽早实现统一。  相似文献   

9.
在一定意义上而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历史就是民主同政党纠结、互动、博弈的历史。一方面民主是政党存在的基础,政党是实现民主的载体;但另一方面,民主与政党又存在着内在的博弈,政党有吞噬、主宰民主之嫌疑,民主也有抛弃、游离政党之趋势。分析二者的互动与博弈,将揭示西方民主政治的内在逻辑机理,也将对政党政治、民主政治的未来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审视。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了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项制度是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世界逻辑的有机统一。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也展现出了政治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在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新型政党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指引民主政治发展的正确制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以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发展协商民主以丰富民主实现形式,着眼于实际问题以更好发挥政党制度功能,保持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差异性以增进二者协调促进。  相似文献   

11.
纵观近代世界各国的民主政治,可以说无例外都是政党政治。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党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政治生活的各个环节,成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同样是以政党的领导为核心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也可以说是一种政  相似文献   

12.
宋教仁在辛亥革命后从思想和实践上积极倡导和推动内阁制在近代中国的建立。通过积极组建国民党等措施加紧推动政党内阁制进程,并领导国民党在第一届国会选举取得了胜利。虽然由于阶级、国情的局限性而最终失败,但却是民国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共和思潮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民初的政党活动史成为中国政党政治的肇始,是中国从传统君主集权体制向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型阶段。民国初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政党政治活动的第一个高潮,其外在形式很有些接近于西方式的竞争性政党政治模式。虽然民初政党政治的实践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的存在连同它的失败都是极有意义的。它是此后影响中国人制度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这样的一个难得的政治标本给予足够重视,剖析其失败原因,可以发现许多令人深思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民主与政党都属于政治文明范畴,民主政治和政党政治都是现代政治的重要表现形式。民主的完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多样性使民主的实现形式也呈现出多样性。随着民主实践的推进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网络民主作为一种新兴的民主形式,正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我国的政党民主和政党制度。本文拟通过对网络民主和我国政党制度的关系进行探析,阐述在新的历史时期网络民主对于我国政党制度的影响,并结合历史经验和我国政党民主的发展实践,研究在当前形势下应如何采取妥善对策,正确应用好网络民主。  相似文献   

15.
早期李大钊政党政治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夕 ,李大钊就中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政党政治作了深入的探索。他强调的政党政治的实行对中国政治民主化有深远的、积极的意义。他寄希望政党政治在中国政治现代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建立理想的代议政治 ,这与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趋势是相统一的。李大钊从建立完善的政党政治的角度出发 ,对当时中国各政党 ,尤其是当时的进步政党———国民党持批评态度。从李大钊早期政党政治观中 ,我们不仅看到他对民主共和制的信念 ,而且看到他对民主政治所作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政党制度的不断发展深刻地反映了一国的政党政治的发展程度和水平。然而,现代政党政治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新形势下我国政党政治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民主价值的冲突、制度规范的缺失和社会稳定的要求这三方面。深入剖析这些问题,能使我们对现代政党政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党政治的危机主要表现为:政治冷漠症蔓延,政党分化重组频繁、政局动荡,政治对立轴的缺乏,政党政治异化为朋党政治,“剧场政治”盛行,极端主义渐行其道,统治能力低下和非传统政治力量的兴起.导致危机的因素主要有:保守政治势力长期追求实现“总体保守化”的影响,经济持续低迷、政治主题转化的影响,社会转型、原有政党的社会基础风化的影响,政党组织结构的影响和两院制国会的影响.凡此可见其无法在短期内摆脱政党政治的危机.  相似文献   

18.
战前日本政党政治进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政治,亦称政党制度,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指某一资产阶级政党在议会中占据多数议席,上台组织内阁.掌握政治主导权,行使资产阶级统治权的政治形式。它是资产阶级实现所谓民主政治的途径。因而也就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之一。日本对战前日本政党政治的研究起步较晚,还很不充分,而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更是一个薄弱环节,成果尚少。本文从把明治维新作为后进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认识出发,试将战前日  相似文献   

19.
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宋教仁对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理论有独到深刻的研究,本文以宋教仁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为核心,对其独特的宪政思想体系作了探讨。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宋教仁在理论上较为成熟,但他的宪政思想对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他在实践中却很嫩弱,忽视中国的国情而终于失败。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人对于政党和政党政治的认识是从政党和朋党的比较开始的。晚清统治者出于稳定政治的需要 ,面对当时各政治派别发展政党政治的要求 ,颁发了开放党禁的谕旨 ,开放党禁 ,使政党在中国的地位得到确认。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 ,推进民主政治的高潮迭现 ,从 1 91 1年至 1 91 4年 ,全国公开的各种党会达 6 82个。关注中国未来发展的时代精英 ,不得不思虑怎样的政党才适合中国 ,选择什么样的政党体制 ,才能推动中国社会的前进 ,实现中国的近代化。民初的政党离合对梁启超、孙中山、袁世凯都产生过直接的影响 ,影响他们对政党政治作用的认识和政治道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