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在体育发展进程中促进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主体对体育的需求。从体育运动范畴解读以人为本的内涵、发展和途径,也就是进行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体育学解读,是完全符合体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的。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又一个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一切为了群众,满足人的全面价值的发展要求,关注公平问题,强调效率与公平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人民的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从而达到和谐统一。科学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文从"以人为本"的历史沿革,"以人为本"的核心特征和建立人与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所谓以人为本,从哲学上讲就是把人作为历史创造的主体和实践发展的目的。它反映在具体工作中,要求我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研工作中的以人为本,总的来说就是"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从人的现实情况出发,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从人的现实环境出发,围绕人的利益、愿望、呼声,疾苦、经验、创造等来确定调研的课题,从坚持实事求是、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和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出发来确定调研的方式、方法,从为人的生存、生活和全面发展出发得出调研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试论“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关注人的幸福、自由、尊严和人的终极价值,以现代人的目光审视全面发展的人."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和"人本主义"不同,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未来社会的目标,必须不断推进人民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落实,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则.这种发展观是以人民为最高的价值主体,以人民群众的实践及利益实现程度为价值评价的基本标准.本文以唯物史观关于"人"的问题为根据,再次解读了"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本质理论的科学把握,即首先从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视角考察了这一发展原则的深刻内涵,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这一发展原则的现实根据.  相似文献   

7.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共同的理论基础在于对人的科学认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把实践党的宗旨与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统一起来,从操作层面指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途径。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要牢牢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在推动主体素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自觉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履行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既是对中外思想史的"民本"、"人本"思想的批判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其理论创新之处在于,从时代发展潮流以及中国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深刻阐述以人为本新思想、新观点,紧紧围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崭新理念,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执政理念和价值理念,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构建的依据,探析"以人为本"思想所倡导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思想蕴涵,及反映在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中的实践要求,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据估计,目前福建省农村“留守妇女”达208万,在我们进行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群。“留守妇女”的生活状况是我们需要关心的,是否能够及时帮助她们解决困难,这会直接影响我们国家“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执行。一、“以人为本”的和谐思想“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男性是转移外出劳动力的主体,老人、妇女和孩子则留在户籍地,于是农村出现了“386199”现象。“38”是指留守妇女群体。由于丈夫的缺位,“留守妇女”的社会经济生活和感情生活都随之产生一系列问题,她们教育子女和赡养老人的家庭责任和负担必然加重、夫妻关系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那么,“留...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术界对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和理论边界的讨论,不能不涉及到马克思哲学中的人学理论,从讨论的情况看,许多人仍然对马克思哲学的人本主义理念存有误解.其实,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规定,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科学性之所在,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人本主义.但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以人为本具有自己的特殊意义和性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它一方面源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另一方面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并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所推动和发展,从"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进程呈现了一个连续性、一脉相承性的动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人本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意义及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高校办学的新理念。本文系统阐述了人本管理原理的涵义及人本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意义和如何在高校管理中实现人本管理。高校的人本管理,就是要以人才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14.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三为民”思想从权力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各个方面揭示了执政为谁的执政理念问题,重申和突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宗旨及其所具有的时代价值,实现了党的根本宗旨的抽象概念具体化、实在化、时代化。它从思想基础、实践过程、工作目标三个方面全面规范了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思想保证和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以民为本"思想新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民为本”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新民本观的核心内容;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人民是国家主人、向人民负责、关心人民群众生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是构成毛泽东“以民为本”思想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执政为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现执政为民的根本途径;代表先进的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实现执政为民的一个重要方面;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执政为民的出发点和归宿.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就要从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尤其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方面去实现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儒家认为“民惟邦本”,重民、爱民、利民,这与西方民主在政治理念上所坚持的“主权在民”、人人平等是有明显区别的。文章从概念的界定入手,对中国传统民本与西方民主的主体内涵、享有民权和实现方式作多角度比较,阐释两者的差异,并试图寻求中国传统民本与西方民主的暗合与会通。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民为邦本”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政治思想里最有价值的部分。“民为邦本”不是一个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有着切实的内容。古代的民本论者提出过关于制民恒产、使民与政以及化民以德的主张。在继《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一文之后,笔者对古代的民本思想,在横向上作了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的推进,人民当家作主的理论研究必须突破抽象化、形式化的"藩篱"而转向具体化。理论学者必须结合当代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具体实践来重新解读人民当家作主理论。人民当家作主概念的具体化、价值的具体化及实现的具体化是该转向的三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研究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民生是社会历史概念,民生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范式;民生问题归根到底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的问题,人的利益和需要是民生问题的核心和动力;当代中国民生思想与实践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生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