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茅盾的期刊作者观与编辑思想——以《文艺阵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编《文艺阵地》是茅盾期刊编辑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茅盾与生活书店合作,于战乱的艰难环境中创办这份文艺半月刊,并使之发展成为影响最深、最广泛的抗战文艺刊物之一。《文艺阵地》的成功编辑经验突出表现在作者队伍建设方面。茅盾在期刊初创之时,就着手建立作者队伍,并以富有人文色彩的方法巩固作者队伍,编刊过程中尊重作者,珍视作品,从而为刊物赢得信任和良好声誉。在实践中,茅盾也阐发了成熟的编辑思想,他强调建立强大的作者队伍、强调利用编创结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茅盾是中国文化界的巨人。我们研究茅盾不但要研究作为文学家的茅盾,还要研究作为编辑家的茅盾。事实上,茅盾的文学活动与编辑生涯是共始的也是相伴的。笔者以为茅盾能够举起新文学大旗,获得在新文学史上的开拓者与领导者的地位,他是借助了编辑角色和《小说月报》主编的  相似文献   

3.
矛盾的魅力--茅盾的小说世界及其审美心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茅盾是一个伟大的存在,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从文本切入人本会发现矛盾正是茅盾的魅力所在.他的小说世界里存在着一系列与其审美心理特征密切相关的矛盾在整体风格中呈现男性特征与女性化倾向的对立与和谐;在题材选择上存在社会矛盾与两性冲突的对比与互补;在塑造女性形象时隐含着性别视角的转换与错位;在创作与构思过程中时时可见情绪化与理性化的纠结与挣扎.这些矛盾是解读茅盾文本的钥匙,也是走近茅盾的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青镇,是浙江省杭嘉湖水乡的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传统的古老市镇.她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的故乡.茅盾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小学时代.茅盾在进小学学习以前,曾受业于自己的父母.当时,沈家的大家庭里有个家塾,老师是茅盾的祖父沈砚根,教的是《三字经》、《千家诗》一类的老书,而且教学也很随便,很少去管学生.茅盾父亲沈永锡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他重视新学,酷爱数学,对茅盾祖父在家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很不赞成.因此,没有让茅盾进家塾学习,而是亲自选择了《字课图说》和从《正蒙必读》中抄录的《天文歌略》、《地理歌略》等一些新书,让茅盾母亲陈爱珠教授.所以,茅盾的父亲和母亲,就是他最早的启蒙老师.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同志,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丰富的思想艺术遗产.从现有的关于我国现代文学的教材、论文、专著来看,在论述茅盾的著名作品时,许多编者、作者都把他在一九四一年创作的小说《腐蚀》列入其中.但是,直到今天,对于《腐蚀》一书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对于这部作品在茅盾创作道路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还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全面、准确的评价.一些同志在悼念茅盾同志逝世的文章中,在总结茅盾一生的文学业绩时,并没有提到《腐蚀》一书,个别的甚至未提及茅盾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这种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  相似文献   

6.
茅盾对莎士比亚的评论(以下简称莎评)是中国初期莎评的重要界碑.茅盾从人性、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三个层面论及了莎士比亚,但对莎士比亚现实主义价值的看重最能体现他的莎评的特色.他首次借马克思、恩格斯的评价将莎士比亚与现实主义联系起来,并且通过译文的方式第一次向中国读者介绍了"莎士比亚化"这一重要术语及其内涵,对当时以及后来相当长一段时期里莎士比亚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基调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对莎士比亚完全现实化的接受与评论,直接服务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具有鲜明的功利性特征.他的莎评的现实主义倾向性,既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大语境使然,又与他本人的价值理念密不可分.茅盾并非一开始就推崇莎士比亚,他对莎士比亚的认知经历过一个曲折的转变过程,从一个侧面也折射出了莎士比亚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得以传播与接受的曲折过程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7.
政治与茅盾有不解之缘,但政治并不等于文学。本文试图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去探讨茅盾《蚀》三部曲的艺术价值,以及到《虹》中作者的转向,以拓宽视角,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茅盾和他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8.
虽然至今仍有不少论者认为20世纪20年代茅盾倡导的自然主义实际上是现实主义,但从当时茅盾的论文中看,他已经把握了自然主义的理论内涵.在他当时的评论文章中,也常用自然主义文学观去评价作品.当时的文坛,新文化先驱及学者们已认清了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区别,茅盾不可能对此糊涂.因此,茅盾虽曾一度倾向于现实主义,但他所倡导的是自然主义而不是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9.
探析茅盾创作“时代女性”母题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盾在他的小说中成功塑造了时代女性形象系列,为他的小说增添了不尽的艺术魅力。时代女性成为茅盾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茅盾小说时代女性母题的成因是多元的,主要是受他的家族女性、早期妇女观、古典名著《红楼梦》和北欧神话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丁尔纲先生的新著《茅盾评传》作了评论。认为 ,该书的主要特点是理性思辨色彩 ,主要表现在作者的理论自觉 ,全书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作者以史家的眼光 ,把茅盾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加以考察 ;对茅盾创作的评述是从对茅盾史的研究和拨乱反正的角度提出问题的 ;对重要史料进行了辨证 ,对评价茅盾中的不实之词进行了辨析。《茅盾评传》是对茅盾传记研究的新开拓。  相似文献   

