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西部新农合制度运行几年来取得初步成效,受到农民朋友的拥护,但在运行中发现不少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带来基金的不安全,从而影响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医疗机构、参合农民、新农合管理机构三个利益主体对我国西部A市新农合费用控制问题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实现西部新农合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6年的实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西部贫困地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参合率、农民的受益水平不断提高,新农合制度框架及运行机制日臻完善。然而,西部贫困地区新农合在运行中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问题不容忽视,高筹资成本和基层政府低财政能力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完善西部地区新农合制度应考虑采取强制性原则,积极探索农民个人筹资长效机制,实行"住院统筹+门诊统筹"的补偿模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CHNS2000年、2004年、2006年和2009年的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民减贫及增收产生的效果,结果表明:新农合对农户收入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使得参合农户的家庭人均收入平均增长了8.94个百分点,且该影响有一定持续性;新农合对农户收入的正向影响在家庭规模较小、劳动力平均文化程度较高、儿童占比较低的家庭中更强.基于以上分析,政府应当继续大力推行新农合制度的全面实施,加强农户的新农合知识及其他相关教育,并注重医疗补偿机制、监控医疗服务价格等配套措施的完善,最大限度提高新农合政策效益.  相似文献   

4.
调查数据表明,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高达93.33%.logistic模型实证发现,与周围的人大多不参与新农合的受访者相比,周围的人大多参与新农合的受访者的新农合参与率要高出314倍.通过其他方式宣传而参与的农户要低68%.高收入者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能性要高3.45倍.有90.3%的参合者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总体表示满意,农民对各级医疗机构服务的满意程度均超过80%,但仍存在着新农合制度保障水平偏低以及基层卫生医疗服务在技术、态度、收费等方面不能满足农民需求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利用广东省3个地区的实地调查数据,对发达地区新农合制度公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健康公平性方面,参合组农民优于未参合组;在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方面,未参合组农民优于参加组;在卫生筹资公平性方面,未参合组农民优于参加组。建议发达地区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筹资主体地位,扩大新农合受益面,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变自愿参合为强制参合。  相似文献   

6.
参合农民的满意度是评价新农合基金绩效的重要指标。对L市2015年592位参合农民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就医过程对参合农民满意度影响最为显著,其中,农民满意度与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和综合费用有很强的相关度;新农合基金管理水平对参合农民满意度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制度设计对参合农民满意度影响最小。因此,为优化新农合基金政策绩效、提升参合农民满意度水平,应构建高质量医疗服务供给机制、强化农民主动参与机制、推进新农合政府管理机构能力建设以及对新农合基金绩效开展持续评价。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状况的研究,认为民族地区农牧民参合的意愿强烈,但是农牧民自身因素,新农合制度设计的健全性,政府的宣传方式、宣传力度会影响他们的参合意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农合的实施效果直接影响着居民享受医疗保障的待遇水平。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重庆市的新农合实施状况展开调研,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方法,从个人及家庭特征、参合情况等方面,分析影响新农合实施效果的因素。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缓解新农合资金短缺困境,推动农户参合的积极性;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新农合的认知度;新农合经办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群众对新农合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农村地区医疗保障的一项主导制度,当前我国新农合制度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各地新农合制度运行状况实施全面评估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在充分收集我国历年新农合运行数据的基础上,基于公平与效率的视角,从参合、筹资、基金使用、补偿等四个方面,对我国新农合运行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新农合制度的普及和国家对农村医疗事业投入的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保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通过对陕西省687户参合农民的调研表明,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的保障能力整体评价较高,总体评价为具有“较强”和“很强”的就医保障能力的合计达65.37%。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新农合医疗保障能力评价体系,结合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利用模糊评价法对陕西地区新农合保障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地区参合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的就医保障能力整体评价为较强水平,定点医疗机构的保障能力评价为“较差”,地方政府机构和新农合经办机构的保障状况分别评价为“一般”、“较强”水平。结论认为,陕西地区要进一步提高新农合对农民的就医保障能力,应提高定点医疗机构的就医保障,健全医疗基础设施,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与服务水平,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1.
参与治理制度作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得到广泛推荐,是对经济人假设理论不足的有效弥补,是对失地农民有力的保护手段。应当运用参与治理理论来构建我国失地农民保护制度,促使征地程序公开,保障农民参与,引人征地目的合法性,征地补偿司法审查程序,实现失地农民参与治理制度从内容到形式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2.
