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将《二十四诗品》(以下简称《诗品》)看成中国古代文论的经典著作,关于《诗品》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但其思想主旨和理论体系问题始终存在诸多争议。与其将《诗品》看成二十四种诗歌风格或意境的论述,不如将其看成是一种生态哲学之思的诗性表达。《诗品》所表达的生态哲学观可从三方面归纳:钟爱自然之“天人合一”自然观;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之整体自然观;少私寡欲、清新淡泊之生态人生观。《诗品》是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天人合一”之生态观是《诗品》贯之首尾的理论体系之枢纽,从生态视角重新审视其思想主旨有助于挖掘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
《二十四诗品·沉著》的意象蕴涵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动”与“静”的完美结合。司空图正是“立象以尽意”而对唐诗之一重要风格作了精确的总结。此外,“沉著”意象与佛教也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前汉语学界关于英语世界钟嵘《诗品》译介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尤未见英语全译本出现,但已然存在三种《诗品序》英译及部分重要的零散英译材料。通过对《诗品》书名诸种英译的比对,可知其分为音译和意译两类。其中,“诗”的意译主要有“诗作”“诗人”“诗歌成就”这三种不同的侧重;而“品”则主要有“品级-等级”和“品评-评价”这两个维度的区别。另外,现存的三种《诗品序》英译各具特色,关于相应语言风格和错漏情况的初步分析,将为后续的深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二十四诗品》是盛唐诗歌各种美学风格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司空图对诗歌艺术多样化的审美追求,是盛唐诗人的审美理想在诗学理论上的集中反映,它所描绘的二十四种诗歌风貌,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诗歌的意境创造,对唐以后的美学和诗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二十四诗品》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在理论上已经步入成熟。  相似文献   

5.
晚唐司空图论诗名著《诗品》,“深解诗理,凡分二十四品:曰雄浑,曰冲淡,曰纤秾……各以韵语十二句体貌之”,其摹神取象,用以表现诗之不同风格境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别树一帜,被视为“词林之玉尺,艺苑之金针”(无名氏《皋兰课业诗品解序》),对后世诗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影响。曾有顾翰作《补诗品》,曾纪泽作《演司空表圣诗品二十四首》,二者皆模拟司空图《诗品》之风格论,亦步亦趋,价值不大。足与《诗品》相颉颃者乃清代乾嘉年间诗论大家袁枚(1716—1797)之《续诗品》。其名曰“续”,不过是采取其四言十二句之形式,而内容则独出心裁。《续诗品》序曰:“余爱司空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二十四诗品》与王维诗风的关系予以了肯定,但具体的分析论证却还是很不够的。《二十四诗品》中的《纤秾》、《绮丽》以及它们与王维诗风的关系是:《纤秾》、《绮丽》较为清楚地反映了王维诗风的一些重要特征,王维诗风是纤秾、绮丽在诗歌实践方面的主要代表,《二十四诗品》的确与王维诗风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 司空图的《廿四诗品》是一组描绘诗歌意境之风格的四言诗。它不仅用典型意境概括出了各种诗歌风格的具体特征;而且,从诗的创作、欣赏等不同角度探讨了诗歌艺术的某种规律。所以,它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从理论角度讲,《廿四诗品》是一部诗歌的风格论。关于诗歌风格的品评,是在魏晋以后品评文人名士作家风神、气度、才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文艺理论专著大  相似文献   

8.
在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中,《流动》既是一则诗品,又具有《诗品》序的功能,是开启《诗品》这座麒麟阁的钥匙。"载要其端,载闻其符"的《雄浑》《冲淡》,各依《周易》《乾》《坤》卦旨以立义,如同"乾、坤,其《易》之门邪",成为《诗品》开合的门户。其他"载闻其符"的诸品,也都各依《易》卦之旨,从而"风律外彰,体德内蕴"。自司空图《诗品》问世以来,此秘未睹。千古之秘,遂使《诗品二十四则》成为空前的惊世奇文。  相似文献   

