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意识的现代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尤其 是它的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发挥着文化根基的作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又为中国人 民认识与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使得传统意识现代化成为可能。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在很大程 度上得益于中国传统意识特别是传统哲学的影响,传统意识现代化又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理论结晶。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同化力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容的相通和精神实质的一致,使二者有了融合的可能;而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使二者的融合走向必然。另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一般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界定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实际上,“中国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维度,即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建本民族的哲学与社会科学,实现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中国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是两个内涵不完全相同的命题,把二者等同看待是对“中国化”的严重误解和误读,必须在总结以往理论和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予以反思和再释。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具有对中西文化传统的批判反省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建构两面性,这表明以现代的方式批判传统与以中国化的立场阐释西学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统一的过程,从而内在地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的一面回眸、一面前瞻的双重思想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价值选择上既接纳移植西学同时也重视对文化传统的当代重构,以诠释传统的方式接纳现代理念旨在为之探索更为方便快捷的思想通道,激活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内在对接的文化之根,为它中国式的当代拓展提供更加适宜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5.
"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根与命脉所在。今天,它又是我们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关系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无论是其产生、发展、传播,还是其中国化的每一步骤,都与中国传统哲学及其现代化有着某种独特的关联。确立"和而不同"的开放思维与包容心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的中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但必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就必须与中国传统哲学进行平等对话.认为,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价值和思维方法上的一致性与互补性,完全能够实现二者的平等对话,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选择与会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制度文化的视角看,社会现代化转型伴随着文化自觉,这是文化现代性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文化主体和客体会通重构、整合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双重文化意蕴,既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具体化,又代表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并中国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对外来制度文化的必然选择,是中国思想文化合乎逻辑的发展。但是,文化传统的消极方面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曲折坎坷,留下了思想文化的教训。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 ,是我国新世纪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 ,既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的一面 ,也有不相适应从而阻滞现代化进程的一面。同时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作用是在社会已发生变迁的基础上的作用。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选择性继承吸收传统文化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广泛吸取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对传统文化进行结构性转换 ,从而实现综合创新 ,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9.
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底蕴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底蕴问题 ,实质上是从文化维度及其现代旨趣上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否可能、如何可能及在何种程度上可能的问题。只有将这一问题置于人类文化发展的宏观视界及其整体演进中 ,才能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步入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所产生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才真正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最后指出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当代中国的国情是人口众多,治理难度大;多民族且各民族多各自聚居,拥有自己的历史、语言、文化;中国是一个长历史的国家,拥有五千年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以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必然前提。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形成全新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理论为主体,儒家大一统的社会秩序观,由小康而大同的理想追求和修齐治平、天下为公的社会责任意识等,以及儒家举贤任能的政治治理实践、道义经济理论、天下主义的社会建设抱负,可视为儒家的社会治理理论,这不仅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治理理论相契合,也与当代中国现代化社会治理实践相适应。因此,思想理论界、学术界应共同努力,建构完善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以期中国现代化事业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近代没有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自身特质中缺乏现代化的质料。传统文化缺乏民主与科学,西人之长吾人之短基于此。但这只是表层原因,总的根源在于“文化早熟”、“理性早启”。于是他提出了走上现代化的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但最后都落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模式的抉择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文化综合创新主要体现为三个维度: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上下贯通。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综合创新之间的两相比附给予我们众多启示。英国在历史上形成的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和人道主义传统塑造了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的前提条件。在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支撑下,英国文化主义和欧洲大陆结构主义结合,形成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繁荣的理论张力;中西文化互补关系的建立是当代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的基本结构。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以大众文化和政治的关系为主题,探讨了主体和结构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自身建设是当代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的核心内容,以"中—马—西"的总体结构为背景,所谓大众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是当代中国文化体系整体的上下贯通。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并非二律背反,而是相互包孕和依存。中国式现代化之“成功推进和拓展”,从根本上看乃由其内在的文化基因密码所规约,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其中,“民为邦本”的传统规约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传统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图景,“以和为贵”的传统厚实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勇者不惧”的传统激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在今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历史穿透力,归根结底在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对其进行了激活和唤醒,从而使其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之争,其中马克思主义儒学化是较为突出的思潮之一,这显然涉及如何正确对待与科学地分析儒学在现代中国社会的地位问题。马克思主义儒学化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之中马克思主义被儒学所化。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这种思想强调了儒家文化的重要性,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正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社会现实;由于过于强调了儒学的积极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种现象:夸大儒学文化的正面积极的作用,而导致忽视了儒学本身的局限性与消极方面。将来的问题关键是如何面对中国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社会的现实问题,而不是纠缠于"儒家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义这样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6.
[摘要]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生态主要包括不同文化形态的相互关系和文化语境两个方面。从文化形态的相互关系来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有机结合,并积极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从文化语境来看,现代化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主题,后现代主义为其提供富有想象力的批判尺度,全球化对其提出普世化要求,“微观叙事”则对其提出具体化要求。  相似文献   

17.
正确处理传统文化问题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密切关系。党的三代领导人对此都非常重视。毛泽东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中国现实,提出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思路和方法。邓小平、江泽民加以继承和发展。通过对三代领导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态度的分析,可以得出正确对待本国传统文化的几点规律性认识,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就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这既是一个关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关乎能否创立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问题。武汉大学哲学系博士导师何萍、李维武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人民出版社2 0 0 2年1 0月版,以下简称《探论》)集多年的研究成果,立足于世界现代化进程和中国问题,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课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深刻地展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自觉与文化选择,提出了一系列…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中国先进文化的杰出代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是理论创新与发扬民族传统的典范.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对中国国情的卓越把握,为中国的现代化探寻到一条历史必由之路,并科学解决了其中的文化难题.毛泽东的建党思想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加以改造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无产阶级建党思想,在扬弃和超越中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毛泽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化标志着中国社会结构由传统向现代的革命性转变和整体性跃升;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创新过程;中国现代化不仅极大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本质,而且内在地决定和制约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创新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