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朱熹的学术和人生历程中,张载《西铭》的影响都不容忽视。为了维护《西铭》的道学史地位,朱熹曾与汪应辰、陆子美、林栗、郭雍等人进行论战,这不仅确立了《西铭》的理学地位,同时还将《西铭》"理一分殊"之旨传播到更为广泛的学者之中。  相似文献   

2.
在朱熹的学思历程中,张载《西铭》的影响至为深远。从早年读《西铭》,到中年时期完成以《西铭解》为主的一系列解释工作,再到弥留之际仍对《西铭》注解增删改易,朱熹的虔诚和服膺之情始终如一。在此过程中,朱熹留下了大量的《西铭》解释史料,从中可以看出朱熹的确对《西铭》非常重视。仔细梳理这些史料,不仅有助于认识《西铭解》的流传版本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化对《西铭》思想内涵的理解;而且还能看出朱熹在解释《西铭》过程中的思想变化,这对深入理解朱熹思想的发展演变也是有所助益的。  相似文献   

3.
从《周易.说卦》到张载《西铭》,存在着一条儒家人生观的逻辑发展的链条。中国学者从宏阔的宇宙观入手对丰富的人生及其应有的道德准则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说卦》主要阐述了儒家人生观的丰富性。《西铭》则从道德的角度为儒家的人生观确立了准则。中外文学中均有大量的作品涉及人生观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而中国读者对成长小说也更为关注。在这种情况之下,《说卦》和《西铭》中的论述无疑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4.
北宋理学家张载的《西铭》文字简洁,篇幅短小,却受到宋儒及后世学者的大力褒扬,就在于其间的"民胞物与"思想确实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本质,也揭示了宋代理学家为儒家生活方式建立起理论依据的努力.将《西铭》与《圣经·主祷文》、佛教的《波罗密多心经》及《古兰经·开端》相对照,我们会发现,这些文字简洁,却有着深刻思想内涵的短章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主张以仁爱的态度去对待人与自然万物,这是早期人类的共同价值观,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些思想,曾经长时间迷失在历史的进程中,因为它们被统治者奉为"国教",使其成为唯一正统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西铭>是张载著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文字,对宋代以来的知识阶层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西铭>研究在<西铭>的诠释史上具有最突出的地位.对于<西铭>理学地位的形成而言,二程虽开其端,但定其尊则是由朱熹最终完成.朱熹以"理一分殊"注解<西铭>,成为后世学者解释<西铭>的基本模式;通过注解、讲论和论战的不同方式,使得<西铭>的影响更加广泛;也正是由于朱熹的孜孜努力,使得<西铭>在张载的著述中获得了最突出的地位,后世学者谈张载著述者无不首标<西铭>.  相似文献   

6.
《西铭》是张载一篇几百字的短文,表达了他的人生理想价值,讲述了人在天地间的地位,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并把“人”具体到“个人”,推出了人在天地间应尽到的责任和义务,是张载哲学思想的结晶。基于此,拟从“天人合一”的本体境界、“民胞物与”的大同境界、“存顺没宁”的生存境界三个方面对其境界特质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和把握《西铭》的主旨,对于当下和此往人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7.
宋代理学家张载在《西铭》中所提出的"民胞物与"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意蕴.从对万物自身价值的肯定到自我实现的路径,"民胞物与"思想与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主张存在许多契合之处.因此,对张载的理学思想进行现代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解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宋明理学,而且,对于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铭》作为儒家经典,其中体现儒家“理一分殊”仁爱观,在这种儒家“理一分殊”原则影响下,形成了注重人文关怀而轻视心理疏导的不健全人格培养模式,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体人格的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国人在人格观念上表现出家国混一、身份模糊、有治无法、忠孝愚从等四大特点。  相似文献   