农民科学素质低下一直是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意识到这一点,开始逐步重视对农民科学素质的研究工作。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和依据,如何科学准确地测量农民的科学素质是研究工作的首要问题。我国现行的农民科学素质测评中还存在着缺乏专用的农民科学素质测评体系、忽略农民的异质性、测评方法降低结果的科学性、单一视角的设计影响测评的全面性等不足。提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应遵循科学性、针对性、综合性、稳定性和与时俱进等5个原则。在界定中国农民科学素质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探讨并建构了中国农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农民政治参与受历史背景、初始制度选择、思想观念、既得利益集团的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在参政权利、参政范围、参政渠道、参政制度等方面皆存在路径依赖,其发展明显滞后。推动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重要举措是突破路径依赖,进行制度创新。即要加强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环境建设,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村民自治制度,拓展农民政治参与渠道,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农地流转是促进农地集中和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手段,而明确农地经营权配置的集中程度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对于完善农地流转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运用2006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利用基尼系数测算了农地经营权配置的集中程度,实证分析了农地经营权的集中程度对农户收入的影响,OLS回归分析发现,农地经营权的集中有利于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农地经营权的集中更加有利于高收入农户,明显地提高了高收入农户的收入水平,而不利于低收入农户.因此,应当保证农地自由流转,促进农地经营权集中,提高大部分农户的收入水平;同时,对于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低收入农户,应当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和社会保障措施,保障其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5.
苍山县农地流转意愿特征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苍山县228户农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当地农户的农地转入及转出意愿特征。结果发现:当地农户的农地流转意愿不强,转入意愿明显高于转出意愿;愿意参与农地流转的户主多为40-59岁、知识水平相对较低但法律意识相对较强的农民;农户更愿意转入地块面积大、可长时间转入的农地,且外界环境对农户转入农地的意愿影响显著;农户愿意转出农地方式以私人出租为主,农户愿意转出农地面积占原耕种面积的比例较大;农地的社会保障作用依然较强。并提出了推进农地合理顺畅流转的简短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就业分化视角和四川省724份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程度与农户市民化意愿成正比;当农户工作性质为非农时,系数为正;在本县(市)内打工的回归系数显著,表明在家乡周围城市打工的农民具有明显的市民化意愿;打工时间的回归系数都为负,且时间越长,系数负向关系越大;家庭劳动力个数的回归系数为负,表明家庭劳动力越多,越不愿意市民化;非农收入比例的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政府权力和社会权力相互作用、不断消长的过程,也是衡量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作为中国社会构成主体的农民的政治参与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新时期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大致呈现出了参政态度的冷热与参与能力高低并存、制度化参与与非制度化参与并存、参政主体的不平衡与利益取向多样化并存的特点,结合当前村民自治中农民政治参与的特点,从政治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效度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走有序化政治参与道路的对策,即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为农民有序化的政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民有序化的政治参与提供物质基础;构建新型农村政治文化,提高农民参政能力;积极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增强农民利益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从生命历程视角,利用2020年关中平原农户调查数据,分析农村个体生命周期早期饥荒经历对其成年后借贷行为的影响、传导机制及异质性,并探究早期饥荒经历是否存在代际传递效应。研究发现,早期饥荒经历会显著增加农户借贷行为,并通过提高风险偏好、增加人力资本和强化心理韧性来增加借贷行为。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早期饥荒经历对女性户主的家庭借贷行为影响更大,对非正规借贷行为的影响更明显,青少年时期经历饥荒对家庭借贷行为的影响更高。早期饥荒经历存在代际传递效应,即父辈饥荒经历会促进子代借贷行为。基于此,政府在健全农村信贷体系过程中,要关注农户早期饥荒经历及其代际传递,引导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差异化的信贷产品和服务供给来持续拓展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9.
开展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各地区的比较结果表明:各省之间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程度差异很大,总体上东部地区发展最好,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偏低。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农民的职业教育观念正逐步转变,参与程度呈增长趋势;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今后在制定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时,要根据各地区的发展水平权衡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因地制宜并兼顾效率与公平。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发展过程中,农民合作社等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农业生产托管日渐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趋势,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改变资本-劳动力的要素投入结构等抑制小农户抛荒,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等促进小农户规模经营,通过增强小农户绿色生产意识等促进小农户绿色生产,分别对应现代农业的三个方面:高效农业、规模农业、绿色农业,形成一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理论框架。下一阶段,应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列为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经营模式,深化农业绿色补贴制度改革,推进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加快实现“大国小农”下的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