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4 毫秒
1.
我国民法的诉讼时效和国外民法的消灭时效本质上相同。社会经济状况决定着消灭时效的立法政策,立法政策决定着时效的效力规定;对象与效力之间具有逻辑性,立法技术上,以请求权为适用对象,能和消灭时效效力规定相和谐,是较隹选择。我国诉讼时效的适用对象存在着立法技术有缺陷和立法政策与经济现状不符等问题。应当立足我国社会经济现状,借鉴国外先进立法技术完善我国诉讼时效适用对象的立法。  相似文献   

2.
物权请求权能否适用诉讼时效,理论界存在较多争议。物权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虽有不同,但本质上仍是请求权,理应受诉讼时效的限制。在具体制度安排上,除办理了登记的财产的返还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以外,其余的物权请求权都应适用诉讼时效。物权请求权与取得时效的关系实质上是关于是否设立取得时效制度的问题。我国民法中应设立完整的取得时效制度。最后对我国的时效制度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3.
诉讼时效制度是民法学上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它的届满将引起民事权利的变动。然而不同立法例对诉讼时效的效力有着不同的规定。基于我国民事方面的相关立法,我国民法学界对此的通说是“胜诉权丧失模式”。然而,学者对胜诉权的详细论述却不多见。那么,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胜诉权是否是一项实在的权利。本文将从以下思路展开论述。首先,探讨诉讼时效的届满与胜诉权的丧失;继而追溯胜诉权的来源及对其的批评;然后从权利自身对胜诉权的检讨;最后,重构诉讼时效效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设立取得时效制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民法理论中 ,民事时效制度包括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我国《民法通则》中只设立了诉讼时效制度。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设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取得时效制度 ,利用比较法律研究 ,提出了立法建议 ,以达到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时效取得制度在大陆法系国家民法上一直是极为重要的制度设计,然而该制度在我国立法上却几度沉浮,我国物权法草案现已明确抛弃该制度。究其原因主要是认为时效制度应予统一,诉讼时效可以包容取得时效,并且认为时效取得制度对公有财产的保护极为不利,故当取消。实际上,诉讼时效和取得时效是根本不同的制度,二者存在诸多差异,不可能统一或包容,时效取得制度的妥当设计更不会危及公有财产的保护,我国物权立法应当确立该制度。  相似文献   

6.
取得时效制度是传统民法的一项重要制度,产生于古罗马法,与消灭时效共同构成了传统大陆法的时效制度,已经被大多数国家所承认。取得时效,是无权利人以行使所有权或其他财产权的意思公然、和平地继续占有他人的财产,经过法律规定的期间,即依法取得该财产所有权或其他财产权的法律制度。由于受到前苏联时效制度立法模式的影响,我国仅规定了诉讼时效,而未将取得时效包含其中。为了构建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我国构建取得时效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因对物上请求权的定性、类型和特性以及整个时效制度体系和宗旨的把握不同,各国(地区)立法和理论界对物上请求权是否具有时效性存在争论.物上请求权不同于物权,在不同阶段会表现出"应然与实然"的不同样态,且在功能和效果等方面有别于债权请求权.据此可知,在物上请求权中,除动产返还请求权外,妨害排除请求权、消除危险请求权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由于回避诉讼时效与取得时效的冲突,部分学者认为物上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将破坏民法的体系结构,这涉及民法体系尤其是整个时效制度的协调,需要在立法实践和法学理论研究中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诉讼时效 ,大陆法系又称之为消灭时效。史尚宽先生在《民法总论》中认为此为因一定期间权利之不行使 ,而使请求权归于消灭之制度 ;佟柔、王利明等先生认为“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于一定期间内不行使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权利即丧失权利 ,人民法院对其民事权利不再予以保护的法律制度。”虽则诉讼时效制度在我国立法上并没有一个法定概念 ,《民法通则》只是提到一些诉讼时效期间 ,但在理论界及实务界对时效的设置目的及功能达成以下基本一致的看法 ,并无太多歧见。即 :1、有利于社会经济关系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因为一定的事实状态如存…  相似文献   

9.
德国<新债法现代化法>中关于时效制度的重大改革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对我国民法典草案时效制度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认为我国未来民法典应借鉴德国时效制度立法, 完善现行时效制度的以下领域: 适当延长普通消灭时效期间;调整时效中止、中断事由的相关规定;尊重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意思自治精神, 禁止法院主动适用时效制度;科学准确地阐释时效的相关概念, 弃用"诉讼时效"概念而回归"消灭时效"的科学提法.  相似文献   