9.
朱熹在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对张载的思想有较多的继承和发展,而这与他对张载著作的整理和研究是分不开的。朱熹对张载《文集》(朱熹多称其为《横渠集》)的校补工作给予了很大的热情和关注;在他最重要的一些著作如《近思录》、《论孟精义》、《论孟集注》、《楚辞集注》中辑录了许多张载的“精义”;他还对张载最重要的著作《西铭》和《正蒙》作了大量的注释和评论。这些工作,对朱熹真正走进张载的思想世界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太平大同思想源于以尧舜为代表的五帝时代,经过孔子及历代儒者的阐发,成为儒家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对儒家理想社会的重申和发挥。张载以三代之治为太平蓝图,提出了"渐复三代之治"的治理之策——恢复井田、重建封建、恢复肉刑。《西铭》也是其太平大同理想的简洁表达。张载"为万世开太平"既是其个人政治抱负的表达,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使命、社会担当的经典表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仍然放射着璀璨光芒。  相似文献   

11.
制度是社会信任的基础。制度包括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二者缺一不可,尤应重视内在制度。"中国晋商兴盛"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强劲的内在制度以及以它为基础的"内在制度型"社会信任,而当今"美国股市信任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恰正在于内在制度的缺失。这两大历史事件留给我们深刻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是当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重要思潮。“中间主义”思潮发展势头高涨,已然成为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主流价值取向,是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为应对内外挑战,着眼未来,致力于改革和发展而开展的重大理论创新。无独有偶,进入新世纪,中国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重大理论,强调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要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间主义”思潮与“和谐世界”理念所倡导的源于东方文化的中正和谐之道,对于应对和化解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危机,维护世界和平,谋求长期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庸之“中”字的涵义是全面的,也是自成系统的,与其相关的“执中”、“中和”、“时中”等概念均由“中”字衍生而来。在“中”与道德的关系上,中国儒家所言“中庸”是“至德”,而古希腊中庸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中庸是区别于自然界的人事界之“中”,是最高的善。中庸以适度为原则,但它不容易达到。人的行为必须以理性为指导,才能达到中庸。  相似文献   

14.
和谐发展蕴涵的美学意韵是和谐美学。和谐生美,是万有存在共同体内生的奥秘美学。万有存在同和的大美法则,描绘的是天道和美、魅力四射的美丽之圆。和谐生美的大美法则,诠释了和谐美学的至高境界,体现了圆通和美的大道。首尾相衔的每一个圆都是一个相对完满的整体,周期分明,界限清楚。正是在圆圆相谐的和谐生美之圆中,万有存在不断佐证圆满大美的和谐美学原理,孕育和谐发展的美丽、魅力与威力。天道和美,和美无痕,大美与日月同辉,与环圆同转。和谐美学即圆美之学,达一和谐美学“圆理”要求我们顺延和谐生美之道,绘制万有和美之圆,达浑然天成与天地同春、与万物同化的“尽善尽美”视界。  相似文献   

15.
美国竞选总统的演说在美国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竞选词时常具有磅礴的气势,令人热血沸腾而为之感动。为了研究竞选总统演说词感人至深的原因,从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出发,用人际功能的理论来对阿德莱.史蒂文森的“竞选总统演说”进行语篇分析。  相似文献   

16.
儒家伦理的“仁爱”思想和基督教伦理的“博爱”思想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文明的思想精华,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分析了两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现代意义,重点比较了两者的相同与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17.
"忧患"意识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亦是一种历史思想。它最早渊源于《尚书》,与"殷鉴"思想、"先王"观念紧密相连,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尚书》历史功用思想,予后世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庄子.大宗师》中“简”字释义历来歧见纷出,主要归为三种观点。马王堆帛书《五行篇》中数处提到了“简”,其义为“不以小害大,不以轻害重”。此义和《庄子.大宗师》中“简”的意义极相符合,只不过在《庄子.大宗师》中“简”用为动词。简的“不以小害大”义是由其本义“大”引申来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模式”可以分为本体论层次的“中国模式”和认识论层次的“中国模式”.本体论层次的“中国模式”表征了中国崛起是一种硬实力的崛起,而认识论层次的“中国模式”则意味着中国崛起是一种软实力的兴起.认识论层次的“中国模式”是读懂中国、破除“大国崛起困境”的一把钥匙.文化是文明社会的精髓,欲对认识论层次的“中国模式”有真正的见解,文化的视角不可或缺.基于国家软实力的视角考量“中国模式”及其未来,中国将以“和平啒起的大国”、“文明复兴的大国”、“掌握话语权的大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这是我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从三方面论证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及基本特征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