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在黑格尔的芙学体系中,自然美是作为理念感性显现的艺术美的低级基础条件而存在的,因为它是绝少受到生气灌注.他的自然美不仅包括自然物、人的生物体,还包括社会生活的直接现实的存在.由于作为绝对精神的理念.只能浅近地存在于某些自然物的表面,而对多数自然存在却不能在自然形象的符合概念中.见出生气灌注的互相依存和社会事物中作为依存性的人不能见出独立完整的生命和自由,所以它的美是低级的、有限的,它由此推及到一切自然形态的自然和社会存在.借以达到对于"人类生存的全篇枯燥散文"的批判否定.黑格尔的自然美论不仅是美论,也是一种社会现实批判论.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在《美学讲演录》中提出了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命题。他为这一命题立论的心路历程是:(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美是心灵的自由创造;(3)美是自由与无限。但是,自然和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艺术的尺度和追寻的目标。所以,不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而是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相似文献   

3.
<正> 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例如,山水花鸟、日月星辰、园林田野等等的美。自然美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欣赏和感受到的。但是,对自然美的本质即自然何以为美,人们的看法却大不相同。有人认为: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金银的美的属性就是它们本身所固有的自然属性,并不是别的什么外加给它们的东西。”有人认为:自然美是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的统一-关于美学基本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学基本问题不是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或艺术的超越性问题,而是感性的理性,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一点在中国与世界的美学界中存在着普遍的误解.美学按照其本质应该涉及自然、技艺、艺术这样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不是高低层次的关系,而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转换的关系,自然既是它的起点,也是它的归宿.从自然到技艺,到艺术,然后再返回自然,这是审美活动的真正本质与根本规律.从这种理解出发,美学应该把对自然美(自然的鉴赏)的研究当作自己的重心.  相似文献   

5.
社会生活及艺术品中的美,作为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内容意义比较明显。自然美则比较偏重于形式,更与自然物的属性密切相关,内容意义表现得就不那么明显和直接。于是有人说自然美是一种自然现象,美在物的属性,并以此证明有些美可以不依赖于人,美的本质也就并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我们说问题的实质恰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6.
从形式与内容统一角度,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美由于只有感性形式而无内容,因而自然美不算真正的美;艺术美在古典类型中虽然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但由于在艺术中,形式毕竟是有限的,因而艺术所表达的内容也只能是有限的,艺术无法显现无限的绝对理念;无限的绝对理念只有哲学才能表达,尽管哲学是逻辑体系,但逻辑与感性是不可分的,哲学具有间接的感性形式,因而也可视哲学为理念的感性显现,从而哲学是一种美——哲学美.  相似文献   

7.
从理论上说,艺术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自然对于艺术的关系——艺术如何描写、揭示、反映自然的美?人们怎样艺术地观照、领悟自然的美的意蕴?这里已经假定了一个前提:自然美或美的自然的存在。那么如何理解自然美呢?什么叫“审美地”或“艺术地”看待自然呢?艺术对人们欣赏和认识自然美有什么影响呢?这就引出艺术与自然关系的另一方面:艺术对于自然美的关系——人们在发现、欣赏、评价、认识自然美的活动中,艺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对这后一方面,艺术史和美学史都很少做全面系统的研究,即使有所讨论,也大多是在考察自然对于艺术的关系时有所旁涉,这使得长期争论不休的艺术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得不到全面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图从艺术着手,去考察艺术对人的欣赏认识自然美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然美是相对社会美而言的,在本文中特指对人具有美感价值的自然地理环境。主体对自然美的认识方式,指人对自然美的认识结构和过程。本文所要说明的问题是:当主体从美的意义上去审视自然环境时,其思维结构是怎样形成的?主体的感性结构怎样通过对象而产生美感印象?美感印象如何被心理结构体验?心理体验遵循着什么样的理智结构深化为美学法则?笔者试图从认识论方面,将以上问题综合为一个过程,围绕着自然美这一主题,作哲学式的美学分析。方  相似文献   

9.
蔡夏乔(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00)摘要:江南园林由中国山水画发展而来,它力求遵循自然美这一造园原则,与传统装饰美存在表面上的矛盾。相对于皇家园林与西方园林,在江南园林中这两种美的关系更加微妙。江南园林应用了四种方法使两种美达到统一:一是宏观上展现自然美,人工装饰占的体量较小;二是装饰的色彩低调自然;三是装饰物被自然景致遮盖隐藏;四是装饰的式样与内容自然朴实。这些方法使得装饰美、自然美美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与衬托的关系,其中自然美包容装饰美,装饰美修饰自然美。  相似文献   