10.
绿色条款已全面融入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各编规则中,特别是在《民法典》合同编中系首次规定。在合同领域的司法实践中,已形成了适用绿色原则来判定合同效力、解除权行使、效力终止后利益返还的实践做法。折射出在民法基本原则体系中,具有独立于禁止违法与背俗原则的制度地位,也在合同解除、履行利益返还问题中,要求重新认知绿色条款的合同法本质。因此,将绿色原则和合同立法中的具体绿色条款,回归到合同债权债务的民法逻辑下,还原到民事立法作为裁判规则的纠纷化解场景中,绿色条款在本质上是对合同双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法定附随义务的规定,基于该义务的履行情况而在双方间比较,生成相应的绿色请求权,这构成适用《民法典》中绿色合同条款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1.
论题指出我国诉讼时效制度的价值追求应在公平与效率的天平上更多的倾向于追求诉讼效率;诉讼时效制度的立法例,应采用分别主义的立法例;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应设定为4年;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应是全部债权请求权返还财产请求权和恢复原状请求权;诉讼时效完成后的法律后果应采用胜诉权消灭主义和时效抗辩权发生主义相结合制度确定。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诉讼时效功能的认识难以成立。诉讼时效功能的真谛是,既保护权利又维护事实秩序,通过对权利保护和事实秩序维持的调整实现社会经济秩序的和谐与安定。多长时间内保护权利,多长时间后维护事实秩序,取决于社会经济秩序的和谐安定。诉讼时效的功能是历史的、具体的和发展的。诉讼时效功能本质的揭示,为诉讼时效的期间等具体制度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我国诉讼时效制度的立法完善和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反垄断法私人民事诉讼模式构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反垄断法第50条原则性地建立了反垄断的私人民事诉讼制度,但未涉及具体的制度构建。我国的反垄断私人民事诉讼制度可以选择借鉴美国的鼓励模式或者日本的限制模式。由于我国本土市场经济的转型及充分对外开放的经济背景,反垄断法执行的态度应该是内松外紧的政策。具体而言,我国应选择严格私人诉讼的模式,在初步阶段严格控制私人反垄断民事诉讼,而将大多数反垄断诉讼的决定权留在我国反垄断主管机关手中。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究其原因,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各种因素。其中,法律因素涉及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法律。目前,我国未充分发挥经济法中的税法调节作用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税法失范的表现、原因和后果,介绍国外税法调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关经验,以及在论证了国外做法在我国的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法对策。  相似文献   

15.
民事法律关系理论是建立在法理学(法哲学)价值论和方法论基础之上的民法理论。它作为民法的核心和灵魂,不仅体现了民法的精神和价值,而且也蕴涵了民法的逻辑和方法。它在法学家对市民社会的抽象思辨中产生,在逻辑的演绎推理中得到实际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商法是现代发达国家法律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律部门,弄清其基本理论存在的问题,是关系到它的生存、发展和繁荣的关键.文章针对商法的调整对象、商法是否属于民法特别法和商法在立法、执法等方面存在的理论问题,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探讨,目的是期盼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的交易规则,促进我国商法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回顾最低工资就业效应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对2000-2007年间的最低工资水平就业效应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低工资的提高并没有造成就业总量的损失。国有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这三大不同性质经济体的最低工资就业效应性质不同,外资经济呈现负效应。制造业、餐饮业和建筑业三大行业的最低工资的变动对就业的影响表现出差异性,建筑业呈现正效应。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解释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中国大陆现行涉外婚姻家庭法对特定的涉外身份领域的立法空白,基于现实需要,在中国大陆运用"直接适用的法",即直接适用外国法或外法域法或司法判例,解决特定涉外身份领域的民事法律冲突,符合法的目标价值、形式价值以及国际私法的相关理论。"直接适用的法"是解决特定的涉外身份领域民事法律冲突不可缺少的补充办法。  相似文献   

19.
论物权客体     
传统物权理论上的物即指有体物,物权客体仅指物。我国《物权法》以"物"的分类代替了"物"的界定,因未对物作准确定义,物权客体也具有了不确定性。随着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新生事物及现象进入交易领域,出现了物权观念的扩张,而物权客体也呈扩展之势。传统民法上的有体物并不限于有形物,尚包括自然力等无形物。物权客体并非只有物,有价证券、财产权利等皆为物权客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