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十七年新闻宣传"高度概括1949-1966年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对其史料的分布、构成、特征和性质进行探索,总结史料收集整理的规范和规律,构建大数据时代中国新闻传播史史料学体系,进而在较为全面充足的史料基础上展开专题研究,可以弥补既往研究的不足,推动共和国新闻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实现跨学科发展.倾听历史,认真梳理和细致研究"十七年新闻宣传",能融合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凭借历史经验教训,做好当下新闻舆论工作,深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许小主  李青 《云梦学刊》2007,28(2):71-73
作为科学发展观本质和核心的"以人为本"的"人",首先是指"人民";但是,从根本上讲,"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每一个人",即"所有的个人","每一个人"是构成科学发展观的历史主体.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历史主体上坚持"人民"和"每个人"的辩正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对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闻传播的发展是紧紧依附于波澜壮阔的经济发展的,社会兴则新闻传播事业兴.本文首次提出在新闻传播方面"规律自觉"与"实践境界"的概念,并试图以信息公开、舆论引导、民生新闻、开放意识和媒介自律来概括和诠释60年来我国新闻传播的"规律自觉",用"政权意识"、"主旋律意识"、"自由意识"、"公共意识"来概括中国新闻传播的经验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杰 《学术论坛》2006,(6):195-197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已经成为最重要的高等教育哲学观.从高等教育理念的视角对"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理解,是推动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是什么?高等教育视角下的"本"是什么?究竟应当以人的"什么"为本?高等教育如何"以人为本"?判断高等教育是否"以人为本"的标准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从而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5.
吕安兴 《学术论坛》2005,1(4):33-3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即公民道德建设要从我国多数人的现实道德状况出发,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切实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确定公民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化什么"和"怎样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什么"和"怎样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核心问题.在"化什么"的问题上要提出具体化的内容设计,按照"要精要管用"和"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做好文本选择工作,做到明确标准,有所选择,突出重点,列出"菜单";在"怎样化"的问题上要转变思维方式,变以往的"灌输"为"传播",大胆借鉴文学传播、文化传播、新闻传播、影视传播等现代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实现传播方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公共关系新闻宣传是组织的重要传播手段,在现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广告效应逐步减弱的条件下,社会组织需要挖掘公共关系新闻宣传的价值,需要研究公共关系新闻宣传的规律和技巧.新闻宣传的规律和技巧集中表现在:通过新闻素材的“势”的处理提高组织新闻发布的命中率,通过新闻程序的“连”的安排提高组织新闻发布的总效应.  相似文献   

8.
析"以人为本"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时下流行的"以人为本"的口号、命题作了辨析,认为"以人为本"是一个具有歧义的口号、命题,它可以传达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因为如此,本文不一般地反对"以人为本"的命题,但反对滥用这个命题,特别反对这个命题可能传播的人本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哲学为指导的.以人为本不同于人本主义人本主义中的"人"是抽象的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人.以人为本也不同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主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除了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外,还关注人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了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文学艺术因其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人性的塑造以及对人的自由发展的促进,本然地承担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作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思想更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思想以其对人的生存状况关怀,对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关注,深化了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的真理性的认识,是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易经>是早期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认为世界万物皆由阴阳两种不同元素组成."阴阳和谐"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才得以化生万物.<易经>之"和",是中国"和"文化的源泉,在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和"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文化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的智慧和哲学在当代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庸之“中”字的涵义是全面的,也是自成系统的,与其相关的“执中”、“中和”、“时中”等概念均由“中”字衍生而来。在“中”与道德的关系上,中国儒家所言“中庸”是“至德”,而古希腊中庸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中庸是区别于自然界的人事界之“中”,是最高的善。中庸以适度为原则,但它不容易达到。人的行为必须以理性为指导,才能达到中庸。  相似文献   

13.
作为对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承接和延续,"新时期"文学"英雄悲剧"的叙事必然遭遇重构"个人"与"整体"关系的多重挑战;同时,与"受害者"和正剧英雄的形象相比,悲剧性"英雄"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人格建构要求."新时期"英雄悲剧的叙事不同程度地陷入叙事矛盾导致的文本困境,尖锐地暴露了个人自我的成长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两难处境,也预示了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落幕.  相似文献   

14.
“两课”教育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教育重任 ,“知”“行”统一是“两课”教学区别于其他文化知识教学的突出特点。“行”重于“知” ,“身教”胜于“言传”在“两课”教育中尤为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5.
"自我"与"他者"所标榜的二分逻辑结构在本质上是同一性思维使然的结果,由此决定了文明与蒙昧、正统与异端、男人与女人的差异被确立并延续了下来,它们作为同一性思维在种族、信仰、性别层面上的具体衍生物,经由视觉图像获得了不同程度地传播与表征。鉴于此,本文着力从上述三个方面,就图像与同一性观念的内在相关性分层加以评述,旨在强调图像作为由来已久的一种视觉符号,持续不断地与意识形态、政治权力、性别身体等范畴发生着关联,是我们解读"自我"与"他者"关系的重要凭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南方谈话”的历史意义、哲学蕴含和文化精神 ;二、“七一讲话”的直接思想来源、核心内容以及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理论创新的深厚根源 ;三、对“南方谈话”和“七一讲话”中几个理论观点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由商代的“帝”看所谓“黄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胡适就指出秦以前的"帝"是指天神"上帝","黄帝"是西北秦民族的天神,而不是指人帝。在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有许多"帝"字,总结这些"帝"字的用法可分为三种:一是作祭祀动词是指禘祭;二是作名词是指天神上帝;三是作庙号表明商王不称"帝"。由此看来,既然三千年前的商王朝,"帝"仍是指天神上帝,商王都不称帝,那么,传说生活在四五千年前的所谓黄帝,就不会是指人帝。  相似文献   

18.
刘明武 《中州学刊》2002,(3):122-128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周易》之中,道器并列对应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道与器在元文化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道为宇宙与人生发生与演化的道理,“尚象制器”为发明创造的哲理。《周易》在理论上把“尚象制器”列为“圣人四道”之一,要求圣人必须有所发明创造;在认识评价上,“尚象制器”的功劳可以与天地日月相并列;在实际生活中,把圣人“尚象制器”的业绩看做是头等大事。但是,秦汉以后,器在理论与实际中均失去了与道相对应的同等地位,最终造成了中华民族的两种状态:一、发明创造长期领先于世界;二、被西方的发明创造所击败。  相似文献   

19.
贾兵强 《殷都学刊》2011,32(1):154-156
楚国农业生产方式是楚国农业科技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术界对其的认识还没有达成广泛共识。文章利用历史文献和考古成果,对"井衍沃"中"井"的涵义进行考释,研究表明"井衍沃"中"井"与凿井灌溉没有必然关系,不是楚国农业生产方式——井灌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20.
在1906到1945年日本政府向我国东北地区实施“满洲移民”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稳固人心、永久霸占我国东北的目的,推行“大陆新娘”政策.大量日本农村青年女子在经过拓殖讲习会、拓殖训练所与开拓女塾等组织的培训后,被送往我国东北地区.作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牺牲品,她们扮演了加害者与被害者的双重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