10.
就自然审美与自然美的关系而言,随着18世纪美学的主体性转向,自古希腊以来对"美"的客观本质的探讨让位于对主体"审美"的探讨,包括"如画"在内的"自然美"逐渐演变为"自然审美";到了20世纪,分析美学从对"自然美"的概念分析中,最后折中地使用了"审美品质"这一概念;而当代中国"人化的自然美"则从整个人类实践活动与自然历史的高度探究了美(包括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本质。就自然审美与艺术审美的关系而言,大体有三种基本形态:早期是自然审美统一于艺术审美,进而当代自然美学对二者做出区分,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同时也出现了将艺术审美统一于自然审美的尝试。就自然审美与生态审美的关系而言,后者呈现了生态学等知识在自然审美中的具体运用,以及从认知到审美的独特路径,因而摆脱了艺术审美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然审美的真正自主。就自然审美与自然保护论的关系而言,二者是互动共生的。早期的自然保护论强调"自然全美"思想以及人类破坏自然美的事实,当代自然保护论深入思考了审美价值作为自然保护基础的可行性与优势,并对自然审美提出去人类中心、欣赏自然"环境"、欣赏要严肃深入、审美要具有客观性、要有道德的参与等要求。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都是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中心思想生发出来的,他关于自然美的论述当然也毫不例外。尽管他把自然美排除在他的美学范围之外,但他毕竟对自然美作了一些具体论述;尽管他轻视自然美,为了论证艺术美取代自然美的必要性而分析自然美,但是,因为他的中心出发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强调理性  相似文献   

12.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既是黑格尔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观,这个定义从“理念”和“感性显现”两个方面的统一揭示了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论就是形象论。并且对艺术情感本质论的"激发情绪"说进行了批驳。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美学史中,自然曾被当做完美的代表,是艺术模仿的对象。但是,在现代性的进程中,尤其从谢林开始,自然美的地位一落千丈。阿多诺沿着批判启蒙的道路,重拾自然美话题。在他看来,自然美是不可界说的,不确定性、不和谐性乃是其本质特征。因此,我们对它的鉴赏要采用与艺术美鉴赏迥然不同的手段即步入野外直观自然的无言之美。阿多诺以非同一性哲学为基础的自然美观,对传统的美学研究有纠偏补弊的作用,但仍然没能完全跳出西方传统的真理美学观的窠臼。  相似文献   

14.
物与艺术     
在创作的冲动、表达、成果乃至评价的整个过程中,都离不开自然物的深度介入.自然美扎根在生态系统中,而艺术美虽也离不开自然物的参与,却主要落在人的自由的领域内.这是两种不可替代的美,扬此抑彼或厚此薄彼都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5.
从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角度,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内容上,黑格尔哲学表达的是绝对理念,而在形式上,尽管黑格尔哲学不具有与自然物相似的直接感性,但它却具有间接感性。因此,黑格尔哲学就既具有感性形式又拥有理念的内容,从而可以认为哲学美在黑格尔哲学中是存在的。从黑格尔整体思想上也能合理推出这一观点,同时,这一结论也能从黑格尔有关文本中找到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王实甫的《西厢记》,自问世以来,历时七百多年,被改编成各种剧本,盛传不衰,脍炙人口,成为我国古代戏剧文学的璀璨明珠,其卓越之处,不胜枚举,而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讴歌了当时社会现实的人性美。情性的自然美从美学的范畸说,人有自然美,社会美。王实甫在塑造《西厢记》的人物形象时,首先就充分展示了人物的自然美。这是因为人是自然物,有自己的形体,而人的形体又表现了人的情性、道德。人有喜、怒、哀、惧、爱、恶、欲的七情,这是正常的情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佛殿相逢》,张君瑞一眼看到崔莺莺就以为是“遇神仙”,见到了观音,  相似文献   

17.
自然作为历史的前提是马克思研究人类历史的出发点.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是从人的存在和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思考自然的存在和价值的,同时也是从自然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来思考自然的存在和价值的.因此,自然美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人的问题和社会历史问题.人通过实践和感性对人的本质的确证和实现,或者通过实践和感性使自然从异己的存在变成人的存在,是自然美之所以可能的前提,而自然作为自由的存在向人的显现,则是自然美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8.
生物学中蕴藏着巨大的美学价值,包括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生物学的自然美具体表现形式为光、音、形、色诸方面;社会美是人们对生物某些物种自然特征认识的深化,已把它们的某些自然属性“人格化”成一种精神的东西,使其自然美转化成社会美的特殊表现形式;生物体具有奇妙的自然形态,通过加工和改造,倾注创作者的思想情感,给予人们艺术美。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美学教育,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以美育人。  相似文献   

19.
先秦美学中的“比德”说,是中国古典美学宝库中的一颗珠玑。“比德”说,作为先秦时代的审美观念,它的基本涵义是:自然物的性质特征与人的人格品性有相似之处;自然美之所以美,在于它的某些属性特征“似有德者”;自然物可以用来比德拟人。宽泛地说,“比德”即“比人”。  相似文献   

20.
自然美论     
自然美是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客体对立统一的理想关系在自然领域中的感性显现 ,是理想化的自然形式。它的感性形式作为具有象征性、符号性的理想形式 ,特别鲜明突出 ,而其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却比较潜在、宽泛和朦胧。未经劳动实践改造过的自然物所以具有美的属性 ,仍然与以理想为核心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关 ,这种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认识性实践活动和选择性实践活动。而且 ,这些实践活动都合于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理想要求 ,合于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