11.
茅盾的中学时代是在湖州府中学堂、嘉兴省立第二中学堂和杭州安定中学三所学校里度过的.中学时代的生活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对于他的母校、老师以及学生时代的生活,他曾在许多文章中有过记述.这里,我们就去年九月在杭嘉湖一带调查的情况,对茅盾中学时代的某些史实,加以补记或阐释.  相似文献   

12.
二三十年代茅盾的小说创作中涌现的都市意象远远超出了将都市作为背景的表层意义,他在这一系列小说中所表现的都市欲望、躁动情绪和都市文化的深层含义是根植于传统又超越了传统的.现代性视野中,都市拯救意识在他的作品里表现得尤其明显,在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创作实践中,茅盾完成了政治想象的宏大构筑.  相似文献   

13.
茅盾小说创作的母题是时代女性。茅盾从时代女性出发 ,在他的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时代女性形象系列 ,从而形成了茅盾小说独特的艺术世界。茅盾小说时代女性母题的形成主要是受茅盾深刻独特的生活体验、《红楼梦》的女性观和北欧神话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大致有三类:一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二是都市尤物;三是知识革命女性.这些女性形象在茅盾笔下都有呈现.从茅盾小说<蚀>中的大量的身体语言入手,具体分析了茅盾笔下时代新女性的特点,指出了茅盾受租界颓废叙事语言影响下的极端化肢体语言写作倾向,揭示了作者对时代新女性与身体政治关系背后的现代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15.
针对文坛的“重写”与“重评”茅盾之论,以史为椐,历陈茅盾在“五四”新文学革命与新文学建设方面的开拓之功:如组织队伍,开拓阵地与清除“垃圾”,翻译评介,理论倡导与建树,文学批评等,他筚路蓝缕,发挥了引领文学主潮,把握先进方向的历史作用,是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中流砥柱.特别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方面开风气之先,具有特别的意义;已初步形成具中国特色与茅盾文学个性特征的理论体系.这一切说明茅盾的文学史地位是以其客现存在的赫赫业绩为支撑的.无视与否定这些,决非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6.
茅盾小说理性意味较重,在这种情形下,细腻而富于感染力的心理描写对其作品的成功实在是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对茅盾小说出色的心理描写多交口赞誉,但研究文章却多泛泛而论.论者一般列举出茅盾小说的多种心理描写手法,然后得出茅盾融铸中外古今,博大精深的结论.这种结论大体是不错的,但过于简单、笼统.不同时期茅盾小说的心理描写手法并不相同.纵向观察茅盾小说,我们发现:随着茅盾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的发展,他的心理描写艺术经历了一个较大的发展、演变过程.本文认为,以《蚀》、《子夜》、《腐蚀》为标志,茅盾小说心理描写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茅盾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正是在这种变化发展中逐步走向成熟的.  相似文献   

17.
茅盾不仅是位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的诗词创作近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1979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茅盾诗词》,收入诗词近百首。由于成书较早,不少诗词未能编入;又因编选仓促,有些诗词作者未及定稿。1985年,一本比较完备且经作者生前手订的《茅盾诗词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用  相似文献   

18.
茅盾(沈雁冰)同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和语言大师.他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是在故乡桐乡青镇(现合并为乌镇)度过的,从小接触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家庭也从小对他有一个良好的教育.这些对茅盾同志后来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是颇有影响的.去年暑假,我们怀着对沈老崇敬的心情,冒着酷暑,在杭州、乌镇两地,走访了茅盾同志的一些亲戚、近邻、同学和知情者,查阅了《乌青镇镇志》,初步获得了一些原始材料.现把调查情况整理成《茅盾的家庭及其童年生活》一文,这是我们调查计划的一部分成果,现先行发表,以求正于茅盾同志,并期取得广大研究者的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19.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1927年9月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茅盾首先是以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文学理论家与文艺批评家的身份出现在“五四”新文坛上的。他一登上文坛,便与文学期刊发生密切联系,并直接主编过文学期刊。编辑文学期刊是他早期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从事文学期刊活动的拓荒者之一,为我国现代文学期刊。、发展和繁荣作出过重要贡献。期刊活动的开始1916年,ZI岁的沈雁冰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来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他早期的期刊活动…  相似文献   

20.
简论高校学报的编辑学者化与作者编辑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和作者作为学报的主体,对于学报的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编辑学者化和作者编辑化是提高高校学报质量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