9.
《二十四诗品》是一部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意象批评是它的基本批评方法,其中的意象包括人物意象和自然意象,自然意象中又有壮美意象和优美意象之分。通过生态学的视野,可以发现《二十四诗品》意象批评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了自然和谐的意境美,反映了中国古人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0.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真伪辨综述汪泓编者按:自我校陈尚君、汪涌豪先生撰文提出“《二十四诗品》非司空图作,而出自明人怀悦《诗家一指》”的新说后,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本刊发表江涌豪新作《论(二十四诗品}与司空图诗论异趣》,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论...  相似文献   

11.
自传长期以来地位难定,它属历史还是文学?是写实还是可以虚构?对这些问题理论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对后现代派理论家来说,自传不是一个分割的体裁,自传与虚构、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不清了。德国文学巨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的自传作品《剥洋葱》是后现代派语境中一个典型例子。这部自传是文学还是历史?是虚构还是事实?文本具有哪些后现代自传的特征?论文通过剖析文本试图对这些问题予以解答。  相似文献   

12.
西方传播学视野中的网络社区社会属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方有关网络社区社会属性研究的争论焦点主要有:网络社区是"胜境"还是"迷思",有利于民主的网上公共领域是否正在形成,网上社区与网下社区之间呈现为一种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尽管西方学者在这些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和形成定论,但大体业已形成清晰的学术脉络,反观我国网络社区研究,适当借鉴西方网络社区研究方面的研究主题与路径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3.
这幅画里为什么只有莱特兄弟中哥哥一人的形象,弟弟哪里去了呢?那个在欢呼人群中间形象端庄的神秘夫人是不是王后呢?  相似文献   

14.
埃德蒙·柏克被一些学者称为保守主义的鼻祖,又被一些学者称之为自由主义的先驱。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尽管是思想的两个维度,但却集中体现于柏克一人身上。他的思想是自由还是保守?是否以一贯之?我们可以通过对柏克政治价值的探讨,回答其政治思想的一致性。柏克的政治价值可归纳为保守的倾向,自由的精神。他在价值观念上支持自由,制度观念支持保守的制度,由此他赞扬了美国革命的自由精神,批判了法国革命对传统的割裂。  相似文献   

15.
新闻报道是怎样反映我们当今的客观世界的 ,是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了现实 ,还是通过报道反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 ,针对学者的批评 ,新闻界有何回应 ,新闻报道应该怎样做才能不至有辱使命。  相似文献   

16.
在构造自己意义理论过程中,达米特的许多观点也受到了学界质疑:达米特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意义理论,它只是一个修正性的建议。他的意义理论与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是否有区别?不可判定语句的真值条件真的不可显示吗?把关于数学陈述的意义理论推广到非数学的领域是否适当?我们只有正视这些批评,并关注达米特对这些批评的回应,这样我们才可能对达米特的意义理论有一个全面、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所有集合的总体(集宇宙V)是不是确定的?能否通过这个总体定义更大的同型总体?这些疑问促成V是否不确定可扩展的争论。经分析可以发现,不确定可扩展性只是语义学上的“V”(即V的表征)的特征,V本身具有超越“set of”(“…的集合”)运算的极大性。修正的自然主义观念表明,V与“V”的关联不可避免,这要求技术上对不确定可扩展性的任何描述都应包含V与“V”关联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克里普克在利用超赋值模式对真谓词进行构造时,使用了含糊谓词精确化的技术过程,但这种精确化一直缺少一个通过取舍点来分割语句的模型,这使得这种精确化在哲学上站不住脚。通过借助悖论度的概念,建立真谓词论域中的悖论语句这类特殊的边界情形中的偏序关系,从而给出了以悖论度作为取舍点来分割语句的精确化模型,为真谓词的超赋值构造提供了哲学上的辩护。  相似文献   

19.
BOT方式是一种私人资本参与一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新的国际投资方式。BOT特许协议的法律性质一直存在两种争议 :国内契约还是国际契约 ?如果是国内契约 ,该契约是公法契约 (行政合同 )还是私法契约 ?  相似文献   

20.
“自组织悖论”与社会组织进化动力辨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社会演化过程中,组织进化动力是来自于组织外部还是组织内部、是社会系统自我演进还是受人(组织者)为设计和干预,始终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观点很难取得一致,系统自组织理论的发展,使争论更为复杂化,文章提出社会系统要素的意识特征必须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并分析了社会组织进化动力的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